龙固煤矿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隔水特性分析研究
本文选题:相对隔水层 + 裂隙率 ; 参考:《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2期
【摘要】:针对龙固煤矿21煤开采受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威胁的问题,系统分析研究了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的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充填程度、孔隙结构、钻孔涌水量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奥陶系顶部存在约60m厚的相对隔水层,由裂隙发育且充填率较高的八陡组石灰岩和部分裂隙不发育的阁庄组白云岩构成;2奥陶系顶部八陡组相对隔水层裂隙率为2%~9%,阁庄组相对隔水层裂隙率为2%~3%,相对隔水层残留裂隙较少且消压阻水作用明显;3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孔隙直径绝大多数小于30μm,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孔喉比例小,天然条件下渗流能力较差;4出水钻孔均位于断层或者岩层裂隙发育等区域,断层、岩层破碎等导水通道是相对隔水层破坏的主要区域,也是21煤开采重点探测防治部位;5龙固煤矿奥陶系顶部存在60m厚的相对隔水层,可以为21煤安全开采提供一定的保障。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21 coal mining in Longgu coal mine is threatened by Ordovician karst aquif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rock in the top of Ordovician such as lithology, fracture development degree, filling degree, pore structure and borehole water discharge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relative water barrier layer of about 60 m thick on the top of Ordovician in the W1 mining area. The formation limestone of Bhasteep formation with high filling rate and the dolomite of Guzhuang formation which has not developed part of the fissure constitute the fissure rate of the relative water-isolated layer of the top eight steep formation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2 / 9, the fissure rate of the relative water-barrier layer of the Gezhuang formation is 2 / 2 / 3 /, and the relative interval is 2 / 3 / 2, respectively. The pore diameter of carbonate rock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is mostly less than 30 渭 m, and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poor. The effective pore throat ratio is small, the flow capacity is poor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The boreholes are located in the fault or rock layer crack development area, fault, rock stratum broken water channel is the main area of relative water barrier failure. It is also the key exploration and prevention part of 21 coal mining. There is 60 m thick relative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top of Ordovician system in No. 5 Longgu Coal Mine, which can provide a certain guarantee for the safe mining of 21 coal.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4115)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7028)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CXZZ13_0934)
【分类号】:TD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范春学,李同霖;对峰峰鼓山奥陶系中统富水性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地质;2001年01期
2 白海波;缪协兴;;潞安矿区奥陶系岩溶演化主控因素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刘希新,于克君;兖州西部奥陶系水文地质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4 白海波,陈忠胜,张景钟;徐州矿区奥灰岩溶水突出的原因与防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林;张子敏;王运革;卢志刚;;潞安常村井田陷落柱分布规律与成因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徐鲁勤;鞠远江;;深部采煤底板突水成灾阈值及其研究意义[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3期
3 白海波;杨建立;王长申;;运用奥陶系顶部灰岩隔水层安全穿越地堑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4 白喜庆;沈智慧;;峰峰矿区保水采煤对策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徐智敏;孙亚军;隋旺华;张国伟;李示;黄鑫磊;;煤层底板寒灰上段隔水性能及水文地质结构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6 浦海;张柬;;断层影响下顶板突水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刘怀忠,冯启言,韩宝平,胡中信,王传林,张茂永,路风光;大屯煤田奥陶系岩溶含水特征[J];煤炭科技;2002年02期
8 卜万奎;白海波;徐慧;;大型逆断层下盘深部煤层顶板破坏的数值模拟及其突水可能性分析[J];煤矿安全;2007年11期
9 崔祥琨;侯玉德;张琪;;蔚州煤田中-下侏罗统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可行性研究[J];煤矿开采;2011年04期
10 赵玉琳;尹世才;王海泉;;奥陶系灰岩富水区带划分的综合水文地质研究[J];煤炭技术;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培智;;鲁西南下组煤水文地质异常区探查试验方法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白海波;缪协兴;;深部高温高压奥陶系岩溶水突水机理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柬;浦海;;断层影响下顶板突水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芳强;邓广弘;高伯贤;方长生;;宜南韩北井田深埋奥灰岩顶部相对隔水性研究[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许进鹏;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李云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徐智敏;深部开采底板破坏及高承压突水模式、前兆与防治[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姚邦华;破碎岩体变质量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9 李昂;带压开采下底板渗流与应力耦合破坏突水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10 贺志宏;双柳煤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书林;常村井田瓦斯赋存构造控制特征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兴;固液耦合作用下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牟林;煤矿采场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分析与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志豪;岱庄煤矿4325轨顺陷落柱发育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沈慧珍;宿南矿区第四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6 宋桂芸;新汶矿区(东部)徐、奥灰水文地质特征及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7 隋岩刚;兖州煤田奥灰水文地质特征及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孟苗苗;协庄井田东翼下组煤主要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安全性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永贵;山东省煤矿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途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晓霞;渭北西部岩溶水的赋存特征[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笑绿;杨国勇;郑世书;;东滩矿3煤顶板突水的影响因素[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白海波;缪协兴;冯梅梅;;潞安矿区新构造及其控水作用的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3 冯启言,沈文,李义昌;滕沛煤田奥陶系岩溶发育的层控规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1期
4 王家兵;潞安矿区奥陶系岩溶水化学成分的成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2期
5 何芳,徐友宁,袁汉春,陈社斌,张江华;煤矿地面塌陷区的防治对策[J];煤炭工程;2003年07期
6 靳德武;我国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6期
7 马培智;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带压开采突水判别模型与防治水对策[J];煤炭学报;2005年05期
8 曹代勇,张杰林,关英斌,钱光谟,吴国强,赵志明,韩远方,黄广林,田志强;潞安矿区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J];煤炭学报;1995年02期
9 黎良杰,钱鸣高,李树刚;断层突水机理分析[J];煤炭学报;1996年02期
10 周军;张启兵;;淮北煤矿区地表塌陷的环境效应及对策[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1977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7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