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矿6163工作面松散承压含水层下安全回采研究
本文选题:松散承压含水层 + 综采工作面 ; 参考:《中国煤炭》2015年06期
【摘要】:受松散承压含水层影响,祁东煤矿曾多次发生工作面压架突水事故,而具有类似含水层赋存特征的6163工作面在里段开采过程中实现了安全回采,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从基岩厚度、覆岩关键层结构特征和顶板破断形态等方面与同煤层且发生过压架突水事故的6130工作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163工作面里段基岩厚度大,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大是其未发生压架突水事故的主要原因;初采期工作面的调斜开采使顶板岩层能够产生区域性破断、来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来压强度,也是实现安全开采的有利因素。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loose confined aquifer, Qidong coal mine has occurred many times the water inrush accident of the working face pressure frame, but the 6163 face with similar aquifer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 has realized the safe mining in the inside section mining process, through the field measurement and the theory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thickness of bedrock,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ying strata and the breaking form of roof are compared with the 6130 working face with the same coal seam and overpressure frame water inrush accid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bedrock in the segment of W6163 working face is large. The large spacing between the main key layer and the coal seam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water inrush from the pressure frame, and the inclined mining of the working face during the initial mining period enables the roof strata to break down and pressur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reduce the intensity of the pressure. It is also a favorable factor for safe mining.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424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205)
【分类号】:TD745;T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娄金福;许家林;庄德林;蔡东;;松散承压含水层载荷传递机理的实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杨本水,杨永林,赵传宏;祁东煤矿突水灾害的综合分析与快速治理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03期
3 陈秀友;王庆雄;高峰;单珍君;郝宪杰;;祁东煤矿6_130工作面压架原因分析及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4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王欢;;松散承压含水层特征对其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5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郝浩;;覆岩结构对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压架突水的影响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6 许家林;陈稼轩;蒋坤;;松散承压含水层的载荷传递作用对关键层复合破断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林青;;祁东煤矿7_130综采面压架突水原因分析[J];中国煤炭;2012年12期
8 童世杰;;任楼煤矿7_240(上)南工作面突水溃砂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煤炭;2014年08期
9 郭庄;;祁东矿7_121工作面压架突水原因及灾害防治[J];中国煤炭;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邦华;魏建平;王登科;王云刚;张宏图;;司马矿薄基岩区顶板突水危险性数值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4期
2 刘士春;耿道华;;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工作面防治水技术[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06期
3 高锋;;祁东煤矿工作面收尾段甩采的适用性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4 郝宪杰;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吕维峗;刘建峰;;高承压松散含水层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突水机理与防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6 白汉营;李文平;李佩全;孙如华;;高承压松散含水体“下渗带”形成机理及应用验证[J];煤炭工程;2010年12期
7 李辉;彭刚;彭文庆;;断层活化引发顶板岩溶水突水机理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9年04期
8 刘士春;;永固煤矿采场底板破坏深度及防突水技术研究[J];煤炭技术;2008年01期
9 娄金福;许家林;王志刚;施喜书;;祁东煤矿回采工作面压架机理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08期
10 邹德蕴;张广文;辛成鹏;张明辉;;大面积顶板来压动力表征及预测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茂森;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2 李兴尚;建筑物下条带开采冒落区注浆充填减沉技术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潘宏宇;复合关键层下采场压力及煤层瓦斯渗流耦合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义新;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于保华;高水压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关键层复合破断致灾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朱卫兵;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结构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压架突水灾害发生条件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志强;沟谷地形对浅埋煤层工作面动载矿压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顾伟;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鞠金峰;浅埋近距离煤层出煤柱开采压架机理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清;综放开采冒落带发育规律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董国文;祁东煤矿开采煤层上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突水溃砂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3 窦家环;厚含水松散层下煤岩柱合理留设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4 杜锋;厚松散层薄基岩下综放开采留设防砂煤岩柱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5 常红伟;含水层下综采工作面缩小防护煤柱开采可行性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6 孙瑞;煤矿突水压架数值计算及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陈盼;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工作面矿压显现与覆岩移动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开元;厚松散含水层下薄基岩采场覆岩移动与开采参数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9 许文松;厚松散含水层下采场结构对覆岩破坏规律影响机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董明;薄基岩下开采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连勤,阎昌眼;祁东煤矿突水灾害成因与治理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3期
2 崔广心;特殊地层条件竖井井壁破坏机理及防治技术[J];建井技术;1998年01期
3 崔广心;特殊地层条件竖井井壁破裂机理[J];建井技术;1998年02期
4 陈青峰;桃园煤矿上提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板管理[J];江苏煤炭;2004年03期
5 娄金福;许家林;庄德林;蔡东;;松散承压含水层载荷传递机理的实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6 郝宪杰;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吕维峗;刘建峰;;高承压松散含水层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突水机理与防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张俊云,侯忠杰,田瑞云,王勇;浅埋采场矿压及覆岩破断规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年03期
9 杨本水,王从书,阎昌眼;祁东煤矿突水灾害成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1期
10 王世安;忻州窑矿“3·23”垮顶压架事故原因分析[J];煤矿安全;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压架突水灾害发生条件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井下承压含水层钻进[J];河北煤炭;1978年02期
2 李勤奋;;承压含水层储热(冷)能效益计算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91年05期
3 王宝堂;;大庄村咸水承压含水层经河水回灌改变水质的实例[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6期
4 郭忠玉,李世峰,尹东哲;浅谈煤矿井下承压含水层钻进勘探的实践——以峰峰矿区为例[J];勘察科学技术;2000年05期
5 孟宪萌;杨邦;白亮;;越流区开采条件下承压含水层易污染性机理研究——以单井开采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4期
6 高坤;邱建慧;杨红卫;赵丽清;殷元元;李胜多;;某露天煤矿承压含水层降水数值模拟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08年01期
7 王书烈;;用测温法预测矿井涌水量[J];勘察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8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王欢;;松散承压含水层特征对其载荷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9 Γ.Л.Фисенко;李玉山;;含水矿床不,
本文编号:2004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0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