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脉动风单侧自然通风中湍流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1 11:57

  本文选题:单侧自然通风 + 动态 ; 参考:《浙江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大家对能源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自然通风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通过仔细考虑和巧妙的设计,人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在过渡季节,不仅可以满足室内一定量的通风换气次数,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而且还可以充分带走室内热负荷,减少空调或机械通风的使用,有很高的节能潜力。 尽管单侧开口房间的自然通风效率比双侧通风低,但是这种通风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本文对国内外对单开口风压通风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单开口风压自然通风的实验、同时采用模拟仿真软件对单开口风压通风在不同条件下的通风效果和新风有效进深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模拟值和实验数据,讨论了目前单侧自然通风计算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建筑的通风效果与通风面积、风速大小、风向和风速波动情况均有着密切关系,通风面积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动态风,在本实验设定的条件下,当周期较短时通风效果低于静态风,当周期高于某一临界值时通风效果高于静态风。研究中数值模拟和实验情况较符合,建立的模型是比较合理的,从而证明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随着风速的增大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差别变大,可能是由于实测的房间的体积较小而单侧通风的湍流引起的气流交换比重加大,而湍流本身的不确定性大,在不同不同位置的浓度值差别很大,所以使得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差距变大。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诸多限制,实验测试工况不够多;只对理论通风量公式进行了讨论,并没有提出可行的修正公式;由于时间和计算机能力的限制,单开口风压自然通风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ventil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ppli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 can maximize the use of natural ventilation by careful consideration and clever design. In the transition season, the number of ventilation and ventilation can be met not only in the interior of the room, but also in the indoor air quality. It also can fully take away the indoor heat load, reduce the use of air conditioning 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has a high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Although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efficiency of one side open room is lower than that of bilateral ventilation, this ventilation mode is very common in real life.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single opening wind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 single open air pressure natural ventilatio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ingle open air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used in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ventilation effect and the effective fresh air depth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value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accuracy of the present single side natural ventilation calculation model is discussed. Through this study,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ventila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ventilation area, the wind speed, the wind direction and the wind velocity fluctuate. In close relation, the effect of ventilation area is relatively large; for dynamic wi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experiment, the ventilation effect is lower than that of static wind when the period is shorter. When the cycle is higher than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the ventilation effec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atic wind. The effectivenes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simulated values of the wind speed increases, it is 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the air flow caused by the small volume of the measured room and the turbulence of the single side ventilation,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urbulence itself is large, and the concentration valu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re very different, so the measured values and the simulated values are made. The gap is bigger.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pap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al test conditions are not enough; the formula of theoretical ventilation is discussed only, and the feasible correction formula is not put forward. Because of the time and computer ability, the study of the single open air pressure self ventilation is onl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tag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文保;排水复产期间主要通风机恢复运转程序及经验[J];煤矿安全;2005年12期

2 李安桂;郝彩侠;张海平;;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4期

3 徐峰;解明镜;张泉;张国强;王科;;中国某传统民居选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2期

4 ;小平锅制盐灶的机械送风[J];中国井矿盐;1977年Z1期

5 张强,赵淑静;室内自然通风对旅店客房空气中细菌总数的影响[J];甘肃医药;1997年05期

6 安作桂;;地下建筑的自然通风[J];暖通空调;1997年01期

7 薛耀华,陈善明;储粮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技术研究与应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8年01期

8 魏学孟;风管式自然通风[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3年03期

9 刘官郡;;加高型冷却塔替代标准型冷却塔[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S1期

10 王建丽;魏思源;徐家强;;浅谈建筑物自然通风及其应用[J];才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双平;;热压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共存的大开口建筑多元通风[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2 谭刚;左会刚;李晓锋;朱颖心;;自然通风的理论机理分析与实验验证[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文集[C];1998年

3 谭刚;朱颖心;李晓锋;;热压自然通风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晓锋;谭刚;朱颖心;;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一)理论与方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5 李晓锋;谭刚;朱颖心;;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二)应用实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6 黄艳;刘东;杨建坤;张恩泽;;某双层玻璃幕墙建筑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7 陈芳达;代钦;;房屋自然通风的风洞实验与PIV流场测量[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应柏平;;变压器室自然通风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9 黄艳;刘东;杨建坤;张恩泽;;某双层玻璃幕墙建筑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发表论文集[C];2004年

10 徐瑞萍;徐烈;;单侧自然通风中庭室内热环境模拟及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梦云;开一扇窗户有多难?[N];经济日报;2003年

2 严春银;如何让病毒“随风而逝”?[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王佩璋;自然通风空冷凝汽器 迈开节能环保新步伐[N];中国电力报;2004年

4 贺慧宇;拂面杨柳风 开“窗”话节能[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通风和成本:写字楼设计的两难[N];中国建设报;2003年

6 记者  毛庆;20多扇“窗户”让隧道自由“呼吸”[N];南京日报;2006年

7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蔡镇钰;要重视建筑的自然通风[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韩庆文邋实习生 汤学祥 通讯员 陈斌;“风”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启动[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刘虹;建筑与健康[N];山西日报;2003年

10 李孟姣;深圳品牌房企发力节能[N];中国建设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春梅;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热舒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司慧萍;自然通风动态温度调控的智能气动开窗系统[D];浙江大学;2003年

3 殷维;建筑自然通风利用率预测与节能评估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怡;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刘淑珍;智能温室气动开窗温度调控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韩杰;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模型及其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邹声华;复杂下垫面建筑自然通风热湿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8 方廷勇;自然通风状况下的烟气在典型建筑结构中的迁移及危害性评价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杨振超;日光温室内最佳风速指标与CFD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周军莉;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强;自然通风房间热过程耦合模拟[D];重庆大学;2010年

2 王松华;热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互增益的多元通风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屈睿;大型商业建筑自然通风与采光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敏慧;中庭结构特性对高层住宅自然通风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5 李丹;风口、风帽强化自然通风效果的理论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丽萍;太阳能烟囱提高室内热压通风效果的数值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惠敏;脉动风单侧自然通风中湍流特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8 夏三县;建筑单区模型大开口自然通风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李晓;龙滩地下水电站全厂通风模型试验与气流流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李跃群;遮阳构件对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5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05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