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LCOR的HE-FUS3实验模拟及氦气冷却系统安全初步分析
本文选题:MELCOR + 失流事故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30期
【摘要】:MELCOR程序是由美国Sandia国立实验室为美国核管会开发,用于模拟轻水堆严重事故进程主要现象的一体化系统软件。针对HE-FUS3氦气实验回路进行了建模和计算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该成果可为氦气冷却系统安全分析提供初步的参考;并将继续扩展使用于ITER氦冷包层系统安全分析。首先利用MELCOR对HE-FUS3氦气实验回路进行建模,对LOFA30失流事故进行了稳态及瞬态分析;并将MELCOR程序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通过MELCOR对实验回路建模得到的LOFA30失流事故稳态计算值与CATHARE 2参考值大体一致;在失流事故的瞬态进程中,大部分热工水力参数计算值均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结果证明利用MELCOR程序对HE-FUS3实验回路整体建模的可靠性很高,通过MELCOR程序计算,用于分析氦气冷却系统安全性的数据准确,可靠,可以继续使用MELCOR对该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Abstract]:The MELCOR program is an integrated system software developed by the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the American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to simulate the main phenomena in the LWR serious accident process. The HE-FUS3 helium experimental circuit is modeled and calculated, and good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preliminary reference for the safety analysis of helium cooling system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pplied to the safety analysis of ITER helium cooled blanket system. Firstly, the HE-FUS3 helium experimental loop is modeled by MELCOR, and the steady and transient analysis of LOFA30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MELCOR i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state calculation values of LOFA30 off-flow accident obtained by MELCO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ference values of CATHARE2, and that most of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rmal hydraulic paramete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during the transient process of the off-flow accid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modeling of HE-FUS3 experimental circuit is highly reliable by using MELCOR program. The data used to analyze the safety of helium cooling system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and the MELCOR can be used in this field more deeply.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包层热工水力设计与安全分析评价研究(2014GB114001)资助
【分类号】:TL3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开明;;ITER实验包层计划综述[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6年03期
2 向斌;冯开明;叶兴福;秋穗正;;中国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氦气实验回路设计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华;冯开明;叶兴福;陈焕新;;高温氦气实验回路氢气主冷却回路的概念设计[J];核动力工程;2009年02期
2 袁涛;冯开明;王晓宇;陈志;;中国ITER固态试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结构优化[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7年04期
3 侯炳林;潘传红;周才品;李鹏远;简广德;刘德权;;ITER聚变装置重力支撑静应力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年01期
4 侯炳林;潘传红;李鹏远;;ITER聚变装置重力支撑有限元模态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年02期
5 王琦杰;冯开明;陈志;;中国ITER固态实验包层模块活化计算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年03期
6 陈颜静;冯开明;高椿明;盛光召;张国书;秋穗正;;中国ITER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模块电磁安全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年03期
7 曹启祥;冯开明;张国书;;ITER固态试验包层模块设计三维活化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9年01期
8 夏志伟;李伟;卢杰;李波;;ITER气体加料阀门箱磁屏蔽效能的有限元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9年04期
9 向斌;冯开明;叶兴福;秋穗正;;中国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氦气实验回路设计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0年01期
10 肖成建;陈晓军;康春梅;高小玲;刘浚;古梅;罗阳明;汪小琳;;正硅酸锂陶瓷小球离线释氚实验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涛;锂基陶瓷基态与缺陷性质的第一原理计算及硅酸锂中氘行为的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黄火根;Ti-Zr-Ni(-Pd)二十面体准晶的形成与储氘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3 贾小波;聚变堆新型双回路交叉氦冷固态包层概念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4 马续波;聚变—裂变混合堆和压水堆联合循环系统物理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姚勇;热金属水分解动力学及固定床反应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6 肖成建;锂陶瓷微球释氘行为及其与辐照缺陷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7 康春梅;锂陶瓷增殖剂Li_4SiO_4表面释氚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8 何迪;Cr_2O_3/Al_2O_3阻氢渗透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4年
9 李敏;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氦冷固态包层结构设计与热工水力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赵彦云;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高温疲劳行为及损伤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建华,王明利,曾辉,叶良成;HTR-10氦净化系统设计[J];核动力工程;2003年04期
2 黄锦华,盛光昭,施汉文,游承伦,谢中友,邓柏权,冯开明,王学人,薛淑兰,王庆明,黄中琪,张飚,阳彦鑫,吴灵桥,张丽,张国书,吕晓兰,霍铁军;托卡马克工程试验混合堆概念设计[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0年04期
3 冯开明;;ITER实验包层计划综述[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018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1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