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滞留干冰防灭火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选题:采空区 + 滞留干冰 ; 参考:《煤矿安全》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实现采空区滞留干冰释放低温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采空区滞留干冰的渗流场与浓度场的三维模型,对气体运移进行数学计算,研究干冰储存释放装置释放出的低温二氧化碳在采空区中运移规律及对自燃"三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温二氧化碳从释放点处起渗流扩散至回风侧,布满采空区,到16 d时浓度分布达到稳定。在采空区的进风侧距离工作面40~60 m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可达35%,在回风侧浓度也达到10%以上,相应的采空区整体的氧浓度都发生了下降,尤其是在进风侧的氧浓度下降幅度较大;使氧化升温带最大宽度从进风侧向采空区中部移动。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chnology of preventing and extinguishing fire by releasing low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from trapped dry ice in goaf,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seepage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of retained dry ice in goaf was established by flu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gas migration was calculated by mathematics. The migration law of low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released from dry ice storage and release device in goaf and its influence on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zon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percolates from the release point to the return wind side and is covered with goaf.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reaches a stable level at 16 days.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s the highest at the inlet side of goaf at 40m ~ 60 m from the working face, up to 35 and more than 10% at the return air side, and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the whole goaf has been decreased. In particular,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at the inlet side decreases greatly, and the maximum width of the oxidation heating zone moves from the side of the inlet wind to the middle of the goaf.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矿山避险技术研究中心;
【分类号】:TD7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昭知;低压引射器内浓度场的数值计算[J];煤气与热力;1992年03期
2 李嘉,李克锋,邓云;天然河道岸边排放浓度场的测量及对深度平均模型的验证[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卢曦,吴文权;瞬态积分浓度场的测量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4 王树楹,余国琮,苗容生;运动气泡近界面浓度场的激光测量及其传质特性的研究[J];化工学报;1992年05期
5 李新华;郑志华;;长寿化工厂附近污染物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化工环保;1993年03期
6 吴晋湘,张丽娟,刘立辉,贾云飞,苗青;室内可燃气体泄漏后浓度场变化的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7 程云章;刘涛;卢曦;吴文权;;环境风洞浓度场测量系统的检验试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1期
8 吕锡芳;张宝莹;;空气动力学实验风洞浓度场性能验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6期
9 卢曦;李宋;吴文权;;污染扩散瞬时浓度场测量方法的研究[J];计量学报;2006年01期
10 韦鹤平;顾国维;;常州市城市污水潜没排江流场、浓度场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瑞丰;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王志石;;模型建筑群间风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的大涡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韩永;饶瑞中;王英俭;;有限空间气溶胶浓度场起伏对光波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龚光彩;陈可;马扬;;V型百叶窗过滤器内部气相压力场与颗粒相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发表论文集[C];2004年
4 陈红;刘智雯;董菁;袁雪竹;焦永杰;张良运;;基于FLUENT技术的清净湖生态环境模拟[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5 龚光彩;陈可;马扬;;V型百叶窗过滤器内部气相压力场与颗粒相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6 龚光彩;陈可;马扬;;V型百叶窗过滤器内部气相压力场与颗粒相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杜艳艳 刘宏 单翠翠;大气安全的“守护神”[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岩;基于声学法的混合气体温度、浓度和速度分布同时测量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王华山;燃煤电站烟气SO_2和NO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水槽实验及数值模拟水体中污染物排放浓度场分布规律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建X;混合气浓度场分布对稀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3 宋伟;基于声光融合法的气体浓度与温度场重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郭辉;街谷结构内流场和污染浓度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张乐嫣;青义涪江特大桥施工对浓度场影响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俞柏炎;多进出水口湖泊水体推移及浓度场预测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璐;基于浓度场的方法对大连地区硫丹浓度的源解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王晓莉;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场的水槽实验及数值模拟[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9 李小玲;三汇地区地下水浓度场三维数值模拟与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胡劲逸;基于氨逃逸浓度场的SCR喷氨协调优化控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27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2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