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首采面上覆岩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及瓦斯优化治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07-01 18:07

  本文选题:首采工作面 + 采动应力 ; 参考:《煤炭技术》2015年01期


【摘要】:为了对首采工作面上覆岩沿走向、倾向和煤层上部区域在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场有直观地认识,基于FLAC3D软件模拟五轮山煤矿1801首采面上覆岩沿走向、倾向和煤层上部30 m处在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采面的推进,沿走向和倾向应力分布形态呈现梯形,煤层上部30 m处应力分布呈现椭圆形圆圈,得出"两带"位于卸压区内且最大高度位于开采煤层上部40 m处,结合经验公式和钻孔电视法对"两带"高度进行验证确定。针对采煤时上隅角瓦斯浓度频繁超限问题,结合"两带"高度在1801回风顺槽布置高位钻孔对采空区瓦斯进行优化治理,瓦斯浓度超限次数明显减少。因此了解采面的应力场演化特征对于顶板管理、水害及瓦斯等灾害防治极其重要。
[Abstract]:In order to know directly the overlying rock strike, the tendency and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upper coal sea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movement, the overlying rock strike of 1801 first mining face in Wulunshan coal mine is simulated based on FLAC3D software.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field at 30 m above coal sea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are show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advance of mining face, th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along strike and tendency presents a trapezoid shape,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30 m in the upper part of coal seam presents an elliptical circ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zones" are located in the pressure relief zone and the maximum height is located at 40 m above the mining seam. The height of the "two zones" is verified and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the empirical formula and the borehole television method.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frequent overrun of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corner of coal mining, combined with the "two zones" height, a high hole is arranged in the 1801 return air trench to optimize the treatment of gas in goaf, and the frequency of gas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limit is obviously reduced.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field for roof management, water disaster and gas preven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复杂地质矿山开采安全技术工程中心;瓦斯灾害防治与煤层气开发研究所;
【基金】: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黔科合GY字(2011)3012号) 贵州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黔科合外G字(2009)700111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64004)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2014003)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家卓;方庆河;谭文峰;刘坤;庄启恒;;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与探测[J];金属矿山;2011年06期

2 林海飞;李树刚;成连华;王红胜;;覆岩采动裂隙带动态演化模型的实验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3 孙鑫;林传兵;林柏泉;;深部大倾角综放工作面上覆煤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08年04期

4 李杰;张俊英;马丕梁;陈清通;;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实测研究[J];煤矿开采;2012年02期

5 黄汉富;闫志刚;姚邦华;徐会军;;万利矿区煤层群开采覆岩裂隙发育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6 王俭;;覆岩裂隙演化的RFPA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技术;2014年06期

7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参数的确定[J];测绘科学;2009年04期

2 张绍良;汪云甲;顾和和;;我国矿山测量的十五年回顾与新时期的任务[J];测绘通报;2006年09期

3 孟宪峰;;浅谈科学采煤方法的发展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8期

4 富元斋;周伟杰;;环境友好型煤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9期

5 陈炳贵;;应用数量化理论对集安复兴屯矿田矿产预测变量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年06期

6 王平;吴清星;刘少峰;王涛;;利用D-InSAR测量和高密度电阻率剖面揭示焦作市王封煤矿老采空区地面沉降机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年06期

7 王彦利;;青草界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涌水量分析[J];地下水;2010年05期

8 孔海陵;陈占清;白海波;王路珍;;深部奥灰水对L矿7~#煤层顶底板破坏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6期

9 孙文标;郭军杰;张建立;张振峰;;煤系固体废弃物用作充填材料改善煤矿安全和环境状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1期

10 卜万奎;李强;徐慧;缪协兴;;条带开采矸石充填控制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共采机理[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2 王彦利;;榆神矿区煤矿突水及防治[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3 王双明;范立民;马雄德;;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东;刘长武;周杰斌;李晓迪;;矸石充填技术在煤矿“三下”开采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王文科;杨泽元;申涛;;榆神府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科学开采[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6 李俊平;周创兵;冯长根;;采空区处理新方法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占国;李玉寿;朱发浩;赵国贞;;巷采矸石充填围岩稳定性的试验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管恩太;;郑州矿区绿色开采技术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时亚民;;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10 石平五;;科学采煤在陕西[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文;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文志;开采沉陷预计参数与角量参数综合分析的相似理论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康荣;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徐乃忠;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董书宁;干旱、半干旱复杂矿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D];长安大学;2011年

7 赖文奇;建筑物下条带开采沉陷实测纠偏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王红胜;沿空巷道窄帮蠕变特性及其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刘瑜;井下冲撞式煤矸分离中颗粒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金秋;采空区充填控制覆岩沉降相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晶;两巷矸石回填后的影响及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张建华;薄基岩浅埋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韩德虎;褐煤热解—变形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义新;深部条带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6 周少华;焦作矿区不同破坏类型煤的瓦斯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伯坤;尾砂充填料流变特性和高浓度料浆输送性能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1年

8 陈娅鑫;深部煤层开采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焕同;王庄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10 刘素花;浅埋煤层局部充填开采隔水层稳定性规律及其数学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仁,王金安,戴涌;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移动规律与破坏机理的离散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赵德深,朱广轶,刘文生,范学理;覆岩离层分布时空规律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刘泽功,袁亮,戴广龙,石必明,卢平,涂敏;开采煤层顶板环形裂隙圈内走向长钻孔法抽放瓦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5期

4 侯忠杰;老顶断裂岩块回转端角接触面尺寸[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5 李树刚,石平五,钱鸣高;覆岩采动裂隙椭抛带动态分布特征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6 陈荣华;白海波;冯梅梅;;综放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7 缪协兴;钱鸣高;;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8 程远平;付建华;俞启香;;中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栾元重;李静涛;班训海;桑春阳;张长琦;马德鹏;;近距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10 贺桂成;肖富国;张志军;丁德馨;;康家湾矿含水层下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友先;王琛;王铨宇;;藏北湖区盐类矿产元素演化特征及成矿意义[J];云南地质;2013年01期

2 王传远;杜建国;段毅;谢鸿森;陈国俊;王万春;;岩石圈深部温压条件下芳烃的演化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5期

3 李小明;曹代勇;;不同变质类型煤的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世界纺织产业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纺织器材;2006年S3期

5 许钟元;刘惠军;黎志;;二郎溶洞发育演化特征[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10期

6 路鹏;赵晓燕;崔子健;刘学领;段玉石;;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时空演化特征[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康玉柱;;中国古大陆形成及古生代演化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0年03期

8 刘新颖;于水;陶维祥;胡孝林;郝立华;;刚果扇盆地上中新世深水水道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陈传平,梅博文,,贾发敬;正、异构烷烃在加水热解实验中的演化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2期

10 高军伟;;煤体变形演化特征的CT实验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明;张汉泉;夏斌;;南沙海域断裂演化特征及其与南海海盆的演化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卫平;刘英会;;武夷—东海古陆存在的证据及其早期演化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尹观;范晓;;稻城温泉水的同位素季节性效应及氘过量参数值演化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洪汉净;汪一鹏;;我国大陆地壳变形的平均图象与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张元生;魏从信;张璇;郭晓;;2013年4月16日伊朗-巴基斯坦交界7.8级地震的热异常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代鸿章;陈翠华;顾雪祥;;云南者桑金矿床铅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耿斌;;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焦淑沛;;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9 郭彦双;马瑾;卓燕群;;平直断层失稳前应变场演化特征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0 刘云;樊威;闫哲;程旖婕;;纳米全球合作创新网络结构与演化特征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8:科学学与政策科学理论方法[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勇;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晶;麦盖提斜坡玛南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杨国强;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大克泊湖淖潜流带水动力交换与水化学演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8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88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