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M的呼吸性粉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能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选题:呼吸性粉尘 + 旋风分离器 ; 参考:《煤炭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为研究满足BMRC曲线的呼吸性粉尘旋风分离器,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3对不同结构尺寸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响应曲面法、利用统计软件Design-Expert得到了呼吸性粉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能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可知呼吸性粉尘旋风分离器筒体高度、排气管直径及插入深度对其分离效能有显著影响。根据预测模型加工旋风分离器样件并作实测验证,发现样件分离效能与BMRC曲线标准差为3.16%,小于5%。使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呼吸性粉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能可提高设计效率,保证计算模型可靠性,同时为满足EN481,PM10及PM2.5分离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espiratory dust cyclone with BMRC curve, the fluid dynamics software fluent 6.3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of the cyclone separator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based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Using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Design-Expert,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spirable dust cyclone separator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equation coefficient significance tes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height of the cylinder, the diameter of exhaust pipe and the depth of insertio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respiratory dust cyclone separator.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model, the sample of cyclone separator is processed and tes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sample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BMRC curve is 3.16, less than 5.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to study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respirable dust cyclone separator can improve the design efficiency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model.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EN481 / PM10 and PM2.5 separators.
【作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261205)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2jj A40023)
【分类号】:TD7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钱付平;章名耀;;温度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2 李昌剑;陈雪莉;于广锁;龚欣;;基于响应曲面法径向入口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优化[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3 孙胜;周昊;邱坤赞;董康;岑可法;;入口结构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4 杨景轩;马强;孙国刚;;旋风分离器排气管最佳插入深度的实验与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5 孟超;刘璐;;旋风式采样头预捕集器的设计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年02期
6 孟超;赵敬;刘璐;;个体采样器旋风式粉尘采样头的设计验证[J];职业与健康;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晶;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多响应稳健性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婧元;刘文剑;楼佳明;廖祖维;王靖岱;阳永荣;;折流式气液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 万古军;孙国刚;魏耀东;时铭显;;温度和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的综合影响[J];动力工程;2008年04期
3 李红;熊斌;;不同入口高宽比旋风分离器内气固流动的数值模拟[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4 栾一刚;王松;孙海鸥;王忠义;;无节流器轴流旋风气液分离器性能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5 王海刚;赵国荣;吴海波;牟晓哲;孙运凯;吕清刚;杨五强;;循环流化床多分离器返料系统颗粒分布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6 晋克勤;张忠全;;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数值预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昌剑;陈雪莉;于广锁;龚欣;;基于响应曲面法径向入口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优化[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8 陈启东;左志全;;不同侧向入口旋风分离器流场数值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4年02期
9 周林;李中云;;基于RSM的Au丝球形键合工艺稳健性参数优化[J];半导体技术;2014年03期
10 闫云飞;张力;刘科;;两级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分离特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付平;陈光;章名耀;;高温高压条件下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数值预测[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俊涛;响应曲面方法中试验设计与模型估计的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朱鹏飞;基于满意度函数的多响应曲面稳健优化[D];天津大学;2011年
3 汪建均;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变量选择与稳健参数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钱付平;不同排尘结构及操作条件旋风分离器分离特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刘代飞;氧化铝气态悬浮焙烧集成优化控制指导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建;催化裂化三旋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 许妍霞;水力旋流分离过程数值模拟与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郭巍;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赵熹;大口径弹体辊挤—引伸成形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10 唐晓佳;船舶废气镁基脱硫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平;优先透醇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对乙醇/水混合物分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汪新;相关多响应的稳健参数设计[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庞奇;新型旋风分离清选系统内部气流及物料状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静;水力旋流器气液固流场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升升;旋风分离清选系统及其对不同谷物的适用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于鸿斌;用于催化裂化三旋的切流式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程峰;轴流式双筒体气液旋流分离器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昌剑;分级式合成气初步净化系统中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卢小珍;柴油机排气旋风分离器中的流场及微粒分离规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曹晴云;CFB锅炉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周,于晓红,翁海珊;基于随机优化的工程稳健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钱付平,章名耀;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经验模型与数值预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静,王勤辉,骆仲泱,岑可法;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研究[J];动力工程;2003年01期
4 黄永军;卢啸风;刘汉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布置与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6年01期
5 王玉召;侯祥松;吴玉新;王进伟;李少华;;方形分离器入口高宽比及直段高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J];动力工程;2007年02期
6 唐家毅;卢啸风;赖静;刘汉周;;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入口烟道内气固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年04期
7 许世森,许晋源,许传凯;温度和压力对旋风分离器高温除尘性能影响的研究[J];动力工程;1997年02期
8 薛晓虎,魏耀东,孙国刚,时铭显;旋风分离器上部空间各种二次涡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9 曹衍龙,金岳辉;基于双响应面法的公差设计研究[J];工程设计;2000年03期
10 马义中,徐济超;多指标稳健设计质量特性的度量[J];系统工程;199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志红;基于并行质量工程的6σ公差设计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王晶;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多响应稳健性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林;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的研究[J];炼油设计;2002年09期
2 蔡安江;旋风分离器设计计算的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3年08期
3 张百麟;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技巧[J];石化技术;2003年02期
4 李文东,王连泽;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方法分析[J];环境工程;2004年02期
5 闫涛;张荣克;闻明科;;旋风分离器用耐磨型翼阀的研制[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2期
6 王宗濂;陈学志;华强;秦少寅;;旋风分离器研究及其在半干法旋风除尘方面的应用[J];干燥技术与设备;2009年03期
7 徐俊;秦新潮;万古军;魏耀东;;PV型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改进实验和分析(Ⅱ)——进口结构[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9年11期
8 邓清方;张怀亮;;M模型在低密度物料旋风分离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吴冉;;旋风分离器进出口结构改进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10 蒋梦婷;王博;陈言信;徐德龙;;旋风分离器内高速旋转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选择[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秀英;张仲欣;殷勇;白崇仁;;旋风分离器的分离原理及设计方法[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崔洁;陈雪莉;李昌剑;龚欣;王辅臣;;径向入口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持料量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付双成;孙国刚;高翠芝;郭广军;;防返混锥位置对旋风分离器影响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高翠芝;孙国刚;马强;张娜娜;钱步仁;;入口浓度对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董瑞倩;孙国刚;高翠芝;;压力对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盛军;靳丙秋;鞠学贞;张文丰;石永军;;旋风分离器的技术改造[A];浙江省化工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届省(市)际化学化工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双权;孙国刚;时铭显;;排气管偏置对PV型旋风分离器效率及压降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严超宇;吴小林;卢春喜;高金森;时铭显;;旋风分离器内涡核非稳态特性的流体动力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成文;王连泽;;旋风分离器内能量耗损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陈建义;时铭显;;旋风分离器压降计算模型[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谢文艳邋闫华 白争鸣;三级旋风分离器技术达国际先进[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谢文艳 闫华 白争鸣;高效能设备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谢文艳邋通讯员 阎华 白争鸣;大庆石化机械厂研发成功高效能设备[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戴彬;燕化一厂严控聚乙烯扫地料数量[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学智;入口高浓度条件下的旋风分离器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赵新学;气固两相流对旋风分离器壁面磨损机理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栾一刚;轴流旋风分离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张吉光;静电旋风分离器气相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5 钱付平;不同排尘结构及操作条件旋风分离器分离特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海刚;旋风分离器中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M'BOUANA Noé-Landry-Privace;高浓度旋风分离器气固流动与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崔洁;分级式合成气初步净化系统中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机理与结构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朱治平;加压循环流化床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磊;六个旋风分离器并联布置循环流化床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李昌剑;分级式合成气初步净化系统中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汪林;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及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董栋栋;高温高浓度旋风分离器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侯广信;旋风分离器高温分离模型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李战国;入口烟道布置方式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朱少林;轴入式旋风分离器气粒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D];湖南大学;2009年
8 蒋海华;旋风分离器大涡数值模拟及分离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李强;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戚贵强;多效旋风分离器的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0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0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