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承压破碎煤体渗透特性参数演化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0 02:28

  本文选题:采空区 + 承压 ; 参考:《煤炭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研究承压破碎煤体渗透特性参数演化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承压破碎遗煤渗透率演化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粒径配比煤样在不同轴压下的渗透率演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应力作用下,随着煤样粒径的增大,其渗透率逐渐变小,且较大粒径范围煤样的渗透率较小;在应力增加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煤样粒径的增大,其渗透率的变化率越大,且混合粒径范围较大煤样渗透率的变化率均高于单一粒径或粒径范围小的煤样的变化率。(2)在较低孔隙压力范围内,煤样的渗透率均随孔隙压力的增大呈现出降低趋势,且存在一个轴压的临界值(9 MPa左右)。当轴压小于该临界值时,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加,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趋势更明显;而当轴压大于该临界值时,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3)加载初期,随着孔隙率的减小,渗透率近似线性下降;当轴压达到9~12 MPa时,渗透率随孔隙率的下降较为平缓;继续增加轴压,渗透率随孔隙率的减小而急剧降低。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crushed coal body,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 experiment of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ratio under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independent design of pressure broken coal permeability evolution experiment devi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ame stress, the permeability gradually chang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al sample size.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samples with small size and larger particle size is smaller. With the same stress increase, the permeability change is gre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particle size, and the change rate of coal sample permeabilit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particle size or small size. (2) coal in the range of lower pore pressur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and there is a critical value of axial pressure (about 9 MPa). When the axial pressure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the change trend of coal permeability is more obvious; and when the axial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change trend of coal sample permeability is relatively gentle. (3) initial loading With the decrease of porosity, th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hen the axial pressure reaches 9~12 MPa, th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with the porosity, and the axial pressure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sharply with the decrease of porosity.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361205,51404090,51574111)
【分类号】:TD7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亮;;地面渗透率与地下渗透率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5期

2 李志强;鲜学福;;煤体渗透率随温度和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3 李宏艳;齐庆新;梁冰;彭永伟;邓志刚;李春睿;;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及多尺度效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马强;;Uniaxial-strain条件下渗透率变化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浩;蔡记华;肖长波;王济君;陈宇;;热处理提高煤岩渗透率的机理[J];石油钻采工艺;2012年04期

6 郭红强;冯增朝;刘志祥;王彦琪;;煤体应变对渗透率的影响分析[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7 谢国安;上流压力对测定岩样渗透率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5年03期

8 陈佩珍,徐丽萍,何宗斌,刘传海;渗透率逐点解释深度序列模型及其释解系统[J];测井技术;1988年04期

9 Manmath N.Panda;关振良;谢丛姣;;用粒度分布参数计算单相渗透率[J];地质科学译丛;1995年03期

10 问晓勇;伊向艺;卢渊;管保山;梁莉;刘萍;;不同压裂液对煤岩渗透率伤害实验评价初探[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魏斌;;利用流动单元计算高含水油田渗透率[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红梅;兰永伟;赵继涛;于秀娟;马强;;温度和应力耦合条件下岩石渗透规律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馥励;马俊;阎守国;王克协;;利用井孔偶极弯曲波求取VTI孔隙介质渗透率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克协;马俊;伍先运;张碧星;;利用偶极声测井中弯曲模反演渗透率的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汪洋;姜瑞忠;何伟;邢永超;;气体在页岩储层中的渗流状态及渗透率表征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6 尹太举;张昌民;;濮53块在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动态变化[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乐;含随机裂纹网络孔隙材料的渗透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晋;煤体注CO_2置换CH_4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郭慧;注CO_2后煤中矿物质化学反应对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陈亮;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和渗透率演化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陈俊国;煤层气储层孔裂隙多尺度渗透率预测和流固耦合模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董抒华;纤维预制件渗透率的预测及其浸润过程有限元模拟[D];山东大学;2014年

7 郑贵强;不同煤阶煤的吸附、扩散及渗流特征实验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潘荣锟;载荷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会杰;深部裂隙煤岩渗流性质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煤层中一氧化碳的渗透规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于跃;注浆加固煤体力学性质与渗透率试验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

3 贝雷;复合肥体系氮磷钾养分透膜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钟张起;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规律及技术经济界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柳朝阳;杏子川油田杏2005井区注水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邓博知;流固耦合下温度对原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黄巍;电能质量约束下主动配电网光伏最大渗透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吴玉杰;杏北开发区萨葡高油层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储小送;淮北地区构造煤三维渗流裂隙系统表征及渗透率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王永康;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11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11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