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煤尘爆炸残留气体特征分析
[Abstract]:A 20L spherical explosive device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coal dust explosion experiment. The change of gas volume fraction and the formation law of coal dust after coal dust explos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volume fraction of the residual ga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al dust concentration, particle size, ignition energy and the degree of coal dust metamorphism.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dust concentratio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residual gas 蠁 (CH4), 蠁 (CO), 蠁 (H2) and 蠁 (CO) / 蠁 (CO2) increased after explosion, and 蠁 (CO2)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蠁 (CH4) and 蠁 (CO) / 蠁 (CO2) decrease with coal dust particle size decreasing in a certain range. 蠁 (CH4) decreases sharply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s less than 25 渭 m. With the increase of ignition energy, 蠁 (CH4) and 蠁 (CO) increase, and 蠁 (CO) / 蠁 (CO2) changes little. When the ignition energy is more than 10kJ, 蠁 (O2) de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dust metamorphic degree, 蠁 (CO) / 蠁 (CO2)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蠁 (CH4) decreases as a whole. The amount of O2 consumed by bituminous coal dust explosion is less than that of lignite and anthracit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宿迁南钢金鑫轧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200)
【分类号】:TD71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蒯念生;黄卫星;袁旌杰;杜兵;李宗珊;伍毅;;点火能量对粉尘爆炸行为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2012年04期
2 李伍;朱炎铭;陈尚斌;司庆红;;低煤级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4期
3 高碧霞,张宝岗;烟煤型煤成烟原因及消烟技术探讨[J];洁净煤技术;2000年03期
4 陈晓坤;张娥;;可燃性气体对CH_4爆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矿安全;2009年10期
5 贾迎梅;刘贞堂;王从银;丁学龙;杨玉静;;瓦斯爆炸气体成分实验研究[J];煤炭技术;2009年12期
6 何启林,王德明;TG-DTA-FTIR技术对煤氧化过程的规律性研究[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7 景国勋;杨书召;;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8 宫广东;刘庆明;胡永利;白春华;;管道中煤尘爆炸特性实验[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9 毕明树;李江波;;密闭管内甲烷-煤粉复合爆炸火焰传播规律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8期
10 邓军;屈姣;王秋红;;煤矿瓦斯煤尘燃烧与爆炸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矿现代化;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卫军;秦利生;;环保节能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站节能及环保效果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2 章结兵;周安宁;张小里;;双氧水氧化煤对煤基聚苯胺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14期
3 郭芳威;田修波;杨士勤;;氧等离子体注入对PET亲水性及抗菌性能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9年06期
4 高松;陈鸿伟;王鸿雁;;灰色预测模型在煤焦气化过程中的应用及动力学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10期
5 李庆钊;赵长遂;武卫芳;李英杰;段伦博;;基于TG-FTIR研究O_2/CO_2气氛下烟煤的燃烧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刘建忠;冯展管;张保生;周俊虎;岑可法;;煤燃烧反应活化能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J];动力工程;2006年01期
7 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肖睿;黄亚继;;催化作用下流化床中煤部分气化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6年05期
8 孙佰仲;周明正;刘洪鹏;王擎;关晓辉;李少华;;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J];动力工程;2008年02期
9 金保升;李延兵;肖睿;张会岩;王芳;;焦炭体系下添加剂对CO_2重整CH_4特性的影响[J];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10 王学涛;曾宪阳;金保升;徐斌;吴健;;燃煤气化-旋风熔融集成处理焚烧飞灰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琼;白春华;;瓦斯和煤尘浓度对混合物爆炸超压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文武;;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3 刘鑫;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热处理对石油焦石墨化程度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婷婷;唐黎华;陈波;吴勇强;倪燕慧;;水蒸气为气化剂不同煤种的高温反应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嘉;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几种金属催化石油焦CO_2气化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董宪姝;牛东方;姚素玲;路畅;;褐煤电解过滤脱水效果的研究[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9 刘向荣;邓军;何丽蓉;;川煤低温热解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10 秦志宏;魏贤勇;孙昊;江春;周敏;胡光洲;宗志敏;;煤全组分族分离的新方法及其意义[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建;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远纲;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石金明;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梁运涛;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社锋;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卫东;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吕明;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许慎启;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幼青;不同热解过程产物炭的理化性质及石油焦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罗化峰;氢气在煤液化油中的溶解规律及其在煤高温快速液化中作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攀;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艳敏;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谷小虎;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杜开欢;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战书鹏;水蒸汽和氢气气氛下褐煤固定床催化气化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卢珊珊;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贾嘉;煤气化灰渣与黑水对石油焦成浆性及气化活性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吴加奇;高温下渣/灰熔融与矿物质行为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焦延涛;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建建;石油焦催化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J];北方环境;2004年04期
2 王桂兰,李疏粉,夏强,赵秀媛;超细铝粉燃烧性能研究[J];兵工学报(火化工分册);1996年02期
3 汪佩兰,王海福,李盛,曾象志;含能材料粉尘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的研究[J];兵工学报;1995年03期
4 刘庆明,范宝春,李鸿志;铝粉燃烧诱导激波现象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1998年02期
5 刘庆明,白春华;铝粉粉尘云和戊烷云雾燃烧诱导爆炸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浦以康,胡俊,贾复;高炉喷吹用烟煤煤粉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0年04期
7 洪滔,秦承森;爆轰波管中铝粉尘爆轰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4年03期
8 高聪;李化;苏丹;黄卫星;;密闭空间煤粉的爆炸特性[J];爆炸与冲击;2010年02期
9 来诚锋;段滋华;张永发;张牢牢;;煤粉末的爆炸机理[J];爆炸与冲击;2010年03期
10 李润之;;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景德;矿井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振兴;煤的低温氧化实验及对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国平;郭建平;;储煤仓煤尘爆炸危险性分析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2007年10期
2 崔悦;;煤尘爆炸及预防[J];大众标准化;2008年S2期
3 田川;韩宇;;煤尘爆炸分析与预防[J];煤;2008年08期
4 于寸康;;煤尘爆炸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1年11期
5 唐燕;周磊;;浅谈煤尘爆炸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12年15期
6 王春莲;;煤尘爆炸产生的机理及特征研究[J];煤炭技术;2012年11期
7 关祥艾;于小翠;李文文;;煤尘爆炸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J];广东化工;2013年06期
8 袁汉春;煤尘爆炸性快速测定仪[J];煤矿安全;1979年06期
9 何松;;广西煤尘爆炸试验及其结果分析[J];广西煤炭;1999年03期
10 高辉 ,李艳红;“喷雾洒水降尘器”控制煤尘的研究[J];山东环境;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自亮;李鸿彬;李智;赵恩彪;;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沉积煤尘分布规律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尔新;李鲁;唐志龙;胡萧;陈二霞;;冲击波引爆煤尘瓦斯气体混合物的实验研究[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浩;;选煤厂煤尘及其防治技术[A];2010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史兴国;;煤矿粉尘的控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正虎;段双成;黄志丹;杜亚林;;煤矿低氧、微氧开采探讨[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牟亮礼;王恒志;任草燕;;综放工作面综合负压降尘技术研究与应用[A];2005年度山东煤炭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7 白春华;宫广东;刘庆明;;10m~3爆炸罐中甲烷-煤尘爆炸发展过程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龙娇;;矿井重大危险源分析探讨[A];纪念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省(区、市)煤炭学会学术专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迅速开展煤尘防治检查[N];中国煤炭报;2014年
2 李彩琴 整理;五大方面细说煤尘爆炸[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3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和堂 李楠;煤尘爆炸及其防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山西汾河焦煤公司生产处 成轶斌;浅谈如何预防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N];山西科技报;2008年
5 纳雍县勺窝煤监站 何斌;煤尘爆炸的预防和隔绝[N];贵州民族报;2012年
6 通讯员 信永华;新型高分子煤尘阻燃剂问世[N];工人日报;2009年
7 市煤炭管理局提供;煤矿事故防治[N];六盘水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学玲 李仑;山西灵石一煤矿煤尘爆炸[N];中国煤炭报;2006年
9 张云;蔡家沟矿难系煤尘爆炸所致[N];山西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舒安东;煤矿抗“外来伤害”能力薄弱[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书召;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静;煤尘的润湿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3 程磊;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义;甲烷、煤尘火焰结构及传播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陈东梁;甲烷/煤尘复合火焰传播特性及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董呈杰;甲烷—沉积煤尘爆炸实验与大涡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大明;输煤巷道煤尘运移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健;煤尘防爆降尘剂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史果;直线巷道内煤尘爆炸火焰波的传播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振华;煤尘润湿及吸附特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4 伍修锟;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冯永安;基于20L球形爆炸装置的甲烷对煤尘爆炸影响实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6 王岳;煤尘—甲烷爆炸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洪雨;密闭空间甲烷—煤尘复合爆炸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丁旭东;干式钻进煤尘在巷道中运移及分布规律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9 郑继洪;复配泡沫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左前明;煤尘爆炸特性及抑爆技术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49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4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