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焦作矿区含水岩组间水力联系特征

发布时间:2018-08-24 09:33
【摘要】:焦作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水害严重,探明矿区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特征,可为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焦作矿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从当地构造、矿区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矿区内奥陶系含水层与石炭系含水层之间有较强的水力联系,且石炭系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奥陶系含水层;二叠砂岩含水层除了与石炭系含水层存在微弱的水力联系外,与其他含水层无密切联系;第四系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表水;地表水及第四系含水层可通过断裂通道补给下部的奥陶及石炭系含水层。
[Abstract]: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Jiaozuo mining area are complex and the mine water damage is serio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connection among aquifer groups in the mining area can be prov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hazards. Based on the existing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of Jiaozuo mining area and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local structure, hydrochemistry and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hydrau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dovician aquifer and the Carboniferous aquifer in the mining area. The main recharge source of Carboniferous aquifer is Ordovician aquifer, the Permian sandstone aquifer has no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aquifers except for the weak hydraulic connection with Carboniferous aquifer. Surface water is the main recharge source of Quaternary aquifer, and surface water and Quaternary aquifer can recharge Ordovician and Carboniferous aquifer in the lower part through fault channel.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637)
【分类号】:TD745;TD1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森营;;焦作矿区水文地质内边界特征研究[J];煤炭工程;2006年08期

2 牛森营;;焦作矿区构造控水特征研究[J];煤炭工程;2007年05期

3 靳德武;我国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6期

4 桂和荣,陈陆望;皖北矿区主要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研究[J];煤炭学报;2004年03期

5 黄平华;陈建生;宁超;;焦作矿区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分析[J];煤炭学报;2012年05期

6 靳德武;刘英锋;刘再斌;程建远;;煤矿重大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1期

7 徐树媛;;李雅庄矿区地下水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特征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8 钱家忠,潘国营,吴剑锋,朱学愚;焦作矿区裂隙岩溶水优势流形成机理研究[J];水利学报;2003年06期

9 王建国;;邯邢地区大水铁矿田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水资源保护;2009年05期

10 黄平华;陈建生;宁超;韩素敏;;焦作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模拟[J];现代地质;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启言;孟磊;张海荣;李长河;;基于GIS的梁北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5期

2 张东;李成杰;李伟;;联合稳定同位素与水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水污染源[J];地下水;2007年03期

3 李再兴;张凤鸣;庞良;韩国童;;有关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的探讨[J];地下水;2009年05期

4 王建国;;对北m:河铁矿水文地质条件的再认识[J];地下水;2011年02期

5 张东;朱利霞;尹国勋;;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铬(Ⅵ)污染过程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9年03期

6 张东;刘丛强;尹国勋;;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内陆地下水咸化过程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0年02期

7 孔海陵;陈占清;白海波;王路珍;;深部奥灰水对L矿7~#煤层顶底板破坏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6期

8 杜春志;王路珍;陈荣华;孔海陵;;长壁综采工作面底板隔水关键层力学性能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3期

9 范书凯;刘永良;赵喜海;潘国营;;平煤十一矿承压岩溶水突水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2期

10 李涛;李文平;高颖;李明胜;;突水系数理论在桃园矿区的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宝彦;韩佳明;;陈家沟煤矿井巷施工中的治水技术[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童世杰;蔡东红;童宏树;吴宏生;吴增云;;地下水溶解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以任楼井田及所在临涣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为例[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3 潘国营;范书凯;王素娜;刘永良;;平煤十一矿承压岩溶水突水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4 桂和荣;陈陆望;赵开全;段中稳;童宏树;童世杰;;淮北矿区任楼井田主要突水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5 张柬;浦海;;断层影响下顶板突水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伟;;高承压、弱富水承压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高新民;;加强煤矿水害防治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8 范立民;;陕西省煤矿水害类型,区域分布及典型水害分析[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9 崔邦军;;神东矿区浅埋煤层矿井突水因素分析[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10 贺卫中;;烧变岩强富水区水害防治技术[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唐守锋;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矿井突水前兆特征信息获取方法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刘志新;矿井瞬变电磁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韩进;矿井水害监控及决策支持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李云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10 徐智敏;深部开采底板破坏及高承压突水模式、前兆与防治[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晓亮;基于FLAC~(3D)的断层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桂海;基于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文娟;采动围岩运动规律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伟;高密度电法在煤层底板破坏规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姬广亮;方庄二矿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原伟强;焦村矿水文地质条件及二_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振宁;古汉山矿13051工作面注浆堵水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群利;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岩溶矿区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9 王兴;固液耦合作用下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许继影;袁店煤矿101、102采区10煤层开采底板灰岩水防治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晓光;临涣矿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研究[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2 杨淇越;吴锦奎;丁永建;叶柏生;张明泉;;锡林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3 侯典炯;秦翔;吴锦奎;吴秀平;刘宇硕;孙维君;丁明虎;;小昌马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与水化学特征及转化关系[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4 满开言;用环境同位素氧18、氘、氚探讨地下水运动规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5 李向全,张莉,于开宁;西北干旱区深层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同位素研究——以宁南“南北古脊梁”岩溶水系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武强,陈明佑,田开铭,田际平;中国华北型煤田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准三维”数值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1992年01期

7 梁永平,韩行瑞,时坚,尹立河;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系统模式及特点[J];地球学报;2005年04期

8 尚海敏;李国敏;于进庆;;环境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8年02期

9 赵益晨;郭国强;;双柳煤矿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及涌水水源识别技术[J];地下水;2012年01期

10 刘白宙;;井下瞬变电磁技术在探测煤矿老空水方面的应用[J];地震地质;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岭;双频梯度测量探查井巷漏水水力联系[J];物探与化探;1996年05期

2 李文广;倪淼;;残采矿井相邻采区水力联系分析及防治水措施[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0年02期

3 沈丽娟;;山西庞庞塔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2期

4 李云;姜月华;周迅;贾军元;周权平;李云峰;;扬-泰-靖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力联系与硫酸盐污染特征[J];地球学报;2014年02期

5 喻希乐;许光泉;;潘北煤矿灰岩间水力联系探查连通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10期

6 李军,徐毅,吴福山;铁北矿一、二含水层水力联系及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J];东北煤炭技术;1997年01期

7 魏永强,任印国,闫宝珍;聚类法在判别矿井各含水层水力联系中的应用[J];江苏煤炭;2003年03期

8 张强;;红树梁井田水文地质特点与水力联系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年22期

9 金英春;;博斯腾湖南岸洼地地下水与湖水水力联系分析与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9期

10 张文,薛忠臻;对龙口矿区第四系含水层下采煤的认识[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10期



本文编号:2200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00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