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体循环吸附-解吸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and gas extraction, the coal body will produce deformation effect accompanied by gas adsorption-desorption. The deformation law of coal body cyclic adsorption-desorption CO_2 gas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testing device of coal body cyclic adsorption-desorption deformation. The deformation under adsorption-desorption is anisotropic, but the change trend in parallel bedding and vertical bedding is the same.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times,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coal body caused by each adsorption increases by about 10%. In the sam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the deformation rate of coal body in vertical bedding dire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arallel bedding direction. Fast. Under the pressure of 1 MPa,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coal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cycles, that is, epsilon (rd) = kn-a.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采煤工艺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373146)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今,张镜清;用外测法测定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容积残余变形率[J];石油化工设备;1986年06期
2 李一华,丁窘果,陈经梅;液化石油气钢瓶残余变形率的测试[J];石油化工设备;1986年07期
3 王玺;液化石油气钢瓶容积残余变形率内测法的误差修正[J];压力容器;1987年02期
4 赵长法;关于液化气钢瓶残余变形试验问题[J];煤气与热力;1982年01期
5 傅增祥,施纪泽,,金保森,王智慧,邓明鹏;螺栓微量残余变形的测量[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4年04期
6 М.Д.哥罗瓦诺瓦;А.В哥罗瓦诺夫;董来棋;;弹性变形和残余变形对陶瓷制品成型过程的影响[J];陶瓷简报;1962年02期
7 佟立成,杜洪双,李留彬;柞木干燥残余变形与应力、含水率及时间关系的研究[J];木材加工机械;2003年05期
8 罗建成;;坐标系统残余变形的处理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06期
9 董来棋;弹性变形和残余变形对陶瓷制品成型过程的影响[J];瓷器;1975年01期
10 戴俊鸿,阎国超,丁红蕾,蒋霞,周正泓;八角垫残余变形计算分析[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艳杰;谢惠民;戴福隆;;利用扫描云纹方法测量无定形碳化硅微器件的高温残余变形[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莹;赵海峰;舒思齐;魏悦广;;由残余变形反推微构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邹德高;毕静;徐斌;孔宪京;赵阳;;加筋砂砾料残余变形特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刘启旺;刘小生;陈宁;杨玉生;赵剑明;杨正权;李永红;田景元;洪桂标;袁林娟;;双江口心墙堆石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模式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黄士卫;蔡志鹏;赵海燕;岳红杰;崔晓芳;;高速列车转向架边梁焊接热输入与残余变形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6 丰土根;刘汉龙;高玉峰;佘跃心;;晋江防洪堤抗震液化和变形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7 刘战伟;谢惠民;方岱宁;孟永刚;顾长志;赵亚溥;;MEMS结构残余变形的SEM电镜云纹法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中夏;黄土动残余变形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牛敬涵;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墩震后残余变形及控制措施[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程少南;自复位摇摆结构抗震性能与残余变形计算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解陈;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3年
4 孟凡伟;沈珠江残余变形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朱楠;荷载作用下采空区上覆岩体及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青坡;堆石料残余变形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玉秋;曲轴参数化建模技术及强度和滚压残余变形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3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0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