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采动影响下损伤煤岩体峰后渗透率演化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7 14:49
【摘要】:在对比分析煤岩体峰前和峰后阶段渗透率演化规律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开挖损伤对煤岩体渗透率的影响,基于裂隙平板模型建立了考虑损伤效应的峰后煤岩体渗透率模型;将实验测试数据与渗透率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渗透率模型的合理性.基于此模型,具体分析了3种典型开采方式下(保护层开采,放顶煤开采和无煤柱开采)工作面前方煤岩体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峰前和峰后阶段煤岩体渗透率均随应力呈现指数增长趋势,但两者在增长量上存在明显不同;根据渗透率分布特征,可以将工作面前方煤岩体划分为4个区域:渗流开放区,渗流屏蔽区,渗流过渡区和原岩渗流区;3种开采方式对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的瓦斯渗流影响规律相似,但是在影响区域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of permeability evolution law between pre-peak and post-peak stage of coal and rock mas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damage on permeability of coal and rock mass, a permeability model of post-peak coal and rock mass considering damage effec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rack plate model.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ermeability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test data wi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permeability model.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rock mass in front of three typical mining methods (protection layer mining, top coal caving mining and coal pillar free mining)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and rock mas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str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ak,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coal and rock mass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seepage open area, seepage shield area, seepage transition area and original rock seepage area. However,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area of influ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425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50316)
【分类号】:TD7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复合罐水蒸汽的渗透率[J];包装与食品机械;1988年02期

2 雷启鸿,宋子齐,谭成仟,吴少波,高兴军;利用流动单元建立渗透率模型的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3期

3 佘庆东;油气层渗透率测试仪[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4 周涌沂,王端平,马泮光,田同辉;渗透率的矢量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5 黄乔松,赵文杰,杨济泉,刘兵开;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研究与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张德会;;多孔介质渗透率及其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意义[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7 李昊;张海茹;;不同尺度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8 胡昌蓬;宁正福;;室内渗透率测量方法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马飞英;王永清;王林;章双龙;张强;;煤岩中水分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10 ;用冷抽提法测定岩样的渗透率[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恒山;王军;;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国亮;孙建孟;;不同尺度下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卢颖忠;李铭;刘福利;昌庆珍;;大庆油田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常莉;谢馥励;张玉君;王克协;;利用声偶极测井资料求取各向异性储层衰减与渗透率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杜尧俊;李文延;;超高围压与超高渗透力作用下砂岩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江晖;;铺层纤维渗透率实验研究[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闽;;非线性有效压力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梁艳霞;宁中华;曹海涛;郭海斌;;肇州油田测井解释渗透率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10月中国微博用户渗透率36.9%[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车联网渗透率或破10% 提高续费率受制实用性不佳[N];通信信息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揭业良;手机浏览器渗透率近八成 轻应用潜力有望释放[N];通信信息报;2013年

4 膜康;聚合物的渗透率、溶度和扩散率测试技术回顾及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记者 孟凡霞;我国银行卡渗透率首破30%[N];北京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马庆圆;LED照明 产值渗透率今年将达10%[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渠言;工程销售为主 民用渗透率低[N];消费日报;2013年

8 部运行局;3G用户突破3亿 渗透率月升1%[N];人民邮电;2013年

9 本报记者 桑雪骐;上半年 彩电价格和品质背向而驰[N];中国消费者报;2014年

10 早报记者 李跃群;疯狂生长的Facebook: 在委内瑞拉渗透率超80%[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苟燕;稠油油藏n蛄骰硌芯考翱⒎绞接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刘志帆;张量渗透率多孔介质单相渗流问题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王岩峰;三维非均匀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动的有限分析数值格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核磁常规测井结合预测砂砾岩储层产水率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谭闻濒;多孔介质中稠油结焦特性及其渗流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蔚;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3年

4 边国潮;利用柔性环网开关提高配电网光伏渗透率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飞洋;弱凝胶调堵体系有效封堵半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刘吉夷;基于混合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渗透率随机预测[D];浙江大学;2006年

8 戴杰;基于分形理论的粉煤灰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陆浩杰;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77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77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