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工作面顶板疏放水的含水层水力联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5 07:41
【摘要】:为了弄清蒙陕接壤区深埋煤层某矿井白垩系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在首采工作面顶板疏放水过程中,开展了大气降水、含水层水位和水化学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首采工作面顶板水提前疏放,使切眼附近钻孔涌水量降至3~5 m3/h,水压降至1.0 MPa左右,形成了较稳定的降落漏斗。在疏放水过程中,志丹群含水层水位基本保持稳定,3-1煤层顶板含水层水位则下降明显;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水在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差异明显,且放水过程中水化学特征基本不变,表明志丹群低矿化度水未进入3-1煤层顶板含水层。安定—直罗组地层未发育沟通上下含水层的导水通道,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差,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保障。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hydraul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retaceous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3-1 coal seam in a deep buried coal mine in the contiguous area of Mongolia and Shaanxi,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drainage from the roof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The study on the water level and water chemistry of the aquifer shows that the water discharge of the borehole near the cutting hole is reduced to 3 ~ 5 m3 / h and the water pressure to about 1. 0 MPa, and a more stable falling funnel is formed through the early drainage of the roof water in the first mining face, and the borehole discharge near the cutting hole is reduced to 3 ~ 5 m3 / h and about 1. 0 MPa. In the process of drainag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aquifer of Zhidan group is basically stable, whil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decreases obviously, while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oof aquifer of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 aspects of salinity, hydrochemical type, etc.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discharge are basically unchang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low salinity water of Zhidan Group does not enter the roof aquifer of coal seam 3-1. The formation of Andian-Zhiluo formation has not developed a channel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aquifers, and the hydraul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Zhidan group and the roof aquifer of the 3-1 coal seam is poor, which provides the necessary geological guarantee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the coal mine.
【作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214,41402220)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4MS003)
【分类号】:TD163;TD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建平;;宁夏红墩子矿区红二井田水文地质分析及水害预防[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5期

2 康永华;采煤方法变革对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的影响[J];煤炭学报;1998年03期

3 武强;崔芳鹏;赵苏启;刘守强;曾一凡;谷亚威;;矿井水害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3年04期

4 赵俊峰;刘池洋;赵建设;王晓梅;;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相及其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黄文辉;敖卫华;翁成敏;肖秀玲;刘大锰;唐修义;陈萍;赵志根;万欢;FINKELMAN Bob;;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成因分析[J];现代地质;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俊峰;鄂尔多斯盆地直罗—安定期原盆恢复[D];西北大学;2007年

2 侯光才;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及其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俊峰;刘池洋;王晓梅;马艳萍;黄雷;;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2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王晓梅;;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和堆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3 赵俊峰;刘池洋;梁积伟;王晓梅;喻林;黄雷;刘永涛;;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安定组沉积期原始边界恢复[J];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4 包正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沿空掘巷变形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2期

5 贾立城;刘武生;;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直罗组油气流体活动特征与铀成矿作用初探[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2年02期

6 陈建生;王婷;陈茜茜;刘晓艳;;鄂尔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来源争议问题讨论[J];地质论评;2013年05期

7 邓辉;杜芳鹏;;沉积学方法在原盆恢复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3年04期

8 雒婉莹;张瑞;庞振宇;乔宏亮;;定边4930井区延9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地下水;2014年02期

9 易超;韩效忠;李西得;张康;陈心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10 秦成;梁庆华;潘磊;张磊;马殷仓;;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矿井突水水源快速识别[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易德礼;康永华;赵开全;;祁东煤矿高水压裂隙岩体综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张玉军;;综放采场覆岩破坏特征的FLAC~(3D)数值模拟研究[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3 秦玉金;;邻近层卸压高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研究[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秦玉金;;上覆岩层卸压高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5 杨建立;滕永海;;综采放顶煤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滕永海;;综采放顶煤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计算研究[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康永华;;水体下综放控水安全开采技术及其应用[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8 范立民;;陕西省煤矿水害类型及典型水害[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2资源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查理论与方法技术分会场[C];2013年

9 赵庆彪;;华北型煤田深部开采底板突水机理与区域治理关键技术[A];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二:安全技术及工程[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蒋小伟;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4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5 范钢伟;浅埋煤层开采与脆弱生态保护相互响应机理与工程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弓培林;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杨磊;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恢复[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胡戈;综放开采断层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洁;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娟;宁东地区延安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建;牛西矿水文地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4 赵蕾;宁东地区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意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秦玉金;邻近层卸压范围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7 刘治国;中硬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条带开采尺寸的关系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8 曹君陟;围岩动载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9 袁景;谢桥煤矿1201(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10 张玉军;铁北煤矿松软砂岩含水层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及溃砂预测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丕基;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兼论长江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2 徐仲元,刘正宏,杨振升;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曹剑锋,冶雪艳,王福刚,赵林;河南境内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与系统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3期

4 侯光才;林学钰;苏小四;王晓勇;刘杰;;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林学钰;廖资生;苏小四;钱云平;;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6 侯光才;苏小四;林学钰;柳富田;易树平;董维红;俞发康;杨陨城;王冬;;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水循环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7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柳富田;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易树平;董维红;;CFC_S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9 付锁堂,田景春,陈洪德,侯中健,张锦泉,刘文均,杨华,付金华,范正平,石晓英;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闫小雄;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古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格局恢复[D];西北大学;2001年

2 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翁望飞;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及后期改造对矿产成矿(藏)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5年

4 桂小军;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岭;双频梯度测量探查井巷漏水水力联系[J];物探与化探;1996年05期

2 李文广;倪淼;;残采矿井相邻采区水力联系分析及防治水措施[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0年02期

3 沈丽娟;;山西庞庞塔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2期

4 李云;姜月华;周迅;贾军元;周权平;李云峰;;扬-泰-靖地区地下水系统水力联系与硫酸盐污染特征[J];地球学报;2014年02期

5 喻希乐;许光泉;;潘北煤矿灰岩间水力联系探查连通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10期

6 李军,徐毅,吴福山;铁北矿一、二含水层水力联系及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J];东北煤炭技术;1997年01期

7 魏永强,任印国,闫宝珍;聚类法在判别矿井各含水层水力联系中的应用[J];江苏煤炭;2003年03期

8 张强;;红树梁井田水文地质特点与水力联系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年22期

9 金英春;;博斯腾湖南岸洼地地下水与湖水水力联系分析与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9期

10 张文,薛忠臻;对龙口矿区第四系含水层下采煤的认识[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10期



本文编号:2293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93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9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