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阳泉寺家庄矿太原组层序地层与瓦斯富集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6 15:03
【摘要】: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钻孔岩心和野外剖面观察描述基础上,利用阳煤集团寺家庄矿16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对研究区太原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沉积演化与瓦斯的富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相标志,在研究区太原组识别出了碳酸盐潮下、障壁砂坝-泻湖潮坪2种沉积相、4种亚相和5种微相,总结了其沉积特征。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太原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建立了研究区太原组层序地层格架,指出相对海平面升降与构造运动是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太原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太原组沉积相模式。从层序地层和基准面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太原组15#煤层的瓦斯富集规律及控因,指出海侵初期形成的15#煤的顶板即海侵体系域稳定发育的厚层致密盖层,为瓦斯富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准面变化与瓦斯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基准面上升有利于瓦斯的生成和富集。
[Abstract]:Guided b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edimentary (lithology),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alfield geology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drilling core and field profile, more than 160 drilling data of Sijiazhuang Mine of Yangmei Group are used and analyzed by laboratory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gas enrichment in Taiyuan formation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facies markers, two sedimentary facies, four subfacies and five microfacies were identified under carbonate tide, barrier bar and lagoon tidal flat in Taiyuan formation, and the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aiyuan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eight system tract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establish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and fall and tectonic movement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iyuan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of Taiyuan 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atum level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w of gas enrichment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No. 15# coal seam in Taiyuan form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oof of No. 15 coal form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ansgression is thick and dense caprock with st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It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as enrichment and preservation.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of datum level and gas content, that is, the rise of datum level is favorable to gas generation and enrich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洁;孙卫;冷先刚;王跟党;;双山神木太原组储层特征及潜在伤害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蔡如华;两淮煤田太原组的地质时代及所含蜓类的生境[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曹振明;对义安煤矿太原组灰岩赋水规律的探讨[J];徐煤科技;1999年01期

4 尚红林;徐鲁勤;唐修义;曾庆华;;测井曲线在新集一矿太原组灰岩对比应用中的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5 梁湘沅;河南济源太原组发现丛状体巅杯珊瑚[J];中国煤田地质;1992年02期

6 王水利;甘肃山丹平坡矿区太原组中段地层中的高岭岩[J];西北地质;1997年02期

7 蔡如华 ,方观希 ,席与华;淮南上石炭统太原组的初步研究[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8 姚庚云;;豫西焦作地区太原组(竹蜓)类古生态初探[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9 蒋继辉,王宝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天然气的生成与储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10 蔡如华;两淮煤田太原组的蜓类分带[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丽军;汤达祯;许浩;张文忠;刘一楠;孟艳军;刘勇;;柳林地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严金泉;梁西文;盛贤才;杨震武;李群;;中扬子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与盆-山转换关系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张保民;陈孝红;程龙;;扬子地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姜在兴;鄢继华;张乐;;对层序地层和深水沉积研究的思考——地质/沉积可容空间转换对层序地层的修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辰生;郭建华;朱美衡;;塔中围斜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成岩层序地层学[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增学;王明镇;余继峰;魏久传;房庆华;韩美莲;韩作振;杨锋杰;蒋汉朝;张锡麒;郭建斌;李守春;兰恒星;刘德勇;张德强;;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7 王家豪;陈红汉;王华;赵忠新;严德天;;库车前陆盆地东北部古近系露头层序识别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尹福光;万方;陈明;;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地层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郭荣坤;罗安银;;分数维在测井层序地层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张冬玲;;准噶尔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储层学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郝拴元 通讯员 陈素青;河南局打破豫东太原组无可采煤定论[N];中煤地质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岗;中国古地层探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刘杰;新集二矿成功完成井下淮南煤田1煤层底板 太原组灰岩水探测[N];淮南日报;2008年

4 裘建;多学科综合研究再现地球演化[N];中国矿业报;2001年

5 王永忠;煤田地质理论添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1年

6 记者 龚砚庆 通讯员 郝拴元;豫东传统“空白区”发现超亿吨煤层[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广增;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沉积特征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遇运良;层序地层自动划分与对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3 关德师;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操应长;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成因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李本才;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非构造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钟广法;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7 赵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层序构成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8 黄耀华;奈曼旗凹陷九佛堂组沉积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马洪;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构造—层序解释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冀登武;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与成岩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焱;阳泉寺家庄矿太原组层序地层与瓦斯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王芳;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杜忠;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成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苏驰;古交矿区太原组层序地层与含气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刘素平;沁南山西组3号煤与太原组15号煤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徐光明;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的沉积和构造环境[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冷先刚;双山神木地区盒8、太原组储层潜在伤害分析及储层酸液体系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8 陈瑞;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李盼;陕北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储层地质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刘小琼;滕北矿区太原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14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314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