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采空区自燃“三带”特征的最小二乘法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1 09:37
【摘要】:为研究采空区煤自燃对工作面及整个矿井安全生产的危害及影响,减小矿井发生自燃火灾的可能性,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采用沿综放工作面两端头向采空区布置测点的方法,进行采空区温度以及气体组分浓度变化分析,得到了大水头煤矿东1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遗煤温度和特征气体参数的变化曲线;利用Matlab软件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对所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通过高阶函数驻点特性分析、以及实际参数曲线所反映的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规律,分析得出了采空区自燃的散热带和氧化带的临界点在采空区深度大约55 m处,氧化带和窒息带临界点在大约92 m处,采空区氧化带内最剧烈氧化点出现在深度约为68 m处,这些研究成果为指导大水头煤矿防灭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arm and influence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on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coal face and the whole mine,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ire in mine and improve the safety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method of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along the two ends of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to goaf is adopted.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goaf temperature and gas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coal 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istic gas parameters in the goaf of Dong108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of Dashuitou Coal Mine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 fitting method of Matlab software, the observed data are fitted by curv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order function stop point are analyzed, and the law of "three zones"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reflected by the actual parameter curve is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ritical point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heat dissipation zone and oxidation zone in goaf is about 55 m deep in goaf, the critical point of oxidation zone and asphyxiation zone is about 92 m, and the most intense oxidation point in oxidation zone of goaf is about 68 m. Thes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certain scientific basis for guiding Dashuitou coal mine to prevent and extinguish fir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大水头煤矿;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云升;;Matlab曲线拟合及其在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9年02期

2 杨宏民,张志,乔凤龙,梁运涛,刘贵文;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J];煤矿安全;2004年01期

3 郝宇;刘杰;王长元;叶正亮;;综放工作面超厚煤层注氮防灭火技术应用[J];煤矿安全;2008年07期

4 文虎;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2年01期

5 徐精彩,余锋,李树刚,张得矿;石嘴山二矿2268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J];煤炭学报;2003年03期

6 王俊峰;邬剑明;靳钟铭;;一种预测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新方法——CFD技术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年11期

7 董曰喜,王兆喜;新型注氮工艺的研究与实施[J];山东煤炭科技;2000年S1期

8 余明高;晁江坤;贾海林;;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综合划分方法与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张辛亥;陈曦;李艳增;;综放采空区抽放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朱红青;刘星魁;;尾巷瓦斯抽采下采空区煤自燃升温的数值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士杰;冯守志;;简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辛亥;席光;徐精彩;周金生;张健;;基于流场模拟的综放面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政;李希敏;;数学建模中的数据处理[J];大家;2010年10期

4 李洪刚;张大明;;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判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志强;田海峰;;回采工作面防火监测措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6 张海辉;梁岩;胡瑾;刘正道;周庆珍;樊宏攀;;太阳光特定波段光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光子学报;2013年12期

7 李方磊;贾玉威;鲁义;;防治煤自燃的新型高水稠化剂研制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2期

8 完颜晓亮;齐俊德;史庆科;;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自燃立体“三带”分布规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9 宋彦琦;周宏刚;李名;孙川;;含裂纹岩体模型应力场的理论及数值计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10 马成军;白利文;申立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卫亮;梁运涛;杨宏民;;CO/CO_2比值作为煤自然发火指标气体在安家岭井工矿中的应用[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继仁;张春华;郝朝瑜;;瓦斯抽采与煤自燃预防相兼顾的分区动态平衡技术[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劲松;基于CFD的高浓漂白塔稀释区流场及卸料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邵昊;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双层遗煤均压通风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徐永亮;防治煤自燃的悬砂胶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文虎;煤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5 李宗翔;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瓦斯与自燃耦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6 王红刚;采空区漏风流场与瓦斯运移的叠加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俊峰;煤地下自燃时覆岩中氡气运移规律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车强;采空区气体三维多场耦合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李庆军;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翟小伟;煤氧化过程CO产生机理及安全指标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绪华;基于MATLAB综采面采空区自燃特性分析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东杰;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规律及其与矿山压力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彭海良;智能控制在风电机组恒功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秋风;一种多喷头数字喷绘机喷头控制系统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鸣华;基于结构仿生的派生曲面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谭韦君;高压输变电设备中SF6气体成分检测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吴刚;柠条塔矿浅埋煤层综采面采空区漏风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阳;高地温矿井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高翠萍;阻尼材料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林立峰;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规律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辛亥;席光;徐精彩;周金生;张健;;基于流场模拟的综放面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徐精彩,葛岭梅,贺敦良;煤炭低温自燃过程的研究[J];煤炭工程师;1989年05期

3 王树斌;苗应星;;高瓦斯矿井采空区煤炭自燃火灾的快速治理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4期

4 李宗翔,许端平,刘立群;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划分的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李永存;林爱晖;王海桥;刘荣华;;风流脉动下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6 董建立;邓五先;;安一井S41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防止自然发火的措施[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4期

7 徐精彩,文虎,邓军,张辛亥;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J];火灾科学;2000年02期

8 褚廷湘;余明高;杨胜强;潘荣锟;;基于FLUENT的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分析及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褚廷湘;余明高;杨胜强;贾海林;;煤岩裂隙发育诱导采空区漏风及自燃防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10 李宗翔,贾进章,李庆刚;动态推进工作面采空区自燃规律的数值模拟[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邬剑明;煤自燃火灾防治新技术及矿用新型密闭堵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林;煤自然活化机理及自燃过程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毅;综放采空区抽放条件下漏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2 毛占利;高瓦斯煤层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亮;;潘西矿19层煤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J];煤炭技术;2006年09期

2 胡克峰;程洪良;;新型胶体在控制采空区自燃中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7年01期

3 王蓬;魏引尚;常心坦;;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研究[J];煤矿安全;2008年05期

4 黄金;杨胜强;褚廷湘;徐全;黄军碗;;采空区自燃三带漏风流场的数值模拟[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6期

5 杨胜强;徐全;黄金;褚廷湘;;采空区自燃“三带”微循环理论及漏风流场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刘松;蒋曙光;王东江;张卫清;李亚东;;采空区自燃“三带”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7 徐瑞;李增华;刘震;杨永良;;许疃煤矿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的确定[J];煤矿安全;2011年08期

8 叶正亮;;双指标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2年03期

9 李宗翔;衣刚;武建国;郭达;赵春景;赵丹;;基于“O”型冒落及耗氧非均匀采空区自燃分布特征[J];煤炭学报;2012年03期

10 王学俊;毛洪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测定与防治[J];河北煤炭;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正辉;;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预警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海飞;刘杨威;陈雄山;樊少武;;浅埋薄基岩厚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3 赵庆刚;赵鹏;吴化新;王兴华;郭洪杰;;潘西煤矿大倾角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综合治理技术[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4 周军民;;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技术研究[A];三门峡市第四届自然科学论文集(2002-2004)[C];2004年

5 梁言慈;;中国北方煤火汞及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12 重金属污染与修复[C];2013年

6 王富平;;路天矿浅埋深自燃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自燃防治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勋;塔山煤矿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2 蒋东杰;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规律及其与矿山压力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唐辉;魏家地高瓦斯综放采空区自燃预测预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苏全治;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变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文岭;大面积采空区自燃火灾灭火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小杰;兴阜矿3318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邵磊;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实测分析及数值模拟[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8 赵阳;高地温矿井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温伟;大黄山矿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及注氮防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陈震;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放采空区自燃特点及防治技术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72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372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f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