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底板不同分区采动裂隙动态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9-05-16 14:05
【摘要】:为了研究采动影响下底板不同应力分区裂隙动态分布及其演化规律,运用弹塑性力学和卸荷条件下断裂力学等相关力学理论分析了不同分区裂隙张开、扩展力学机理,提出不同分区裂纹扩展的应力、位移条件,通过FLAC3D和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别研究了底板三维应力状态、位移变化和裂隙演化规律,对底板应力分区做出量化,同时得到采动影响下底板裂隙发育"O"形圈及其动态变化。通对底板不同分区内裂隙的发育倾角统计结果分析,得到了底板不同分区裂隙发育特点:压缩区裂隙多为弯折拉伸裂纹,方位角大致为垂直方向;过渡区裂纹多为反向滑移和弯折扩展裂纹,裂纹倾角多为45°以上;膨胀区多为Ⅱ型剪切裂纹,倾角大部分在45°以下;裂隙发育特征与力学分析相吻合。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cracks in different stress zon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the mechanism of crack opening and expansion in different zones is analyzed by using elastic-plastic mechanics and fracture mechanics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s.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conditions of crack propagation in different zones are put forwar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state, displacement change and fracture evolution of the floor are studied by FLAC3D and UDEC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respectively, and the stress zoning of the floor is quantif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O" ring and its dynamic chan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p angle of cracks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flo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floor are obtained: most of the cracks in the compression zone are bending and tensile cracks, and the azimuth angle is about vertical; Most of the crack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are reverse slip and bending propagation cracks, and the crack inclination angle is more than 45 掳, and the expansion zone is mostly type II shear cracks, most of which are below 45 掳.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1CB20120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110102G) 博士研究生拔尘创新人才基金资助项目(00-800015z685)
【分类号】:TD7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程远平;付建华;俞启香;;中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2 袁亮;;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J];煤炭学报;2009年01期

3 肖福坤;段立群;葛志会;;采煤工作面底板破裂规律及瓦斯抽放应用[J];煤炭学报;2010年03期

4 张勇;许力峰;刘珂铭;李艳君;张保;李伟斌;;采动煤岩体瓦斯通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J];煤炭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福坤;张纯杰;高立伟;岳洋洋;;底角锚杆控制巷道底臌的数值模拟[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肖福坤;刘刚;樊慧强;孟鑫;;东海煤矿深部回采工作面矿压规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邓钦;李建林;张志刚;;卸荷岩体力学的研究与发展[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年02期

4 刘保县;李东凯;赵宝云;;煤岩卸荷变形损伤及声发射特性[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2期

5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coal bed methane control in China[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4期

6 谷丽朋;罗新荣;;我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新进展及问题[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7 田力龙;黄敏;张嘉勇;;岩巷揭煤预抽瓦法新方法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2期

8 张兵兵;杨胜强;;多个可采煤层区域综合防突技术的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6期

9 王粉妮;;煤矿井下瓦斯抽采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J];江西煤炭科技;2011年03期

10 代进;蒋金泉;;巷道围岩中的裂隙发展与弱结构体[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凌云;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反演的非线性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徐乃忠;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张华磊;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底板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邵昊;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双层遗煤均压通风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富;刘树才;胡文武;杨海燕;;煤层底板破坏带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03期

2 程远平;俞启香;周红星;王海锋;;煤矿瓦斯治理“先抽后采”的实践与作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3 付建华;程远平;;中国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现状及防治对策[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4 程远平;俞启香;;中国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的发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5 许家林,钱鸣高;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Z1期

6 张红日,张文泉,温兴林,王传云;矿井底板采动破坏特征连续观测的工程设计与实践[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7 靳德武,王延福;华北型煤田矿坑突水因素的信息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年S1期

8 李德春,葛宝堂,忽杰武;矿山灾害电阻率法预测机理及试验[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6期

9 苏现波,冯艳丽,陈江峰;煤中裂隙的分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10 施龙青,朱鲁,韩进,苏宝成,王则才,尹万才,李国臣,尚亚平;矿山压力对底板破坏深度监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2 彭永伟;高强度开采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及其与瓦斯流动场耦合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3 林海飞;综放开采覆岩裂隙演化与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及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科;谢广祥;;采动裂隙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的采厚效应[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2 彭永伟;齐庆新;汪有刚;邓志刚;李宏艳;李春睿;;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3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4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5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采动裂隙分布在绿色开采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彭永伟;齐庆新;李宏艳;邓志刚;;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渗流耦合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王联;文良兵;芦程;;煤岩采动裂隙场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J];煤矿现代化;2013年03期

8 张勇;张保;张春雷;赵健健;刘金凯;张世青;;厚煤层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分布形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尚权玺;曹佩昌;张红涛;;复杂地形和采动裂隙矿区的水井施工方法[J];中州煤炭;2008年03期

10 王春晓;陈开岩;郭一鹏;;采动裂隙椭抛带内瓦斯运移理论基础[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科;谢广祥;;应力壳与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2 刘胜恩;;煤矿采动裂隙带探测技术及应用[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3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共采机理[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4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顶板巷道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内瓦斯排放方法[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侯吉祥;;永定庄矿11号煤层下分层5803巷底板出水的形成机制[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施伟;《唐山南湖蓄水安全评估报告》通过专家鉴定[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科;围岩宏观应力壳和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2 彭永伟;高强度开采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及其与瓦斯流动场耦合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3 华明国;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焕;综放面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林海飞;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及其应用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3 姬俊燕;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其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4 袁本庆;近距离厚煤层采场底板岩体应力分布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5 崔光磊;特厚煤层采动裂隙场演化与地面钻井产气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78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478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