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构造煤多尺度孔隙中瓦斯扩散的动扩散系数新模型

发布时间:2019-07-29 17:23
【摘要】:针对原生煤和构造煤2类煤种的瓦斯扩散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生煤相比,构造煤的瓦斯扩散率前期增加更加迅速,后期衰减也更加迅速;构造煤的全过程扩散率一直大于原生煤。实验发现,扩散系数是随时间增大而逐渐衰减的变量,为此提出动扩散系数的表达式,建立了动扩散系数新扩散模型。通过验证,新扩散模型对不同煤种的构造煤瓦斯扩散全程能够准确描述,拟合精度均高于经典模型,表明新扩散模型更加精确、适用范围更广泛。
【图文】:

构造煤多尺度孔隙中瓦斯扩散的动扩散系数新模型


其在相同温度和瓦斯压力下吸附的瓦斯量也不相同。为避免因吸附量不同而引起的扩散过程的差异,在比较构造煤和原生煤瓦斯扩散特征时采用扩散率Qt/Q∞进行描述,Qt为t时刻累积扩散量,Q∞为极限扩散量(Q∞=Q-Qa,Qa为同温大气压下的含气量,亦按式(1)计算)。Q=abp1+bp(100-A100)+10p鐖·273ρ(273+tw)(1)式中:Q为各温度下总瓦斯含量,g/cm3;a、b为各温度下吸附常数;p为吸附平衡压力,MPa;A为灰分;鐖为孔隙率;ρ为视密度,g/cm3;tw为温度,K。实验结果如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整体上构造煤的瓦斯扩散率前期增加迅速,后期衰减迅速,最后增长趋于平缓;相比而言,原生煤的瓦斯扩散率前期增加幅度和后期的衰减幅度相对较小,整图1九里山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扩散率图2天府集团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扩散率条扩散率曲线相对平缓。2种煤的构造煤全程扩散率均大于原生煤。根据文献[8],,构造煤的孔隙结构非常发育,微孔和过渡孔的孔容和比表面积所占比例远大于原生煤,这就使得构造煤能够吸附的瓦斯量也大于原生煤,并且过渡孔比例的增加为孔隙内扩散的瓦斯提供了更大的运移通道,能够使相同时间内更多的瓦斯从孔隙中扩散出来。基于这些特点,构造煤的扩散率相比于原生煤才表现出了前期增加迅速、后期衰减迅速的特点。而以上仅是外在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工程应用时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2动扩散系数的发现2.1经典扩散模型经典扩散模型是在Fick定律基础上,做以下假设:①煤粒由球形颗粒组成;②煤粒为均质、各向同性体;③瓦斯流动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在以上条件下,忽略浓度C和时间t对扩散系数的影响[1],从而得到球坐标下扩散第二定律:鐓C鐓t=D(

构造煤多尺度孔隙中瓦斯扩散的动扩散系数新模型


嗤嚅露群屯咚寡沽ο挛忝降耐咚沽恳膊幌?同。为避免因吸附量不同而引起的扩散过程的差异,在比较构造煤和原生煤瓦斯扩散特征时采用扩散率Qt/Q∞进行描述,Qt为t时刻累积扩散量,Q∞为极限扩散量(Q∞=Q-Qa,Qa为同温大气压下的含气量,亦按式(1)计算)。Q=abp1+bp(100-A100)+10p鐖·273ρ(273+tw)(1)式中:Q为各温度下总瓦斯含量,g/cm3;a、b为各温度下吸附常数;p为吸附平衡压力,MPa;A为灰分;鐖为孔隙率;ρ为视密度,g/cm3;tw为温度,K。实验结果如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整体上构造煤的瓦斯扩散率前期增加迅速,后期衰减迅速,最后增长趋于平缓;相比而言,原生煤的瓦斯扩散率前期增加幅度和后期的衰减幅度相对较小,整图1九里山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扩散率图2天府集团构造煤和原生煤的扩散率条扩散率曲线相对平缓。2种煤的构造煤全程扩散率均大于原生煤。根据文献[8],构造煤的孔隙结构非常发育,微孔和过渡孔的孔容和比表面积所占比例远大于原生煤,这就使得构造煤能够吸附的瓦斯量也大于原生煤,并且过渡孔比例的增加为孔隙内扩散的瓦斯提供了更大的运移通道,能够使相同时间内更多的瓦斯从孔隙中扩散出来。基于这些特点,构造煤的扩散率相比于原生煤才表现出了前期增加迅速、后期衰减迅速的特点。而以上仅是外在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工程应用时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2动扩散系数的发现2.1经典扩散模型经典扩散模型是在Fick定律基础上,做以下假设:①煤粒由球形颗粒组成;②煤粒为均质、各向同性体;③瓦斯流动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在以上条件下,忽略浓度C和时间t对扩散系数的影响[1],从而得到球坐标下扩散第二定律:鐓C鐓t=D(鐓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4041)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PCSIRT1235)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2011DA105287-KF201313)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B2010-35)
【分类号】:TD7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聂百胜,王恩元,郭勇义,吴世跃,卫建锋;煤粒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杨其銮;王佑安;;煤屑瓦斯扩散理论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1986年03期

3 富向;王魁军;杨天鸿;;构造煤的瓦斯放散特征[J];煤炭学报;2008年07期

4 秦跃平;王翠霞;王健;杨小彬;;煤粒瓦斯放散数学模型及数值解算[J];煤炭学报;2012年09期

5 李云波;张玉贵;张子敏;姜波;;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智威;;煤层气渗流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2 王克全;瓦斯径向流动理论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3年02期

3 徐伟;;鹤壁八矿二_1煤层构造发育特征及对瓦斯灾害的控制作用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1期

4 余楚新,鲜学福,谭学术;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及渗流控制方程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5 陆昌国,鲜晓红,张代钧,鲜学福;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吸附甲烷的动力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6 聂百胜,王恩元,郭勇义,吴世跃,卫建锋;煤粒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7 傅雪海,秦勇,李贵中;储层渗透率研究的新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冯增朝;赵阳升;杨栋;段康廉;;瓦斯排放与煤体变形规律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王志文,廖义奎,陈积光,韦卫星;真空干燥的一维理论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刘军;王兆丰;;煤变质程度对瓦斯放散初速度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学秋;王恩元;;矿井瓦斯灾害研究新发展[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富向;王魁军;何俊忠;;构造煤的瓦斯放散特征[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龙威成;孙四清;牛大伟;龙亚平;;浅析煤层瓦斯单向流动理论的应用[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会虎;沁南地区煤层气排采井间干扰的地球化学约束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吴爱军;松软煤层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的连续流量法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春雨;黄陵二号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志刚;温度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攀;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晓彬;新安井田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柴磊;鹤煤四矿低透气性煤层瓦斯穿层钻孔抽放关键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于宝种;阳泉无烟煤对N_2-CH_4二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小杰;兴阜矿3318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静;高压空气冲击煤体气体压力分布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邹旭;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立体模型的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龙庆;林继成;石冰;;菲克定律与扩散的热力学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陈富勇;琚宜文;李小诗;范俊佳;梁英;;构造煤中煤层气扩散-渗流特征及其机理[J];地学前缘;2010年01期

3 田智威;;煤层气渗流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4 孙贤斌,孙东玲;突出预测指标K_1和f值确定临界值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4期

5 任晓娟;张国辉;缪飞飞;;低渗多孔介质非达西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存在判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6 王杨;杨胜来;吴彬;李智锋;;大庆特低渗砂岩单相水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0年01期

7 郝吉生,袁崇孚,张子戌;构造煤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8 赵志根,唐修义;对煤吸附甲烷的Lang muir方程的讨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徐良才;郭英海;公衍伟;王怀勐;;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3期

10 李云浩;杨清岭;杨鹏;;煤层瓦斯流动的数值模拟及在煤壁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玉贵;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勇;熊飞;丁文彦;;瓦斯狂魔几时休[J];民防苑;2005年02期

2 马增旭,赵凯;双石墙预留排瓦斯巷在新立矿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5年05期

3 程建军;;专用排瓦斯巷应用问题的探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8年03期

4 杨洋;郭佳;郭力;;基于极值统计理论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煤炭;2009年06期

5 郭美玲;;瓦斯形成的地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鹿瑾;张剑英;牛光东;王青青;赵艳萍;;煤矿瓦斯浓度时间序列的分形特性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07期

7 王栓林;樊少武;马超;;突出危险性预测中的瓦斯浓度实时指标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8 董丁稳;李树刚;常心坦;林海飞;;瓦斯浓度区间预测的灰色聚类与高斯过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9 童碧;黄伟;沈力军;沈颂策;;瓦斯浓度异常预警系统及应用[J];测控技术;2012年04期

10 芦军民;;井下快速排放瓦斯的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麟;王君杰;;低浓瓦斯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强;张保勇;;瓦斯水合化技术研究进展[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3 王红卫;费奇;;智能瓦斯预报系统[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李瑞敬;;瓦斯逆流现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杨双安;宁书年;张会星;姜铁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预测瓦斯的研究成果[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6 李长庚;;淮南矿区瓦斯浓缩技术应用及市场前景分析[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江涛;;风电瓦斯闭锁功能设计与现场实现[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8 禄利刚;郭畅;程龙彪;;节能减排视角下我国瓦斯的抽采和综合利用[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9 郝世俊;;抽放瓦斯大直径拐弯钻孔施工工艺[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彭苏萍;;瓦斯富集部位高分辨地震探测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经;把瓦斯变成拳头产品[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2 罗虎昌;大湾矿瓦斯月发电量创纪录[N];中国煤炭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晓军;“西北第一瓦斯站”的尴尬[N];甘肃日报;2006年

4 白增安邋郭东;救援围绕降低瓦斯浓度展开[N];河北日报;2007年

5 张沉;山西的新瓦斯时代[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胡明军;打通一矿治理岩溶瓦斯有新招[N];经理日报;2008年

7 张延颖;河北金牛葛泉矿新装备筑牢瓦斯防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记者 王新生邋通讯员 张延颖;葛泉矿新装备筑牢瓦斯防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解张伟;将“第一杀手”变成能源新宠[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记者 钱海山 通讯员 袁宏伟;河南最大瓦斯电厂年底投产[N];中国煤炭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丁稳;基于安全监控系统实测数据的瓦斯浓度预测预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刚;瓦斯浓度的分形分析与混沌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刘彦伟;煤粒瓦斯放散规律、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纪坤;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过程热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陈向军;外加水分对煤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魏明尧;含瓦斯煤体气固耦合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罗维;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瓦斯解吸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刘延保;基于细观力学试验的含瓦斯煤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程庆迎;低透煤层水力致裂增透与驱赶瓦斯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天;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瓦斯浓度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2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维吉;不同孔径下瓦斯流动机理及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4 管玲玲;基于蓝光平台的瓦斯浓度分析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阎东慧;高瓦斯矿井掘进通风瓦斯浓度预测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杨静;矿用瓦斯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7 周翔;瓦斯监测数据及瓦斯流分析与程序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勇;煤吸附/解吸瓦斯的低频振动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铭辉;采动条件下煤岩力学特性及瓦斯运移时空演化规律[D];重庆大学;2013年

10 丁润东;瓦斯粉尘协同检测与预警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0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20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