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轴向变形耦合作用下受载含瓦斯煤渗流规律研究
【图文】:
eforcoal煤质工业分析吸附常数镜质组反射率Rmax/%Mad/%Aad/%Vdaf/%ab3.1027.4810.5952.9451.0633.95从新鲜煤壁选取尺寸大小合适的煤块,对其进行封蜡。在实验室用Φ50mm×L100mm的岩芯管垂直于煤样层理方向钻取,以保证煤样的原生层位物性参数不变。在钻取煤芯过程中要保持均匀缓慢钻取,以确保钻取煤样的完整性,并在切割机将钻取的煤样上下端面打磨光滑、平行,平滑度小于0.02%,以保证加载时煤样上下端面受力均匀。最后将制作好的煤样放在干燥箱里干燥,以排除水分对实验的影响。煤样实物图如图2所示。图2实验原煤试样Fig.2Rawcoalfortesting1.3实验原理当前研究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有2种方式:一是在裂隙和孔隙中的瓦斯渗流流动;二是吸附瓦斯从微孔面的解吸,并由微孔中向裂隙和孔隙中扩散。但从宏观角度看,在开采过程中瓦斯在煤层中的运动可以视为渗流流动,服从达西定律。文献[12]通过拟压力法,推导出更准确的渗透率计算公式,见公式(1),,本实验渗透率k按下式计算:rr220012LPQT(Z)kAT(P-P)(1)式中:k为渗透率,mD;Q为实验条件下的瓦斯渗流流量,cm3/s;L为试样长度,cm;A为煤样横截面面积,cm2;Tr为室内温度,K;T0为实验温度,K;Pr为室内大气压力;P1为瓦斯出口端压力,MPa;P0为瓦斯进口端压力,MPa;Z为偏差因子;μ为气体黏度,×10-3Pa·s。3煤样进气口和出气口温度相同,气体压力不同,根据气体物理特性[13],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温度范围为0~100℃)以及0~10MPa的气体压力范围内,偏差因子变化很小,取平均值,ZZ。甲烷气体的黏度按下式[14]计算:40.771.3610T(2)式中:μ为气体黏度,×10-3Pa·s;T为实验温度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太西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兴泰煤矿;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723103)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2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405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674)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课题项目(WS2012B07)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瑞端,陈海焱,鲜学福,王国超;温度对煤样渗透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8年01期
2 李树刚,钱鸣高,石平五;煤样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系数—应变方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3 尹光志;蒋长宝;许江;彭守建;李文璞;;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渗流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9期
4 祝捷;姜耀东;孟磊;赵毅鑫;;载荷作用下煤体变形与渗透性的相关性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6期
5 许江;李波波;周婷;刘东;程立朝;曹偈;;加卸载条件下煤岩变形特性与渗透特征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9期
6 徐涛,唐春安,宋力,杨天鸿,梁正召;含瓦斯煤岩破裂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7 陈卫忠;杨建平;伍国军;谭贤君;贾善坡;戴永浩;于洪丹;;低渗透介质渗透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8 曹树刚;李勇;郭平;白燕杰;刘延保;;型煤与原煤全应力 应变过程渗流特性对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蒋长宝;尹光志;李晓泉;蔡波;;突出煤型煤全应力 应变全程瓦斯渗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10 许江;张丹丹;彭守建;聂闻;王雷;陈宇龙;;三轴应力条件下温度对原煤渗流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强;重庆沥鼻峡背斜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家u&;;电站储煤场自燃现象分析与储煤系统优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吴定州;余国锋;孟祥瑞;;低透气性煤层松动爆破增透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明义;李双洋;高志华;张淑娟;;青藏铁路抛石护坡和保温材料复合路基温度场特征非线性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4 李国玉;李宁;康佳梅;;青藏铁路冻土区块石护坡路基热传递特性[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5 李靖波;赵爱国;杨玉贵;董元宏;;通风块石层非达西效应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6 来兴平;暴雨入渗对复合岩体塌陷区结构失稳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史德军,胡福增,卢红,徐云龙;RTM一维单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1期
8 史德军,卢红,胡福增,徐云龙 ,郑安呐;RTM二维径向流动模型的理论概况及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3期
9 任骞,扎姆阿茹娜,张佐光;热压成型工艺单向铺层纤维密实状态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10 柳青青,傅苏黎,韩文政,丁华东;智能摩擦材料界面微孔渗流各参数间的逻辑模型[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宝华;熊伟;高树生;刘华勋;张静楠;;大尺度缝洞型油藏弹性开采特征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傅礼兵;姚约东;;基于指数式非达西渗流模型的解析解[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明云;施安峰;贾江涛;吴斌;王晓宏;;考虑轻油组分的SAGD过程热采稠油数值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罗建新;张烈辉;赵玉龙;刘启国;;线性复合油气藏试井解释模型及典型曲线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锋;王新海;刘洪;;井钻遇溶洞油藏试井解释方法[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华林;熊伟;高树生;;矩形五点井网稳定注采压力系统的建立[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道伦;杨景海;查文舒;;数值试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邵九姑;许友生;;Forchheimer型非达西渗流系统的数值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晓青;李嘉禄;陈祖胖;冯驰;;RTM充模可视化预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10 周晓君;郭庆斌;;牛顿流体在充满多孔介质圆管内的结构流特征[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齐云阶;水平井采油举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杜朝伟;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罗良;非对称分叉网络及分形多孔介质流动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荣伏梅;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多孔介质REV尺度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磊;煤电性参数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炎昊;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彦奇;超细水泥渗透特性微观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刚;基于ABAQUS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邢利铭;掘进巷道煤岩瓦斯流固耦合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义贤;考虑温度作用下煤层气—水两相流运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金佳旭;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静;高压空气冲击煤体气体压力分布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郑敏;深厚砂基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抗浮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敏;庙延钢;王国华;刘磊;黄永辉;;2006年我国煤矿特大事故的统计分析[J];安全;2007年12期
2 谢振华;陈绍杰;;水分及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3 高波,马玉贞,陶明信,马根喜;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4 王礼全,邓宏刚;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 杨天鸿,徐涛,冯启言,唐春安;脆性岩石破裂过程渗透性演化试验[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6 袁政文;煤层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因素[J];断块油气田;1997年02期
7 霍凯中;赵永军;孙立冬;;灰色聚类分析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年02期
8 钟玲文;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9 王生维,张明,庄小丽;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1996年06期
10 李晶莹,陶明信;国际煤层气组成和成因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登科;含瓦斯煤岩本构模型与失稳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威;;高抽走向钻孔治理瓦斯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9年10期
2 申晋伟;;影响瓦斯抽放的因素及如何提高矿井瓦斯抽放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9期
3 王玉武;提高工作面瓦斯抽放率的途径[J];煤矿安全;1996年12期
4 尚国安;郝新民;;地面抽放瓦斯钻孔成井工艺及使用效果[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年S1期
5 ;提高本层煤瓦斯抽放率缩短抽放时间的作法[J];煤矿安全;1979年01期
6 王可寰;李志;孙启贵;;煤田瓦斯的开发和利用[J];能源;1982年02期
7 屠锡根;我国煤矿抽瓦斯概况及其展望[J];煤矿安全;1984年03期
8 周友全;综合治理瓦斯 确保矿井安全[J];煤炭工程师;1992年01期
9 于不凡;提高矿井瓦斯抽放率的途径[J];煤炭工程师;1995年02期
10 杨秀科;完善抽放工艺提高瓦斯抽放率[J];煤炭工程师;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国安;郝新民;;地面抽放瓦斯钻孔成井工艺及使用效果[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采用综合抽放 提高矿井瓦斯抽放率治理采面瓦斯[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3 靳钟铭;赵阳升;贺军;章梦涛;;含瓦斯煤体特性的实验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4 刘明星;张占国;;5342综放面综合防火防瓦斯技术[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范智海;;高瓦斯特厚煤层“钻墙”边掘边抽瓦斯技术及应用[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6 游浩;赵长春;;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不稳定涌出治理技术[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7 夏国宏;;浅谈高位巷在高瓦斯采煤工作面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聂百胜;何学秋;李祥春;张翔;;真三轴应力作用下煤体瓦斯渗流规律实验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常兴民;魏民涛;王建树;郭朝旭;;极软突出厚煤层大采高综采面瓦斯综合防治效果评价[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10 李宝玉;赵长春;;高瓦斯易燃煤层综放面瓦斯治理技术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克培;永川煤矿新技术使瓦斯抽放率提高5倍以上[N];经理日报;2007年
2 科学导报记者 耿倩 通讯员 牛青麓 曹宏杰;阳煤:新技术将瓦斯抽干榨尽[N];科学导报;2014年
3 唐克培;重煤集团推出预防瓦斯新技术[N];经理日报;2007年
4 毛秀芳;重煤抽放瓦斯新技术取得成功[N];经理日报;2007年
5 迟嵩;嗜瓦斯菌井下显奇效[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6 来永臣;治瓦斯有了消溶新技术[N];中国煤炭报;2011年
7 宋欣 邓清平;李子垭煤业公司降服瓦斯有重大突破[N];经理日报;2007年
8 武奕君邋刘华;瓦斯 变害为利[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梁永成 本报记者 王大伟;“伏虎”要诀[N];鸡西日报;2010年
10 山东中泰集团康金煤矿 刘崇彬;浅谈高瓦斯矿井如何治理瓦斯[N];毕节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水利;瓦斯组分吸附浓缩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2 雷东记;静电场对煤样吸附解吸瓦斯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王俭;基于安全分区的通风瓦斯风险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吕闰生;受载瓦斯煤体变形渗流特征及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汪东生;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波;钻孔抽采瓦斯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2 侯锦秀;煤结构与煤的瓦斯吸附放散特性[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姚俊耀;低渗透含瓦斯煤岩体渗透率压敏效应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高建成;屯留煤矿瓦斯预测防治与控制爆破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孟阳;钻孔抽放瓦斯固气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高明;基于LB方法裂隙煤体瓦斯渗流模拟及软件开发[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7 严敏;综放面瓦斯爆炸危险性非线性分析模型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振亚;钻孔直径与预抽瓦斯效果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闫晶晶;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覆岩冒落形态与瓦斯运移规律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10 桑聪;沙曲矿近距离煤层群主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2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