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解吸形变的煤岩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9-08-04 09:21
【摘要】: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为了揭示剪切破坏产生煤粉的机理,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构建了诱导应力场的计算模型。基于剪切破坏准则,提出了煤岩失稳的判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小,孔弹效应产生的诱导应力越大;地层压力低于临界解吸压力后,煤岩发生收缩形变,产生诱导应力。地层压力下降形成的诱导应力等于煤基质收缩的诱导应力与孔弹效应的诱导应力之和,随着地层压力降低,煤层剪切失稳的可能性上升,是形成煤粉的重要因素。
【图文】:

基于解吸形变的煤岩稳定性评价


hmax为16MPa、垂向主应力σv为17.55MPa、原始储层压力p0为5.0MPa。孔弹系数α=1,其它实测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表1沁水盆地南部某区块3号层力学性质表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弹性模量/GPa泊松比内摩擦角内聚力/MPa11.100.482.450.303232.室内试验与分析对于三轴应力状态下的解吸和煤岩渗透率测试,唐巨鹏(2005)、吴世跃(2006)和AbhijitMitra(2011)等人都进行过相当详细的介绍[12-14]。测试步骤简介如下:(1)将煤样加工成5cm×5cm×10cm(长×宽×高)的标准煤样。图1渗透率测试与拟合结果(2)将加工好的煤样放入三轴煤层气解吸渗透仪中,先对煤样施加轴压至设定值,接着施加围压和·68·钻采工艺DRILLING&PRODUCTIONTECHNOLOGY2017年11月Nov.2017

基于解吸形变的煤岩稳定性评价


业钠釫馍鈆嘎?图1)。以上步骤为一个试验循环,在试验过程中不取出煤样,只是改变不同三轴应力组合,试验顺序设计为先孔隙压力增加、后轴压增加、再轴压减孝最后减小孔隙压力模拟煤体加卸载应力条件。根据式(13)和式(19),采用最优化算法,拟合实测的不同孔隙压力下的渗透率,得到Cf=0.22MPa-1、εsmax=0.01075、pε=4.16MPa。将通过拟合确定的εsmax、pε代入式(1)、式(4)和式(7),可以计算得到孔弹效应的诱导应力Δσb、基质收缩的诱导应力ΔσL以及地应力变化ΔσP。如图2所示,基质收缩的诱导应力大于孔弹效应的诱导应力。图2孔弹效应和解吸形成的诱导应力对比根据式(22)计算地应力,代入式(26)可以计算得到J2,通过式(28)计算J2s。如图3所示,虽然J2s有减小趋势,煤岩剪切破坏的可能性增加。但是,J2s一直大于J2,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诱导应力还不足以造成煤岩剪切破坏。在实验结束后,并未发现煤岩样的剪切破坏,计算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图3煤岩剪切失稳与地层压力的关系五、结论(1)地层压力下降形成的两种诱导应力。当地层压力下降很大时,伴随甲烷解吸,基质收缩的诱导应力大于孔弹效应的诱导应力。因此,煤层在生产过程中的地应力变化值远大于常规气藏。(2)根据构建的地应力计算模型,在煤层气压裂井的排采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大,剪切失稳的可能性增加。(3)对于研究工区而言,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诱导应力还不足以造成煤岩剪切破坏。由于井筒和压裂缝会造成应力集中,总诱导应力更大,在生产中观察到的煤粉应该是在近井地带形成的,在远离井筒的渗流区域不会有剪切破坏形成的煤粉。参考文献[1]陈振宏,王一兵,孙平.煤粉产出对高?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66003-003)资助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章华,曾允孚,高瑞祺,姜传金;扶扬油层地层压力场成因[J];石油实验地质;1995年01期

2 芦静;;油井分层测压资料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5期

3 刘福宁;异常高压区的古沉积厚度和古地层压力恢复方法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2期

4 侯子旭;求取地层压力应考虑钻屑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1998年06期

5 刘刚,王越之,李自俊;声波时差法预测地层压力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1994年02期

6 黎玉战,,万智民,杨怀义,谢文彦,马常星,李明阁;葵花岛构造异常地层压力成因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03期

7 王功军;王冬梅;;测井资料估算地层压力[J];国外测井技术;2011年04期

8 钱焕菊;;胜利油田西部探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2年11期

9 吴文佳;韦远发;;崖城21-1-4井随钻异常地层压力监测与分析[J];录井技术;2001年02期

10 夏宇靖;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煤层气项目五个专题通过验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景栾;孙晗森;;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房超;陈贵峰;孙铭伟;;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对比及开发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立群;焦养泉;李绍虎;潘思东;王小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白建梅;秦义;石惠宁;王胜利;段宝玉;;煤层气低成本排采技术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5 王红霞;王遇冬;薛岗;刘yN;王登海;;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的实践与认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秦万成;陈仕林;;沁南煤层气田地面工程建设[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丽霞;李震;;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效益[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8 吴翔;徐晓燕;;煤层气有利区评价方法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孙景来;;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的研究[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10 孟召平;田永东;李国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易茗忻;企业直接排放煤层气将受限[N];中国工业报;2006年

2 特约记者 陈继军 武保洲;煤层气:产业化开发指日可待[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建军;四大煤炭集团投身煤层气[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记者 常曙瑜;河南局煤层气钻井技术享誉全国[N];中煤地质报;2006年

5 记者 涂露芳;煤层气明年起大规模商业开发[N];北京日报;2007年

6 侯利红;煤层气开发“声大钱少” 业界呼吁政策配套[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沙玛建峰;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王佑;壳牌首次进入中国煤层气市场控股山西项目55%[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李志军;煤层气的“亮点”效应[N];山西日报;2008年

10 郭爱鱼;泽州县近万户农民用上煤层气[N];太行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蕾;煤层气解析—扩散—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D];山东大学;2015年

2 吴世跃;煤层气与煤层耦合运动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松;煤层气水平井随钻岩性判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刘路明;用于煤层气抽放实验的超声波发生器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8年

3 安东杰;余吾煤业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评价与区块划分[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沛;煤层气田手机终端智能巡检系统研究与开发[D];江南大学;2014年

5 韩保山;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6 刘泽江;煤层气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荣蕾;液化煤层气装置除氧氮精馏塔稳态动态模拟及智能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2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22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