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对煤自燃临界温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图文】:
c(3)对式(3)两端积分得:∫L0ASmCnO2exp(-E/RTi)dx=∫Cout0kvgdc(4)式中:L为煤样罐的高度,m;Cout为煤样罐出口的CO体积分数,10-6。对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Cout=-ERTi+lnASLmCnO2kvg(5)由式(5)知,当供气流量一定时,lnCout与1/Ti是一条直线。通过计算拟合曲线斜率--E/R,可得煤自燃不同反应阶段的活化能。而活化能发生突变的温度即煤自燃临界温度[15]。2煤程序升温试验2.1试验仪器试验仪器为煤自然发火模拟装置,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程序控温箱、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预热气路、煤样罐、温度控制系统、气体分析仪等组成。程序控温箱为不锈钢内胆,外加石棉保温层,能够实现恒温、跟踪升温或者程序升温;预热气路系统向煤样罐提供经过预热的干空气;煤样罐为圆柱型纯铜材质,内置铂丝温度探头。气体分析系统为GC--4008B气相色谱仪。图1煤自然发火模拟装置Fig.1Simulationdeviceofcoalspontaneouscombustion2.2试验煤样试验煤样选自葫芦素2--1煤层,主要煤质指标为水分5.86%,灰分4.76%,挥发分28.60%,,含硫量1.56%,吸氧量1.04cm3·g-1。试验时取新鲜的大块煤样,先剥去表面氧化层,然后进行破碎,筛分出粒径0~1、1~3、3~5mm的煤粒。煤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分别为5.86%与14.19%。将3种不同粒径的煤样按质量比1∶1∶1混合均匀,装入566
样罐和程序控温箱的几何中心;连接好气路,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试验时向煤样罐内通入流量130mL/min的干空气,采用0.5℃/min升温速率。试验温度为30~200℃,每隔10℃取1次煤样罐出口气体,进行气体成分和浓度分析。2.4试验结果及分析1)气体产生规律。图2是不同含水率煤样CO浓度随煤温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同一含水率煤样CO生成量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低温阶段,不同含水率的煤样CO生成量变化很小;当煤温超过100℃,含水率12.01%的煤样产生的CO最大,其他4组煤样CO的产生量基本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加。图4不同含水率煤样的lnCout与1/Ti的关系Fig.4RelationshipbetweenlnCoutand1/Tiofcoalsampleswithdifferentmoisturecontent图3是不同含水率煤样C2H4浓度随煤温的变化趋势。C2H4的出现表明煤自然发火进入了加速氧化阶段。由图3可知,C2H4出现的温度约为80℃,同一含水率煤样的C2H4生成量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0℃以后,含水率12.01%煤样C2H4生成量基本最大,其他4组煤样C2H4的产生量基本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加。2)煤自燃临界温度。图4是不同含水率煤样图2不同含水率煤样CO体积分数随煤温的变化曲线Fig.2ChangecurvesofCOconcentrationwithcoaltemperatureofcoalsampleswithdifferentmoisturecontents图3不同含水率煤样C2H4体积分数随煤温的变化曲线Fig.3ChangecurvesofC2H4concentrationwithcoaltemperatureofcoalsampleswithdifferentmoisturecontents的lnCout与1/Ti函数变化关系。由图4可知,随着煤温的升高,lnCout与1/Ti斜率会发生突变,突变点所对应的温度即临界温度。通过计算不同反应阶段的拟合曲线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B13B02)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2MS001)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晓瑜,王德明;水分对煤炭自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徐长富;傅贵;郑忠亚;姚海飞;张群;;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指标气体优选试验[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3期
3 焦新明;王德明;仲晓星;李金帅;雷丹;;不同阻化剂对煤自燃临界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炭工程;2012年02期
4 许涛;王德明;雷丹;辛海会;戚绪尧;;基于CO浓度的煤低温氧化动力学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3期
5 仲晓星;王德明;尹晓丹;;基于程序升温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6 刘剑,王继仁,孙宝铮;煤的活化能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1999年03期
7 朱红青;王海燕;胡瑞丽;和超楠;;煤自燃低温氧化临界温度指标及其关联性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8期
8 刘志强;;蔚州矿区煤层疏水对煤自然发火影响的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3年09期
9 徐精彩,文虎,郭兴明;应用自然发火实验研究煤的自燃倾向性指标[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10 仲晓星;王德明;陆伟;周福宝;;交叉点温度法对煤氧化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高文,徐精彩,许满贵,王华;济宁2~#井煤样自燃倾向性测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06期
2 谢强燕;;煤吸氧量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3 刘高文,徐精彩,李莉;姚桥矿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实验和数值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邓军,徐精彩,陈晓坤;煤自燃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刘剑;赵凤杰;;粒度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表征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刘剑;陈文胜;齐庆杰;;基于活化能指标的煤的自然发火期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陆伟;王德明;戴广龙;刘桂智;;参比氧化法研究煤低温氧化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刘乔;王德明;仲晓星;焦新明;张慧君;;基于程序升温的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测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周永刚;李培;倪世安;钱海平;赵虹;;氧体积分数对煤炭自燃诱导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10 徐长富;傅贵;郑忠亚;姚海飞;张群;;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指标气体优选试验[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启文;双鸭山矿区煤的自燃特性及预防技术基础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雪峰;煤活性基团与Ca~(2+)形成配合物的结构与表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梁运涛;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阳富强;金属矿山硫化矿自然发火机理及其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邵昊;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双层遗煤均压通风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徐永亮;防治煤自燃的悬砂胶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解恒参;煤和大港减压渣油的光催化氧化解聚[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刘加勋;超细煤粉物化特性及其对O_2/CO_2分级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郝朝瑜;煤的芳香性及氢键对钙基阻化剂抑制煤自燃作用的理论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文虎;煤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宗贤;煤自然过程与临界着火条件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龙娇;兖州天池矿采空区防火阻化剂优选[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赵聪;工作面瓦斯抽放技术与采空区防火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张丽娜;平庄古山矿煤层自燃特性的热重动力学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王真;采空区发火位置数值模拟及相似材料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周沛然;典型动力煤煤粉自燃倾向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7 谢锋承;阻化剂抑制煤自燃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蒋东杰;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规律及其与矿山压力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潘荣锟;煤矸石山爆炸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林承宁;佳新煤矿1504工作面火区启封技术及发火规律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生;岳志新;郭立稳;;煤炭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2 何启林;王德明;;煤的氧化和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刘剑,黄伯轩;采场通风仿真系统及其应用[J];煤炭工程师;1993年01期
4 许延辉,许满贵,徐精彩;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预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5 陆伟;王德明;陈舸;仲晓星;刘桂智;;煤自燃阻化剂性能评价的程序升温氧化法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6期
6 邓军,徐精彩,陈晓坤;煤自燃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单亚飞;王继仁;邓存宝;洪林;王晓峰;;不同阻化剂对煤自燃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刚;程卫民;潘刚;;温度对煤体吸附瓦斯性能影响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9 刘吉波;煤炭的阻燃机理分析和氯化盐类汽雾阻化剂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韩永霞,姚昭章;升温速度对煤热解动力学的影响[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虎,许满贵,李莉,代爱萍;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余明高,贾海林,潘荣锟;乌达矿区煤自燃预测标志气体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肖e
本文编号:252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2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