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5 23:20
【摘要】: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图文】:

点分布,崩滑,耕地面积,灾害


7次野外考察数据,分别为2008年10月、2009年7月20日、2012年4月26日、2012年6月、2012年10月13日、2013年7月1日及2013年11月5日。现有山地灾害中崩滑32处,以小型灾害居多;泥石流冲毁19处,典型多发泥石流沟12处。依据灾害点信息计算灾害频率密度,即单位流域面积内灾害发生次数[18]。利用高分辨率航片及GoogleEarth解译灾害点分布流域内的山地灾害(图2),计算灾害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以此作为脆弱性评价指标之一。(3)以流域为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难以直接获取,根据2013年彭州统计年鉴,小鱼洞镇4745户共12975人,以村为单位收集人口数据;龙门山镇4028户共10913人,以调查法实地走访75户农户,统计分析以每户4人结合遥感解译居民点分布得到人口数据,将以上结果按流域统计后绘制人口密度分区图谱。震后,研究区旅游服务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户对于土地依赖性增强,因此选择耕地面积作为指标之一。研究区耕地面积共799.867hm2,其中小鱼洞镇286.933hm2,龙门山镇512.933hm2。高海拔流域内耕地分布较少,可视耕地面积为较低等级;对于沿河谷区,结合人口密度分区图,将耕地面积按小鱼洞镇0.022hm2/人,龙门山镇0.047hm2/人匹配到小流域绘制耕地面积图谱。图2红恩殿至东林寺段崩滑及泥石流分布图Fig.2DistributionofLandslidesandDebrisFlowsfromHongen

敏感性评价,分级图,流域


,而沿主河湔江两侧河谷区较为严重的空间分布规律。4.3小流域脆弱性综合分析本文从自然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灾害指标进行山地灾害危险度分析,,选择社会经济指标进行易损性分析,最终以小流域为单元完成脆弱性综合分析,结果见表2。研究区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轻度脆弱流域共12个,面积为49.85km2;中度脆弱流域共21个,面积为167.06km2;高度脆弱流域共27个,面积为175.00km2;重度脆弱流域共17个,面积为40.60km2。图3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价图(a)与分级图(b)Fig.3ClassificationandZoningResultofSensitivityAnalysisofHazard-formativeEnvironment1075第6期张梦,等: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与地震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15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13BAJ11B01)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12CHN245)
【分类号】: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朝辉,王克林,熊鹰,许联芳,杨勋林;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和减灾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3 第宝锋,杨忠,艾南山,张建平;基于RS与GIS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生态系统评价——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4 张继飞;邓伟;刘邵权;;中国西南山区资源环境安全态势评价[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5 徐梦珍;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链——以火石沟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6 王春振;陈国阶;谭荣志;汶林科;;“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7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9 司渤洋;第宝锋;张斌;余波;;基于GIS的汶川地震灾区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以彭州龙门山区为例[J];山地学报;2011年04期

10 韩用顺;李龙伟;朱颖彦;孔亚平;李志强;黄鹏;;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秋洪;千怀遂;赖纯佳;;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2 武玉艳;葛兆帅;蒲英磊;刘光启;;基于熵值法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春振;谭荣志;刘应辉;;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村镇建设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4 黄海;马东涛;王显林;谢洪;林明安;;汶川地震堰塞湖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5 阳利永;;贫困山区不同农户旱灾脆弱性差异——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6 彭辉;杨艳鲜;潘志贤;纪中华;方海东;岳学文;钱坤建;;干热河谷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7 郑磊;左太安;李月臣;;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8 穆鹏;;“5.12”地震重灾区陇南某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9 阳利永;吴利;渠甲源;;土地可持续管理视角下的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10 程巧贞;陈晓玲;朱凤凤;朱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群;蒙吉军;;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俊宝;;闽东南台风暴雨型滑坡成灾临界降雨量研究[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3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任学慧;付万;崔利芳;;辽宁省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任非凡;谌文武;韩文峰;;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以G212陇南段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王运生;苟富刚;陈宁;孙刚;马宏宇;马潇;;平武县石坎河汶川地震灾害链的成生条件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方华;;文家沟泥石流源地土体直剪强度特征试验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殿秀;张强;马占山;;三峡库区诱发滑坡发生的降水统计特征[A];三峡库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研究[C];2005年

9 ;主要参考文献[A];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文集[C];2005年

10 郝璐;杨春燕;;草地畜牧业雪灾灾害系统及减灾对策研究[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义忠;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克印;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晨;基于非线性系统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态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8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初;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晓宁;青海高原近50a来雪灾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乔治;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地利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雪灾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分析与评估模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兰艳;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庞莎;榆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脆弱性分析与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翔;区域灾害链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袁俊吉;稻田生态系统对外源氮、磷的消纳[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庆勇;GIS支持下的长江三角洲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杨洋;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安新,冯学智,曾群柱,王丽红;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因子主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1997年02期

2 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3 刘兰芳,邹君,刘湘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成因分析及评估——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4 谷树忠,耿海青,姚予龙;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5 贾绍凤,张士锋;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6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7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8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9 张丽萍,朱大奎,杨达源;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10 刘希林;泥石流防灾优先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继辉;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鲍叶静;地震崩塌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及初步预测[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潘玲;SH波入射时等腰梯形凸起结构的地震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婷婷;沱江不同季节沉积物中不同菌群和不同形态砷的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巧贞;陈晓玲;朱凤凤;朱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2 李连伟;刘展;宋冬梅;李东旭;胡利民;;黄河三角洲脆弱性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3年02期

3 樊运晓,罗云,陈庆寿;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J];灾害学;2000年02期

4 刘平,汤万金,胡聃;露天煤矿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5 吴登定,谢振华,林健,杨澍;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J];地质通报;2005年Z1期

6 蒙吉军;张彦儒;周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中国沙漠;2010年04期

7 邱一丹;孙保平;钟晓娟;;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生态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生云;;水资源脆弱性测度技术述评[J];生态经济;2014年02期

9 沈珍瑶,杨志峰,曹瑜;环境脆弱性研究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10 白丽明;白金生;王庆国;;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燕雄;刘松涛;周振祥;;河北省海岸系统脆弱性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鹤;张平宇;;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红旗;都莎莎;;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综述[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4 刘平;;我国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李春艳;邓玉林;王玉宽;郭朝霞;刘武林;;江河源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生态保护[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邓永旺;;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重庆市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分布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赵德君;刘正平;熊启华;;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A];湖北省地质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毛怀新;任小荣;周立辉;李岩;;陇东区域地下水水质分析及脆弱性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10 冯振环;王莉娜;冯领香;;京津冀都市圈脆弱性水平差异的致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震 通讯员 李晓虎;国网甘肃电力开展安全风险和脆弱性评价[N];国家电网报;2013年

2 记者 饶爱杰;大河三角洲脆弱性调查及灾害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N];中国海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宪萌;基于过程模拟的越流区承压含水层脆弱性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王治平;高勘探开发油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3 乔青;川滇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谢霞;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赵乾坤;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及生态脆弱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煤矿应急管理脆弱性评价及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许兵;核素U(Ⅵ)对铀尾矿库区地下水环境污染脆弱性评价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3 毛敏;基于脆弱性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孙妍;辽宁省内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D];辽宁大学;2011年

5 王惠;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王梅;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土壤、植被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东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大河三角洲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8 张慧;基于多利益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9 曹丹琦;辽宁省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立;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生态脆弱性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5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35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