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甲烷气氛下煤低温氧化产气规律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9 12:57
【摘要】: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含瓦斯和不同氧氮比气氛对浮煤自燃的影响,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系统,设计了不同氧氮比和甲烷体积分数的18组实验气氛方案,并在此气氛下对自燃煤层煤样开展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表明,高氧氮比气氛下煤样CO初始产出温度比低氧氮比气氛低,同时高甲烷组分抑制CO生成;C_2H_4产出随甲烷体积分数增加而降低,随氧氮比减小而降低,氧化气氛中甲烷对C_2H_4产出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在拐点温度后,高氧氮比、低甲烷组分下CO_2产出速率高于低氧氮比、高甲烷组分;C_2H_6产出到160℃时达到峰值,随后产出量缓慢下降。
【图文】:

示意图,实验装置,示意图,温控箱


15.2914.4313.7112.8411.9811.1110.536.526.205.805.415.024.7678.0974.1969.5064.8160.1357.0184.8880.6475.5570.4565.3661.9693.1788.5182.9277.3371.7468.01表1实验方案表(配气50L)氛中配入瓦斯获得不同的瓦斯浓度,模拟实际采空区气氛环境,并通过实验研究在上述氧化环境中的氧化规律。1实验准备1.1实验系统实验沿用文献[7]的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一定改进。实验装置主要由加压系统1、安全供气装置2、程序控温箱实验装置3和检测装置4。实验系统如图1。加压系统是对气源(42L气袋)维持0.1MPa恒定表压力,使其以50mL恒定流量向程序温控箱内煤样罐供气。原加压系统采用静水压力提供,考虑到原加压系统补水及钢制罐体的高密封性要求,本次实验将原来的静水压力恒压变更为压缩空气恒压,压缩空气由EWS60易路安空压机提供,由调压阀调节开度调节旁通流量实现恒压。安全供气装置包括钢制罐体、调节阀、绳网、加压空气进气口、压力表、42L气袋、配气接口及相关阀门组成。罐盖与主体之间采用法兰螺栓连接,中间涂抹Y588硫化硅酮密封胶。绳网用于固定气袋。安全供气装置与程序温控箱实验装置之间采用10m耐压胶管连接,将实验装置与供气装置安全隔离。程序温控箱实验系统包括程序温控箱、测温系统、箱内瓦斯检定系统和配气输入输出接口。温控箱内设预热铜管、电加热装置、煤样罐和调节面板。测温系统包括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和测温表,传感器分别设于箱内和煤样罐内,用于检测箱内温度和煤样温度。瓦斯检定系统用于抽检箱体内气体瓦斯浓度,确保实验安全。配气经输入接口接至箱内预热铜管预热,达到设定温度后送入煤样罐底,然后和煤样进行充分接触,经罐顶排出,取

曲线图,氧氮比,生成规律,程序升温


(0.27、0.17)气氛下耗氧速率衰减较快,低氧氮比(0.07)耗氧速率衰减较慢。2.2CO生成规律CO是衡量煤炭自燃程度的重要指标气体之一[11]。氧氮比0.27、0.17和0.07条件下各组实验方案CO产气浓度曲线如图3~图5。从CO生成初始温度上,氧氮比0.27时,甲烷体积分数为0%、5%和11%时,,30℃开始检出CO;甲烷体积分数为17%时,初始检出温度为60℃;甲烷体积分数为23%和27%时,初始检出温度为70℃,证明受甲烷组分影响,CO初始产出温度滞后。图2不同方案耗氧速率曲线图3氧氮比0.27程序升温CO生成规律图4氧氮比0.17程序升温CO生成规律·37·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198)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项目(SKLCRSM11X01)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LH字[2016]7461号)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Yu Zhaoyang;Yang Shengqiang;Qin Yi;Hu Xincheng;Cheng Jianwei;;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goaf flow field of the ‘‘U+I” type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mining f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06期

2 沈朝烨;徐以盛;蒋志宏;马毅;温忆敏;;职业卫生检测中标准气体的配制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5年02期

3 张玫润;杨胜强;程健维;宋万新;焦汉林;张淦星;;一面四巷高位瓦斯抽采及浮煤自燃耦合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周福宝;夏同强;史波波;;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研究(Ⅱ):防治新技术[J];煤炭学报;2013年03期

5 蒋春林;杨胜强;宋万新;牛杰;王凤双;;煤氧化过程中指标性气体的确定[J];煤矿安全;2012年10期

6 宋万新;杨胜强;蒋春林;牛杰;;含瓦斯风流条件下煤自燃产物CO生成规律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8期

7 周福宝;;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研究(Ⅰ):致灾机理[J];煤炭学报;2012年05期

8 杨通在;罗顺忠;;微量混合标准气体的容量法简易动态配制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5年06期

9 罗东明,田万管,杨春华,郝红樱;用呼吸机配制医用混合气体[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胜;毕慧杰;罗明坤;兰天伟;张浩浩;;高瓦斯综采工作面顶板走向高抽巷布置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7期

2 余照阳;杨胜强;胡新成;;甲烷气氛下煤低温氧化产气规律实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6期

3 凡永鹏;穆晓刚;师超;;“U+I”型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与浮煤自燃耦合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4 苗磊刚;石必明;秦如祥;;刘庄矿13-1煤高抽巷合理位置与抽采效果研究[J];煤炭工程;2017年04期

5 陆卫东;郝朝瑜;李冬辉;邸帅;;瓦斯与火复合灾害工作面合理通风方式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4期

6 史秀志;陈佳耀;周健;邱贤阳;;露天坑排尾对采空区影响的数学预测及其稳定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7 徐永亮;王兰云;宋志鹏;余明高;荆国松;;基于交叉点法的煤自燃低温氧化阶段特性和关键参数[J];煤炭学报;2017年04期

8 杨胜强;钟演;夏春波;蔡佳文;汤宗情;刘俊;;高水充填材料防灭火阻燃性能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1期

9 崔铁军;马云东;王来贵;;露天矿边坡残煤自燃温度场及燃深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10 苗磊刚;石必明;秦如祥;;高瓦斯工作面高抽巷合理位置与抽采效果研究[J];煤矿开采;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玫润;杨胜强;程健维;宋万新;焦汉林;张淦星;;一面四巷高位瓦斯抽采及浮煤自燃耦合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胡红红;师树恒;陈富强;;基于质量流量控制器的动态配气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13年04期

3 罗红波;姜骑;李响;;内错尾巷及顶板走向长钻孔瓦斯治理试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周福宝;;瓦斯与煤自燃共存研究(Ⅰ):致灾机理[J];煤炭学报;2012年05期

5 王凯;蒋曙光;张卫清;吴征艳;邵昊;寇砾文;;尾巷改变采空区瓦斯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6 周福宝;刘玉胜;刘应科;张占国;;综放工作面“U+Ⅰ”通风系统与煤自燃的关系[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7 董海斌;;内错尾巷在经坊矿3-701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应用[J];煤;2011年11期

8 邓军;王楠;文虎;陈晓坤;张健;;胶体防灭火材料阻化性能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9 周福宝;夏同强;刘应科;胡东亮;刘春;;二次封孔粉料颗粒输运特性的气固耦合模型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6期

10 邓军;夏海斌;郑忠亚;许延辉;翟小伟;;高瓦斯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分析[J];煤矿安全;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志,刘心宇,左铁镛;MoSi_2-Mo_5Si_3复合材料的低温氧化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1期

2 张永刚;罗懿;刘岳龙;魏开鹏;杨欢;;红河油田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及动力学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3 秦廷武;邹在帮;王春暖;;差示扫描量热法在研究煤炭低温氧化中的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E.A.Osman ,龚荣辉,王敏 ,王红梅 ,任飞;低温氧化原地固砂实验[J];特种油气藏;2001年03期

5 王兰云;蒋曙光;梁运涛;吴征艳;;基于静态耗氧实验的煤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6 唐晓东;苏旭;崔盈贤;杨凯;郑存川;;空气低温氧化体系对稠油组成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鲍鹏程;韩晓强;马月琴;路遥;黄晓义;武立斌;刘方方;;重度原油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研究(英文)[J];化学研究;2013年04期

8 青松 ,禄千;二氧化硫的湿法低温氧化[J];硫酸工业;1974年03期

9 F.E.Huggins;G.P.Huffman;周立新;;烟煤的低温氧化作用:它的检测及对煤转化的影响[J];煤炭转化;1988年03期

10 李文,李保庆;煤的低温氧化与自燃[J];煤炭转化;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昭文;陈明树;万惠霖;;负载Pd低温催化CO氧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陈水辉;刘艳春;文杰强;彭峰;;甲烷低温氧化取暖器及其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燃气供热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智勇;施雯;吴成鸿;徐润翔;;Ti6Al4V低温氧化处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董庆年;陈学艺;靳国强;顾永达;;红外发射光谱法原位研究褐煤的低温氧化过程[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5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邵建军;张平;刘俊龙;徐奕德;申文杰;;制备方法对Co_3O_4/Ce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田鹏;刘中民;谢鹏;许磊;;含钴磷酸铝分子筛上烷基芳烃的低温氧化反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飞雪;朱华青;秦张峰;王建国;;H_2O对Pd/CeO_2-TiO_2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促进作用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邹旭华;齐世学;索掌怀;安立敦;李峰;;CO低温氧化Au/Al_2O_3催化剂的原位FT-IR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华青;梁飞雪;王辉;吴志伟;秦张峰;王建国;;含铈复合氧化物负载催化剂的CO低温氧化反应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中法合作探寻自燃之谜[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凯;陕北侏罗纪煤低温氧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丙寅;乙炔和C_9H_(12)航空模型燃料的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孔令坡;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4 唐一博;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团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双双;混合煤种的低温氧化机理及其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小文;浸水风干煤体低温氧化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张锡佑;煤低温氧化过程中煤氧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晓明;煤低温氧化C_2H_4生成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魏琰荣;高活性煤粉低温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6 樊双;生物质焦低温氧化过程特性和无机成分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6年

7 何勇军;水浸烟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8 白兴家;自燃点火过程中稠油低温氧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9 辛斌斌;褐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水分生成机制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10 耿秀振;低温氧化过程中氧在褐煤表面的迁移规律的实验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38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38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