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模块式小型堆MAAP建模及严重事故裂变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8 01:38
【摘要】:建立模块式小型堆(ACP100)严重事故分析程序(MAAP)电厂模型,并经过稳态调试,各稳态运行参数与设计参数的误差在1%左右,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度较高。采用所建MAAP模型对ACP100严重事故进行了模拟,给出了事故进程及裂变产物向环境释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安全壳保持完整的条件下,惰性气体向环境的累积释放份额与时间成线性关系,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其他元素组向环境的累积释放份额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最大,之后保持不变。该分析结果为ACP100严重事故条件下放射性释放和场外剂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图文】:

对称分布,反应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AAP程序[7]是由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委托Fauske&Accosiates公司开发的反应堆冷却系统和安全壳的一体化严重事故仿真程序。目前已成为电厂严重事故模拟及裂变产物源项分析较为通用的计算程序。1.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模型建立1.2.1堆芯模型ACP100堆芯在径向上分为3环,轴向划分为8层,一共24个单元。其中,轴向第1、第2层代表下腔室,第3~第7层代表堆芯活性区,第8层代表活性区以上的部分空间。径向划分见图1,轴向划分见图2。1.2.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采用一体化布置方式,共分为4条环路,4条环图1ACP100反应堆径向节点划分Fig.1ReactorRadialNodeDivisionofACP100图2ACP100反应堆轴向节点划分Fig.2ReactorAxialNodeDivisionofACP100路采用对称分布方式,图3中仅显示了2条环路。ACP100采用的蒸汽发生器为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OTSG),与MAAP程序内置的常规单管OTSG不同,因此在设置OTSG相关参数时必须进行等效转化。转化后采用等效的传热管根数和传热管直径来代替实际OTSG传热管根数和直径,转化后传热段的流通面积和传热面积与实际流通面积和传热面积的误差在0.1%之内,二者符合较好,转化结果既能保证满足MAAP建模需要,又能保证OTSG传热段流通面积和换热面积与实际相符,保证了所建模型与实际模型的一致性。等效过程见图4。图3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节点图Fig.3NodeDiagramforReactorCoolantSystem图4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等效过程Fig.4EquivalentProcessofOTSGTube2模型验证及严重事故模拟2.1模型验证2.1.1模型的稳态调试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首先进行稳态计算,将稳态运行的时间设为36000s(10h),选取较为重要的参数(主冷却剂系统压力及二次侧蒸汽压力、堆芯释热及二次侧带走热量、反?

对称分布,节点划分,反应堆,轴向


发的反应堆冷却系统和安全壳的一体化严重事故仿真程序。目前已成为电厂严重事故模拟及裂变产物源项分析较为通用的计算程序。1.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模型建立1.2.1堆芯模型ACP100堆芯在径向上分为3环,轴向划分为8层,一共24个单元。其中,轴向第1、第2层代表下腔室,第3~第7层代表堆芯活性区,第8层代表活性区以上的部分空间。径向划分见图1,轴向划分见图2。1.2.2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采用一体化布置方式,共分为4条环路,4条环图1ACP100反应堆径向节点划分Fig.1ReactorRadialNodeDivisionofACP100图2ACP100反应堆轴向节点划分Fig.2ReactorAxialNodeDivisionofACP100路采用对称分布方式,,图3中仅显示了2条环路。ACP100采用的蒸汽发生器为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OTSG),与MAAP程序内置的常规单管OTSG不同,因此在设置OTSG相关参数时必须进行等效转化。转化后采用等效的传热管根数和传热管直径来代替实际OTSG传热管根数和直径,转化后传热段的流通面积和传热面积与实际流通面积和传热面积的误差在0.1%之内,二者符合较好,转化结果既能保证满足MAAP建模需要,又能保证OTSG传热段流通面积和换热面积与实际相符,保证了所建模型与实际模型的一致性。等效过程见图4。图3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节点图Fig.3NodeDiagramforReactorCoolantSystem图4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等效过程Fig.4EquivalentProcessofOTSGTube2模型验证及严重事故模拟2.1模型验证2.1.1模型的稳态调试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首先进行稳态计算,将稳态运行的时间设为36000s(10h),选取较为重要的参数(主冷却剂系统压力及二次侧蒸汽压力、堆芯释热及二次侧带走热量、反应堆冷却剂进出口温度、蒸汽流量)与实际运行参数进行了对比。稳态运行
【作者单位】: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L3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睿,许川;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严重事故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3年S1期

2 丁亮;周辉;曹欣荣;林原胜;;严重事故仿真两相流模型研究[J];能源技术;2006年05期

3 张松;庄文翠;臧希年;;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策[J];核动力工程;2007年06期

4 炊晓东;;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与对策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23期

5 唐钢,张森如,江光明,傅霄华;压水堆核电站严重事故紧凑型仿真机开发[J];核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6 魏巍;齐克林;万舒;陈艳芳;郭富德;;MCCI过程模型开发及验证[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05期

7 张龙飞;舒礼伟;陆古兵;;小型压水堆完全丧失电源引发的严重事故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5期

8 罗沙;王少波;覃亮;庞锋;;核电站严重事故下氢气浓度测量装置[J];舰船防化;2013年04期

9 孙造占;初起宝;房永刚;张云波;;严重事故下设备可用性论证要求[J];核安全;2014年01期

10 林继铭;贾宝山;刘宝亭;;严重事故下喷淋模式的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宝亭;任俊生;王荣忠;林继铭;;翻版改进型核电站严重事故对策的初步研究[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三次会议暨21世纪初核安全论坛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耀东;;国产二代加核电站严重事故对策[A];第七届中国核学会“三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陈艳芳;单福昌;;压水堆严重事故过程中堆内氢气源项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2册)[C];2009年

4 季松涛;张应超;;用ICARE2程序模拟秦山核电厂熔渣床的形成[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坚;大型干式安全壳严重事故条件下氢气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峰;严重事故放射性核素迁移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尹峰;秦山二期扩建工程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消氢措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明章;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严重事故对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黄有骏;核电厂严重事故下仪表可用性评价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5 吴鹏;基于比较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压水堆严重事故模型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丁亮;核电厂严重事故实时仿真两相流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薛润泽;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喷淋系统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王珏;严重事故下RELAP5与MELCOR程序的联合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鲍晗;严重事故中下封头熔池传热计算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金越;严重事故下大功率压水堆IVR-ERVC有效性MELCOR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4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4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