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采动岩体裂隙发育规律的放顶煤采空区瓦斯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9-10-02 01:09
【摘要】:为研究采动岩体垮落后综采放顶煤采空区瓦斯治理模式,基于采动岩体裂隙发育规律的重要性,针对某矿E1310综放工作面,采用MATLAB研究了采动岩体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分布规律,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4种通风方式、6个高抽巷抽采位置和41种抽采负压中最合理的采空区瓦斯治理模式。结果表明:"Y"型通风方式,上隅角瓦斯浓度为3%;高抽巷布置在距底板50 m、距回风巷50 m,上隅角瓦斯浓度降至0.5%;抽采负压为1.9 MPa,瓦斯不超限,工作面氧气浓度为22%。
【图文】:

裂隙岩体,采空区,孔隙率,采动裂隙


了采空区瓦斯的运移,对瓦斯在采空区的分布规律起到关键作用。采动后,碎胀系数越大,孔隙率和渗透性越大,使得瓦斯在相同条件下的流动更加活跃,威胁工作面的生产;反之,有利于安全生产。因此,合理解决工作面瓦斯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采动裂隙岩体的性质。随着工作面向前移动,紧邻面后的碎胀系数一般是1.3~1.5,离工作面较远的岩体降低到1.02左右,这是基本顶周期性垮落的结果。采空区岩块的分布状态是随机的,所以在由孔隙率计算渗透率时,有必要对垮落岩体的模型进行简化,裂隙岩体渗透率计算简化图如图1。图1裂隙岩体渗透率计算简化图在“砌体梁”模型中,采动裂隙岩体上方岩层的下沉量如下:L(x,y)=L0(1-e-x2l)(1-el22-|y|2l)1-e-l24l(1)式中:L(x,y)为岩块下沉量,m;L0为岩层稳定后的下沉量,m;l2为采空区倾向宽度,m;l为岩块断裂距离,m。由于岩层间曲率和挠度的差异,基本顶在下沉过程中会发生离层,产生大量的破断裂隙。在来压的动态过程中,孔隙率的变化如式(2):n=m-△hh1-△h=m-|L(x,y)|h1-|L(x,y)|(2)式中:n为孔隙率,无因次;m为采放高,m;△h为离层后两层间距,m;h1为垮落带高度,直接顶为普氏硬度为2.7的砂岩,属中硬岩层,由h1=100∑m4.7∑m+19±2.2计算出,其中,∑m为累计采厚,在此等于m。孔隙率分布如图2。从图2可看出,紧邻工作面处孔隙率较大,而采空区深部孔隙率接近1。图2采空区孔隙率分布得出孔隙率后,由采空区简化图1,得出采动裂隙岩体的渗透率k如下:k=D2150n3(1-n)2=D2150m-|L(x,y)|3h1-|L(x,y)|(1-m-|L(x,y)|h1-|L(x,y)|)2

渗透率分布,采空区,孔隙率,通风方式


下沉量,m;L0为岩层稳定后的下沉量,m;l2为采空区倾向宽度,m;l为岩块断裂距离,m。由于岩层间曲率和挠度的差异,基本顶在下沉过程中会发生离层,产生大量的破断裂隙。在来压的动态过程中,孔隙率的变化如式(2):n=m-△hh1-△h=m-|L(x,y)|h1-|L(x,y)|(2)式中:n为孔隙率,无因次;m为采放高,m;△h为离层后两层间距,m;h1为垮落带高度,直接顶为普氏硬度为2.7的砂岩,属中硬岩层,由h1=100∑m4.7∑m+19±2.2计算出,其中,∑m为累计采厚,在此等于m。孔隙率分布如图2。从图2可看出,紧邻工作面处孔隙率较大,而采空区深部孔隙率接近1。图2采空区孔隙率分布得出孔隙率后,由采空区简化图1,得出采动裂隙岩体的渗透率k如下:k=D2150n3(1-n)2=D2150m-|L(x,y)|3h1-|L(x,y)|(1-m-|L(x,y)|h1-|L(x,y)|)2(3)式中:D为理想简化模型中颗粒直径,取0.5m。渗透率分布如图3。渗透率的分布与孔隙率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为采空区瓦斯治理模拟提供理论依据。3采空区瓦斯治理模式确定3.1通风方式优选为选取最有利于瓦斯排放的通风方式,分别对“U”型、“Y”型、双“U”型和偏“Y”型通风进行模拟比较,,得出最合理的通风方式。分别建立工作面通·144·第47卷第8期2016年8月SafetyinCoalMinesVol.47No.8Aug.2016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574224)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资助项目(BK201411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QNB27)
【分类号】:TD7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晋城煤管局与煤科总院抚顺分院联合攻关阳城、沁水采空区瓦斯有望得到控制[J];煤矿安全;2002年09期

2 秦玉金,王海山,姜文忠;采空区瓦斯爆炸(燃烧)综合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03年11期

3 杨万利;浅析长壁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的产生及治理[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3年04期

4 兰泽全;张国枢;;多源多汇采空区瓦斯浓度场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7年04期

5 秦跃平;宋宜猛;罗维;丁元伟;;回采过程中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09年04期

6 张文闯;郭飞鹏;高贯金;;不同角度时下行风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的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7期

7 张立志;扑灭采空区瓦斯燃烧火灾的有效方法[J];煤矿安全;1981年07期

8 李荣范;高孔裂隙抽放采空区瓦斯技术[J];煤炭技术;2005年02期

9 兰泽全;张国枢;;泄排巷对采空区瓦斯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07年08期

10 宋俊杰;王兆丰;单智勇;;上区段巷抽采采空区瓦斯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赵建华;;采空区瓦斯运移3D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2 张克林;程春;谢华栋;罗仲军;;抽采采空区瓦斯进行利用研究[A];2007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3 郑庆学;郑友刚;王国华;贺艳涛;;调压室联合抽放采空区瓦斯技术研究与应用[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国华;;调压室联合抽放采空区瓦斯技术研究与应用[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巨峰;;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与地面钻井采空区瓦斯抽采数值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6 李双民;李川;;千米定向钻机施工高位裂隙钻孔[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7 罗冬吉;;关于爱和山煤矿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条带式采煤方法采空区瓦斯治理的研究分析[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跃兵;张完润;;VLD深孔定向千米钻机施工顶板走向穿层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技术探析[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国金;王庆阳;孙学会;运宝珍;吕惠平;栗荣良;赵万旭;赵凤清;徐昂;罗海珠;;高瓦斯易燃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高强度开放式抽放采空区瓦斯与自燃发火防治[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伟;地面钻井抽采老采空区瓦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李宗翔;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瓦斯与自燃耦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振华;采空区瓦斯运移与蓄热区域判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磊;采空区瓦斯封存量计算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3 朱晓东;无煤柱Y型通风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贺;采空区瓦斯流场区域划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5 戚良锋;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瓦斯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6 邹旭;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立体模型的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书兵;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运增;综采面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冲冲;赵庄矿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及分布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佩;地面钻孔抽采条件下采空区瓦斯运移及分布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4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44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