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挥发固体挥发分爆炸极限测量方法
【图文】:
断。因此,可先将系统抽至真空,然后打开进气开关,这样容器中的空气及初始挥发出来的气体将会被抽出。在开始打开进气阀时,压力指示值首先会迅速下降,然后到达准静态缓慢下降,此时立刻关闭进气阀,重复一次系统抽真空、进气过程,然后再次将系统抽真空保持,这样可以认为系统中空气抽净。1.安全塞;2.反应管;3.电磁阀;4.真空泵;5.干燥瓶;6.放电电极;7.电压互感器;8.泄压电磁阀;9.搅拌泵;10压力计;11、12.电动机图1爆炸极限测量装置2.2加热产生气体固体在处于粉末状态时,由于比表面积大,挥发速度较快。易挥发固体在处于粉末状时,如果遇到高温容易产生相对大量的气体。遇高温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粉体处于恒温环境中,如日照、房间内采暖器附近等,这种情况下一般温度不会很高,但可能长期存在,气体长时间积累形成爆炸性云团;另一种是粉体周边发生火灾,在强热辐射的作用下产生气体。因此,将产生气体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低温度下释放,一类是高温下迅速释放。根据GB/T12474,现行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爆炸系统可以加热到50℃,对于50℃以下的温度控制可以将爆炸极限装置在恒温环境下进行。对于产生气体量少、粉末量大的可以先将样品在恒温箱中加热,热平衡后放置在爆炸极限装置恒温环境中。如果该温度下产生的气体量较少,可以在恒温水浴中进行,理论上温度可以提高到接近100℃。如果超过100℃并需要恒温环境,可以用恒温油浴替代。若仅仅模拟固体粉末在异常高温下产生气体危险性,可直接将粉末放置在三口瓶中,三口瓶中间开口与进气端连接,,另外两个开口一个接温度计,另一个用真空封
可以根据需求同时打开空气进气阀门和抽真空电磁阀,让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流动气体清理。图3高温下粉末产生液体3测试结果及讨论测试了该气相缓蚀剂在低温和高温两种情况下挥发气体爆炸下限。经测试,在65℃下,该气相缓蚀剂的爆炸极限测试从3%升至17%,均未出现爆炸。当气体体积分数升至17%后,试图持续增加进气量,发现进气量不再增加,进气困难。将系统温度升高,测量其在150℃下的结果。发现其在5%时出现爆炸。蓝色火焰持续到燃烧玻璃管1/4高度处熄灭,可认定为爆炸下限;增加进气量持续测试,发现当进气量到达7%时,火焰持续到燃烧玻璃管顶部,火焰呈黄橙色,颜色较深;发现当进气量达到7%后,试图持续进气,进气困难。对于测试的气相缓蚀剂,由于目前没有标准的测试方法,文献中也没有该气相缓蚀剂的爆炸极限,难以对比评判其测试误差。但是,通过该方法可以发现:(1)对于一些固体,在低温下和高温下挥发成分的化学组分可能不同,导致低温和高温下挥发气体爆炸极限有明显的差异,而此研究方法较为适合对此类物质进行测试。(2)对于所研究的固体,饱和蒸气压较低,在一定温度下容易形成气—固二相平衡,可能会出现在较低温度下,当挥发浓度达到最大时,仍未出现爆炸的情形。采用萘来对测试误差进行校验。由于萘在常温下即可大量挥发,用传统的测量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GB/T12474即可完成其爆炸极限测试。在文献中,萘的爆炸下限为0.9%。采用此方法测试,测得的爆炸下限约为1.1%。经分析,可能是在测试时将电热套温度调至60℃,进气的体积分数略微大于其摩尔分数。这一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4注意事项
【作者单位】: 天津市消防总队;
【分类号】:X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凯元,李宗芬;丙烷-空气爆燃波的火焰面在直管道中的加速运动[J];爆炸与冲击;2000年02期
2 张文海,陈国华,潘游,梁庆棠,陈清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及定量评价方法[J];化工学报;2004年04期
3 刘伯运;易祥列;邱金水;;可燃气体着火临界特性模型构建及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年04期
4 万晋;秦超;林凤泉;;燃气爆炸事故技术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5 雷正;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解立峰;;高闪点喷气燃料燃爆危险特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贵春;;隔爆原理在电气设备防爆技术中的运用[J];兵工安全技术;1997年06期
2 张玲玲;安琴;;气体爆炸安全措施评价[J];兵工安全技术;1998年03期
3 林大超,施惠基,白春华,张奇;燃料空气炸药爆炸地面振动的幅值特征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2年03期
4 夏文龙;肖国;刘厚平;阳宁;;改性硝酸铵粉尘的动态静电检测[J];火炸药学报;2009年01期
5 张俊燕;宋存义;王丽颖;金岩辉;;高炉喷吹贫瘦煤最低着火温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6 毕明树,王淑兰,丁信伟;无约束气云爆燃压力场的计算[J];爆炸与冲击;2002年02期
7 卢捷,宁建国,王成,林柏泉;煤气火焰传播规律及其加速机理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年04期
8 陈志华;叶经方;范宝春;姜孝海;归明月;;方形管内楔形障碍物对火焰结构与传播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2006年03期
9 艾志久;吴光武;王其华;雷文章;陈高松;;井喷失控气云爆炸的3维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10年01期
10 高聪;李化;苏丹;黄卫星;;密闭空间煤粉的爆炸特性[J];爆炸与冲击;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书召;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润之;点火能量与初始压力对瓦斯爆炸特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程磊;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罗宁;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应迪;瓦斯爆炸对矿井通风网络的动力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苑春苗;惰化条件下镁粉爆炸性参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毕明树;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炸的压力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李志华;真空中煤还原氧化镁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宋剑;海洋平台结构在偶然灾害作用下的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志荣;受限空间气体爆炸传播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凯元,李宗芬;丙烷-空气爆燃火焰通过平行板狭缝时的淬熄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7年02期
2 毕明树,王淑兰,丁信伟,罗正鸿;无约束气云弱点火爆炸压力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01年01期
3 罗正鸿,詹晓力,丁信伟,王淑兰,阳永荣;开敞空间可燃气云爆燃场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3年03期
4 焦燕;冯利利;朱岳麟;熊常健;;美国军用喷气燃料发展综述[J];火箭推进;2008年01期
5 胡耀元,杨元法,李 勇,朱凯汉,周邦智;H_2,CH_4,CO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及其容器因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2年01期
6 王三明,蒋军成,姜慧;液化石油气罐区的危险性定量模拟评价技术及其事故预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宋文华;董影超;谢飞;;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发生爆炸事故的后果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张弛;傅奇慧;荣龙;林宇震;许全宏;;含氧生物燃料的雾化性能测试及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12期
9 钱新明,冯长根;易燃易爆危险物质泄漏扩散仿真及其应用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王振刚;黄飞;孙峰;张晨;;丙烯燃爆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湘潍;;可燃性有机物爆炸极限的计算[J];化学工程师;1990年05期
2 ;几种石油产品的爆炸极限(%)[J];消防科技;1991年03期
3 黄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一元醇非常温爆炸极限的测定[J];天然气化工;2002年05期
4 黄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高温醇水体系爆炸极限的测定[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晨晓霓;刘斌;胡婷婷;董川;;瓦斯爆炸极限及其热力学分析计算[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季云娣;曹亮;周月红;李楠;;高温乙二醇在不同水和氮气含量下爆炸极限的测定[J];上海化工;2010年05期
7 陈行表;关于热爆炸的极限理娭[J];化学世界;1962年03期
8 王金泉;李自明;纪秀英;刘象坤;;乙苯氢过氧化物的稳定性及静态燃烧爆炸极限的测定[J];石油化工;1979年01期
9 李继忠;对《混合燃气爆炸极限计算方法的补充》一文的修正意见[J];煤气与热力;1984年06期
10 宋景文;刘良彬;;氮肥生产中高温高压下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测试[J];化肥工业;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村;顾雄毅;隋志军;;丙烷脱氢氧化反应体系爆炸极限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锐;马志光;曹强;国锋;程逵炜;顾榕彬;陈光明;;可燃性制冷剂爆炸极限实验装置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谢新财;爆炸极限下的生死之搏[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2年
2 艾丽;氯乙烯气体窜入常压加水系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超;燃爆消减剂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田贯三;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村;丙烷氧化脱氢爆炸极限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傅志远;可燃性混合气体(蒸气)安全含氧量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3 姜海鹏;煤尘浓度对瓦斯爆炸极限的影响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4 李玉峰;非标准状态条件下CBM爆炸参数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王晓明;可燃制冷剂燃爆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刘毛毛;环氧乙烷热危险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48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4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