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润湿疏水性煤尘润湿性研究
【图文】:
。2)矿井水的平均润湿角是55.65°,蒸馏水是66.71°,说明矿井水的润湿效果要优于蒸馏水。煤尘表面是疏水性的,故对于纯净的蒸馏水润湿性较差;矿井水是包含煤尘和岩粉等悬浮物、细菌和多种矿物离子的复杂混合物,并且通常情况下呈弱碱性,这种弱碱性的理化性质,能够降低煤尘表面的表面张力,从而提高了润湿性能,故矿井水的煤尘接触角较蒸馏水要校2.2表面张力实验分析采用JK99C型全自动表面张力仪对初选的9中试剂进行了8种不同浓度的表面张力测定。对各种试剂每种不同浓度的表面张力测定3次,取平均值,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验用的蒸馏水表面张力值为72.833mN/m。根据图1,并参照相关文献[5,6]可知:①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0.05%时,表面张力的大小会稳定在35mN/m,这时候表面张力变化趋于平缓,润湿性能趋于稳图1不同浓度时的表面张力大小定;②从数据分析得出,OP-10(非离子)和快渗T(阴离子)的润湿性要强于阳离子以及两性离子的润湿性。2.3接触角实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同时为了实验开展的方便,结合图2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大小,选取了4种具有代表性(表面张力小)的浓度3%的表面活性剂(JFCS、OP-10、快渗、SDS)溶液进行接触角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2煤尘接触角实验由图2可知:1)试验选用的四种表面活性剂,接触角比蒸馏水和矿井水的要小,说明添加表面活性剂之后,煤样表面的润湿性能提高。2)JFCS和SDS的接触角在四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是最大的,润湿性能稍优于矿井水。3)快渗T溶液的煤样接触角最小,对煤样表面的润湿性能最好。2.4润湿性沉降试验分析传统煤尘润湿性研究,往往是建立在煤尘接触角测定基础之上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进行了煤尘的润湿性沉降试验[
中试剂进行了8种不同浓度的表面张力测定。对各种试剂每种不同浓度的表面张力测定3次,取平均值,,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验用的蒸馏水表面张力值为72.833mN/m。根据图1,并参照相关文献[5,6]可知:①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0.05%时,表面张力的大小会稳定在35mN/m,这时候表面张力变化趋于平缓,润湿性能趋于稳图1不同浓度时的表面张力大小定;②从数据分析得出,OP-10(非离子)和快渗T(阴离子)的润湿性要强于阳离子以及两性离子的润湿性。2.3接触角实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同时为了实验开展的方便,结合图2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大小,选取了4种具有代表性(表面张力小)的浓度3%的表面活性剂(JFCS、OP-10、快渗、SDS)溶液进行接触角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2煤尘接触角实验由图2可知:1)试验选用的四种表面活性剂,接触角比蒸馏水和矿井水的要小,说明添加表面活性剂之后,煤样表面的润湿性能提高。2)JFCS和SDS的接触角在四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是最大的,润湿性能稍优于矿井水。3)快渗T溶液的煤样接触角最小,对煤样表面的润湿性能最好。2.4润湿性沉降试验分析传统煤尘润湿性研究,往往是建立在煤尘接触角测定基础之上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进行了煤尘的润湿性沉降试验[7]分析。具体操作步骤为:取相同煤样0.1±0.001g各一份,分别做成锥形和平铺两种状态,放于相同浓度的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同时用秒表记录煤样完全沉降所用的时间[7]。从上述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试验中,进一步选出润湿性能较好的快渗T和OP-10,分别配制溶液进一步试验,浓度分别为1%,2%,3%和4%。同一浓度下,分别测定平铺和锥形煤样完全沉降时间,得到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试验选用的快渗T和O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维刚;胡夫;刘楠琴;;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湿润性能的影响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2 解兴智,傅贵;煤润湿性测量方法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02期
3 徐海宏;李满;舒新前;沃亚琦;;煤尘润湿性能测试技术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10期
4 李向东;孙萌苑;;新型水炮泥降低爆破烟尘的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1期
5 董平,单忠健,李哲;超细煤粉表面润湿性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4年03期
6 杨静;谭允祯;王振华;商岩冬;赵文斌;;煤尘表面特性及润湿机理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7年07期
7 赵振保;杨晨;孙春燕;舒新前;;煤尘润湿性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8 王超群;林柏泉;李庆钊;代华明;;煤尘表面含氧官能团对煤尘润湿性能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刚;综放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工艺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守彬;李钢;程水源;;覆盖剂用于裸土道路的PM_(10)抑制效果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2 张飞;郭文彬;张晓华;李东明;;改善平沟煤矿16~#煤层润湿性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李钢,樊守彬,田刚,黄玉虎,秦建平,聂磊;应用于沥青路面的化学抑尘剂效果试验[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年04期
4 颜金培;杨林军;沈湘林;;燃烧源PM_(2.5)微粒润湿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颜学升;王助良;张廷发;张敏;孙志辉;;新型颗粒层过滤性能的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9年06期
6 黄维刚;胡夫;刘楠琴;;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湿润性能的影响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7 胡夫;王杰;黄维刚;刘楠琴;陈丽;;煤尘湿润剂复配性能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8 周刚;程卫民;聂文;王刚;;高压喷雾射流雾化及水雾捕尘机理的拓展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李明;吴超;;粉尘点污染扩散模型的可视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1期
10 李艳强;吴超;阳富强;;微颗粒在表面粘附的力学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刚;;湿润剂溶液在铁矿粉尘中湿润能力的试验研究[A];2009年金属矿产资源高效选冶加工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推广交流暨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晓然;陈静;;一种新型煤尘抑制剂腐植酸钠-丙烯酸树脂的合成[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卫民;张立军;周刚;聂文;李建华;;综放工作面表面活性剂的喷雾降尘实验及其应用[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刚;程卫民;于岩斌;;综放液压支架喷嘴雾化性能实验及其优化布置研究[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燕;微米级固体颗粒的分形及其与界面间粘附力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廖国礼;典型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迁移规律与污染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孜军;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及其预防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王从陆;非灾变时期金属矿复杂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魏砾宏;超细煤粉燃烧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助良;局部流化清灰的新型颗粒层过滤装置设计和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蒋啸;不同细度煤粉燃烧特性及粉煤灰酸浸处理中硫酸铝铵循环利用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吴国珉;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周刚;综放工作面喷雾降尘理论及工艺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静;煤尘的润湿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文;综掘工作面封闭式除尘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伍修锟;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韩艳娜;无机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对低阶煤表面性质及可浮性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亚;高瓦斯突出煤层水力湿润防突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代安;煤层干式打钻孔口除尘装置研究与设计[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曹娥;湿式不锈钢纤维非稳态粉尘过滤的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鑫;煤的湿润特性及新型湿润剂的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伟;综掘工作面高效除尘技术及工艺研究与实践[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曹丽琼;生态型煤尘抑制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孔莹煌;干湿壁温差推动膜蒸馏海水淡化过程的运动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安;;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2 金龙哲;杨继星;欧盛南;;润湿型化学抑尘剂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3 刘毅;蒋仲安;蔡卫;周凤增;郭达;刘宝东;;综采工作面粉尘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金龙哲;刘结友;于猛;;高效水炮泥的降尘机理及应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5 曹建明,马忠义;喷雾中液滴破裂机理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1997年04期
6 庄新国,杨裕生,杨冬平,嵇友菊,唐致远;表面官能团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J];电池;2003年04期
7 李德文;粉尘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1期
8 隋金君,胥奎;湿式旋流除尘中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与风速关系的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6期
9 郭胜均,张设计,吴百剑,李德文;气幕控尘模拟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10 李卫东,王连富,刘道文,隋金君;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代惠,钱瑾华,王振秀;煤的润湿性与注水防尘[J];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2 杨林江;欧阳云丽;柯文丽;游艺;李庆会;;煤岩润湿性影响因素研究[J];煤;2012年08期
3 张飞;郭文彬;张晓华;李东明;;改善平沟煤矿16~#煤层润湿性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马永海;一种新的润湿性测定方法──Wilhelmy动力板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5年04期
5 苟远诚;冯莉;张营;阮继政;宋玲玲;;粒径大小对Washburn法测定润湿性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12期
6 ;煤的润湿性与采煤中粉尘控制的关系(G93221882)[J];煤质技术;1995年02期
7 徐红军;胡法龙;;核磁共振T_2判断EDWARDS地区灰岩的润湿性[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1期
8 孙银宇;聂容春;马帅;张林林;;煤尘润湿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选煤技术;2013年02期
9 蒋仲安;王伟;;降低爆破烟尘的降尘剂配方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10期
10 程淑艳;程芳琴;常婷;;润湿性煤尘抑制剂在火电厂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学报;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558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5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