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大型超市高位疏散标识可见域实验与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6 03:47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伴随着人员密集场所的日渐增多,大量人员聚合、流动现象日渐频繁。由于在建筑规划设计、行人运动组织、应急疏导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流动问题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论文回顾了行人运动及疏散的研究现状,针对行人运动及疏散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作用,采用计算机仿真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了系列研究。 针对行人对导向标识的认知作用,论文在介绍可见域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开展了导向标识在不同偏移角下可视距离的测量实验,实验发现导向标识的可见域为椭圆形,该椭圆的短轴是偏移角为0°时的可视距离。随后论文将导向标志的可见域引入到BuildingEXODUS模型中,量化了行人对导向标志的认知过程,通过仿真发现,导向标志的设置有助于减少行人总体疏散时间、个体平均疏散时间和行人平均疏散距离,提升整体疏散性能。 论文深入分析了行人对导向标志的认知作用,建立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对行人运动组织和应急疏导管理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文】:

跃迁概率,格子气模型,行人,行人流


图 2.1 格子气模型中右行行人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形形(1)的跃迁概率,(1 ) / 3t xp = D + D,,(1 ) / 3t yp = D,,-(1 ) / 3t yp = D形(2)的跃迁概率,(1 ) / 2t xp = D + D,,(1 ) / 2t yp D = 形(3)的跃迁概率,(1 ) / 2t xp = D + D,,(1 ) / 2t yp = D形(4)的跃迁概率,1/ 2t yp = ,,1/ 2t yp =形(5)的跃迁概率,1t xp =形(6)的跃迁概率,1t yp =形(7)的跃迁概率,1t yp =形(8)的跃迁概率, , ,0t x t y t yp p p = = =子气模型常用于研究不同建筑结构的行人流动特点。Muramatsu 等提出应LA 模拟的改进格子气模型,模拟了恒定密度下开敞边界的相向流、周期交叉口对向行人流和四向行人流、开放边界条件下的四向行人流,重点探变和系统尺寸、偏向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系统的相变点不依靠于系统尺

行人,相关参数,观察者


l 2.2 行人观察标志的相关参数中心点到观察者视野法向中心线的垂直线与观察者视野法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成的夹角。l是观察距离,即在观察者视离[78]。状的因素众多,主要可归纳为观察者的。其中:观察者的生理特性包括观察者的标志中文字、图形、符号的大小、笔画粗包括周边环境照度水平、是否存在过多的人群等的遮挡等[79]。定标志而言,在不考虑周边环境障碍物化为视角,即:从观察者眼睛到被观看标取决于标志中文字或图形符号的大小、观最小视角,如图 2.3 中的视角 2,超过其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9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立中,方伟峰,黄锐,邓志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火灾中人员逃生的模型[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2 周金旺;邝华;刘慕仁;孔令江;;成对行为对行人疏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3 张培红,鲁韬,陈宝智,卢兆明;时间压力下人员流动状态的观测和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5年01期

4 崔喜红;李强;李学东;陈春晓;陈晋;;公共场所疏散引导人静态布局优化算法及其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22期

5 李强;崔喜红;陈晋;;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过程及引导作用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骏驰;火灾中人群疏散的仿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李健;考虑环境信息和个体特性的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模拟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沙云飞;人群疏散的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马剑;相向行人流自组织行为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延钊;基于改进元胞自动机地下空间人员疏散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郭冰;大型船舶中人员流动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张俊;考虑人员疏散不确定性的离散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杜丽娟;应急标识的疏散作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刘少博;人员疏散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2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2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