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变质煤小分子相对煤的吸附及渗流特性影响
【图文】:
谧孕醒兄频氖笛槠教ㄉ辖鈉?的,测试流经煤体进出口气体的压力和流量,即可计算出样品的渗透率,系统测试的最大相对标准误差为3.94%[12]。实验系统及操作步骤参考文献[13,14]。2结果与讨论2.1煤中小分子对瓦斯吸附特性的影响一般认为煤吸附瓦斯符合Langmuir方程:Q=abp1+bp(1)式中,Q为某压力下的吸附量(cm3/gdaf);a为吸附常数,表示单位质量煤的饱和吸附量(cm3/gdaf);b为吸附常数,MPa-1;p为平衡压力。利用式(1)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原煤与残煤30℃甲烷等温吸附曲线见图1。表2原煤和残煤回归分析Table2SorptionparametersbyLangmuirequationforrawcoalsandtheirresiduesCoalsamplea/(cm3·g-1)Increment/%b/MPa-1Increment/%R2ZJNo.9rawcoal23.287910.230.5362-23.890.9925residualcoal20.90560.66430.9932GBNo.8rawcoal21.01865.550.6571-5.140.9972residualcoal19.85290.69090.9976由图1和表2可知,原煤和残煤吸附甲烷均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其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萃取后,煤吸附甲烷的能力低于原煤,特别是当平衡压力高于2MPa时,吸附曲线出现明显分离,萃取后煤的吸附量略高于残煤,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类似[7,9,15]。由饱和吸附量b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张集9煤饱和吸附量a下降了10.23%,涡北8煤饱和吸附量下降了5.55%。四氢呋喃萃取后,张集残煤饱和吸附量的降幅高于涡北残煤,这与它们的萃取率相一致(煤样的萃取率见表1)。图1原煤与残煤30℃甲烷等温吸附曲线Figure1Methaneisothermsofrawcoalsandtheirresiduesat30℃吸附常数b值一般表示低压下(<4MPa)吸附曲线的斜率,它的大小与瓦斯从煤层中解吸出来的速率?
BJH法算得的)均增大(Table3),充分说明游离或者镶嵌于煤高分子主体结构的部分有机小分子被溶解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扩孔、增孔的作用,这与前人[7,8]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比表面积和微孔孔体积减少可能是残煤的饱和吸附量低于原煤的重要原因之一。2.3煤中小分子对瓦斯放散特性影响为了考察四氢呋喃萃取对瓦斯放散过程的影响,在30℃,不同吸附平衡压力(0.38、0.72和1.41MPa,均为表压,此压力为预充气压力平衡后压力,为了对比,后期样品平衡压力均控制在此系列压力)下,测试各样品的瓦斯解吸量,其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平衡压力越大,瓦斯解吸量越大,即平衡压力是煤解吸量的主控因素之一。相同压力下,残煤的解吸量均高于原煤,且残煤解吸量不变的时间也早于原煤,说明萃取后,孔隙结构相较于原煤趋于简单化,有利于瓦斯解吸,而且萃取后煤样的解吸量高于原煤,说明残煤解吸更彻底,不可解吸量更少。图2原煤和残煤的解吸曲线Figure2Desorptioncurvesofrawcoalsandtheirresidues□,○,△:rawcoal;■,●,▲:residualcoal□,■:0.38MPa;○,●:0.72MPa;△,▲:1.41MPa图3为不同平衡压力下瓦斯解吸速率曲线。由图3可知,吸附平衡压力越大,初始解吸速率越大。而且解吸速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在10min之后,不同平衡压力,无论原煤还是残煤,,它们的解吸速率都趋于一致,而且解吸速率衰减非常快。萃取后,特别是前3min,残煤的解吸速率明显高于原煤,这说明煤中小分子化合物被溶解后,有利于瓦斯从煤中解吸。研究表明,在煤粒较小孔隙中,瓦斯流动符合Fick扩散定理[16,17]。假设煤颗粒为均质、各项同性的;煤粒在吸附-解吸过程中不变形;瓦斯流动过程中符合连续性原理和质量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东;秦勇;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及其萃余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5期
2 秦匡宗,郭绍辉,李术元;煤结构的新概念与煤成油机理的再认识[J];科学通报;1998年18期
3 杨其銮;王佑安;;煤屑瓦斯扩散理论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1986年03期
4 陈红;葛岭梅;李建伟;;微波辅助抽提煤的条件优化及抽提物和残煤的分析[J];煤炭学报;2009年04期
5 曹树刚;郭平;李勇;白燕杰;刘延保;徐建;;瓦斯压力对原煤渗透特性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6 降文萍;;溶剂萃取前后煤吸附甲烷特征对比及机理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3期
7 张飞燕;韩颖;;煤屑瓦斯扩散规律研究[J];煤炭学报;2013年09期
8 刘震;李增华;杨永良;杨继超;季淮君;;卸压边界区径向瓦斯渗流特性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9 王飞,张代钧,李小鹏,杨明莉;煤及其溶剂萃取产物的氮气吸附行为[J];燃料化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代钧,王飞,李小鹏,鲜学福;溶剂萃取对烟煤孔隙结构和粒度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利军;;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钻孔抽采有效半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蔡如法;童校长;;穿层钻孔掏穴增透强化抽采瓦斯技术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效军;王立功;;刘桥一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禹业挺;余陶;邓中;肖峻峰;;突出煤层穿层钻孔增透强化抽采瓦斯消突效果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庆国;;瓦斯隧道煤系地层揭煤施工技术探讨[J];重庆建筑;2010年06期
6 张小东;秦勇;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及其萃余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5期
7 陈同俊;崔若飞;刘恩儒;;构造煤AVO特征及正演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8 段利江;唐书恒;夏朝辉;张铭;;煤吸附气体诱导的基质膨胀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9 姚素平;焦X;李苗春;吴浩;;煤和干酪根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10 田智威;;煤层气渗流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新良;罗文柯;刘寿兰;陈小辉;;顺层长钻孔抽采瓦斯抽采半径数值法与钻孔负压法的对比分析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冰;陈天宇;孙维吉;;复杂地质条件煤层气藏井间干扰对井网布置的影响[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常先隐;;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效果分析[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高帅;李晓泉;蔡波;;突出煤样与非突出煤样三轴压缩试验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双明;高新民;范立民;;陕西省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6 王社荣;李振林;;象山矿井5煤层综掘面底板水与瓦斯治理[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7 周林锋;张家文;;高位钻孔抽放技术在高瓦斯回采工作面中的应用[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8 孙景来;贾东旭;刘德国;;煤层渗透性系数的研究[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9 何学秋;王恩元;;矿井瓦斯灾害研究新发展[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袁亮;;淮南矿区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安全高效开采[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晓华;辽宁矿区煤层气开采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孟筠青;煤层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磊;应力场和瓦斯场采动耦合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柯;陶二井田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曹卫斌;五阳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萌;长虹井田瓦斯地质规律及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建伟;松软煤层回采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姚春雨;黄陵二号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任子阳;阳泉无烟煤对CH_4、CO_2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唐耀才;鹤壁矿区严重突出矿井始突瓦斯含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晓彬;新安井田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东;秦勇;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及其萃余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5期
2 孙培德,凌志仪;三轴应力作用下煤渗透率变化规律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3 余海龙,刘欣,黄默庹,文志高,吴法通,李萍丰;水力疏松提高煤层透气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4 刘保县,鲜学福,王宏图,徐龙君;交变电场对煤瓦斯渗流特性的影响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5 刘保县;熊德国;鲜学福;;电场对煤瓦斯吸附渗流特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黄寓理;姜培学;胥蕊娜;;气体在微细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7 桑树勋,秦勇,郭晓波,陈玉华;准噶尔和吐哈盆地株罗系煤层气储集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8 夏慧丽,倪小明,陈孟林,何星存;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朱利中,沈学优,刘勇建;城市居民区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10 周亚平,杨斌;气体超临界吸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相勤,邵春林,姚建铭,余立祥,余增亮;低能离子与生物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沈利英;陈肖卓;于海涛;梁刚;;刺激响应型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3 高伟;余能富;涂业苟;幸伟年;;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共催化反应的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13年06期
4 李楠;刘伟军;龚流柱;;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7期
5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史丽丽;赵亮;;单壁碳纳米管内包合有机小分子(乙炔、乙烯和乙烷)结构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6 张诺;吴丹;韩颜颜;蔡燕燕;李茹;赵燕芳;魏琴;;核酸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荧光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7 陆天华;霍延平;方小明;欧阳新华;;可湿法加工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0期
8 朱铿,李娜,李克安,童沈阳;蛋白质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9年01期
9 刘静;房喻;;有机小分子胶凝剂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陈金娥;张海容;;β-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海宇;陈传峰;;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C_(60)内嵌有机小分子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聚丙烯酸酯/有机小分子杂化材料的阻尼增效机理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5 陈刚;丁奎岭;;吡咯烷基磷酸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春祥;薛清华;徐洪光;唐洁影;张俊祥;崔一平;;多孔氧化铝/有机小分子复合体系中的发光现象[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吴海虹;孙彩霞;刘月明;吴鹏;;固载有机小分子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晓娟;逯乐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设计及其在有机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利文;;复合型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活化催化若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4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梁丽娇;磷酸根阴离子家族与有机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2年
7 林华;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李小娟;新型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王丰功;氧化物和有机小分子中磁性及相关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于锋;氧负离子(O~-)与若干有机小分子的反应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莲姬;C_(60)及(5,5)椅式单壁碳纳米管内嵌有机小分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峰;含腙式结构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可调光电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黄炜;有机小分子在纳米氢氧化镍膜电极上催化氧化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恒新;有机小分子和碳点在磷的含氧酸根阴离子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孙艳梅;光度法研究有机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D];河北大学;2005年
6 李翼;基于薄荷基团的有机小分子凝胶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疏天民;功能化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汪杨;有机小分子催化吖内酯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D];苏州大学;2006年
9 乐敏;荧光有机小分子试剂在磷酸根阴离子家族典型成员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周义锋;光电功能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84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