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12 01:28
【摘要】:针对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缺乏科学的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问题,运用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对金凤矿煤样进行煤自燃相似模拟实验,得到煤自燃过程中CO浓度及产生率规律,并结合011805工作面实际条件和采空区"三带"分布参数,采用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安全指标计算模型,给出了011805工作面煤自燃早期预报定量指标。结合011805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上隅角CO浓度实测结果,验证了CO浓度安全指标能够满足011805工作面煤自燃早期预报的要求。
【图文】:
1O2(1-exp(-V0O2(T)SL/(QC0O2)))(1)式中:V0CO(T)、V0O2(T)分别为在标准氧浓度时CO产生率和煤的耗氧速度,mol/(cm3·s);C2CO、C1CO分别为前后2点CO浓度,mol/cm3;Q为供风量,mL/min;S为罐体底面积,cm2;L为前后俩测点之间的距离,cm;C1O2、C0O2分别为炉体中的某一点和新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mol/cm3。将实测的入口和出口CO浓度和计算得到的耗氧速率及其他参数代入式(1),即可得煤升温过程中炉内煤最高温度与CO产生率的关系(图1)。图1CO体积分数及产生率与最高温度变化关系由图1可知,金凤矿煤样在煤层自燃过程中CO是比较灵敏的气体,在实验常温开始阶段就有一定量CO出现,并且随着温度升高CO气体浓度增大,呈现出指数增长规律。温度在55~60℃时,CO浓度出现第1次明显剧烈的增幅,此后CO浓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CO产生率与CO浓度表现出相类似的规律。说明此温度段是煤氧复合反应从低温缓慢氧化到加快氧化的1个转折点,即该温度段为临界温度。当温度在90~100℃时,CO浓度出现第2次明显剧烈的增幅,CO产生率也发生相类似的规律,即该温度段为干裂温度。在整个煤体自燃升温过程中CO变化规律,可良好地表征出煤自燃反应进行的程度。因此,可以把CO气体作为金凤矿煤早期自然发火的预报指标。2工作面上隅角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2.1工作面煤自燃参数观测在马家滩矿区金凤矿011805工作面正常开采条件下,对其现场条件以及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参数统计见表2。表2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的参数参数参数值工作面长度/m289配风量/(m3·min-1)807开采厚度/m3.85工作面面积/m21112.65平均推进速度/(m·d-1)5.4回采率/%90
预测值为73×10-6。当上隅角CO浓度值达到315×10-6时,表征采空区遗煤开始氧化自燃且温度达到临界温度,即出现高温区域。此时应立即采取防灭火措施,如措施不及时煤氧复合会自动加速上隅角CO浓度值很快达到1313×10-6,且温度将达到干裂温度。通过对不同温度阶段CO浓度的计算,可对马家滩矿区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煤自燃程度进行定性的分析。3现场应用上述金凤矿011805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预测指标进行了现场应用。对011805工作面上隅角进行日常人工取气色谱分析得出CO浓度变化规律具体统计(图2)。图2011805工作面日常上隅角CO浓度与时间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在日常正常回采期间,金凤矿011805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保持在10×10-6左右,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当工作面临时停采与停采回收时,由于采取了合理的防灭火措施,上隅角CO浓度最高未超过40×10-6,低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当地质构造和机械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工作面推进减缓时,上隅角CO浓度出现快速增加,最高达到84×10-6,超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73×10-6,此时采用采空区注浆、注氮并加快工作面推进度等方法,上隅角CO浓度逐渐趋于正常。因此,通过现场实测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变化规律与数学计算模型预测指标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安全指标的煤自然预报技术可反应采空区煤自燃程度,并能够科学地指导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相应的日常防灭火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煤自然发火的概率,保障正常生产。4结论1)在自然发火模拟实验中,CO气体浓度在整个自燃过程中都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于55~60℃和90~100℃时CO气体浓度与CO产生率出现明显增加。因此,可以把CO气体作为煤早期煤自燃指标气体。2)结
【图文】:
1O2(1-exp(-V0O2(T)SL/(QC0O2)))(1)式中:V0CO(T)、V0O2(T)分别为在标准氧浓度时CO产生率和煤的耗氧速度,mol/(cm3·s);C2CO、C1CO分别为前后2点CO浓度,mol/cm3;Q为供风量,mL/min;S为罐体底面积,cm2;L为前后俩测点之间的距离,cm;C1O2、C0O2分别为炉体中的某一点和新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mol/cm3。将实测的入口和出口CO浓度和计算得到的耗氧速率及其他参数代入式(1),即可得煤升温过程中炉内煤最高温度与CO产生率的关系(图1)。图1CO体积分数及产生率与最高温度变化关系由图1可知,金凤矿煤样在煤层自燃过程中CO是比较灵敏的气体,在实验常温开始阶段就有一定量CO出现,并且随着温度升高CO气体浓度增大,呈现出指数增长规律。温度在55~60℃时,CO浓度出现第1次明显剧烈的增幅,此后CO浓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CO产生率与CO浓度表现出相类似的规律。说明此温度段是煤氧复合反应从低温缓慢氧化到加快氧化的1个转折点,即该温度段为临界温度。当温度在90~100℃时,CO浓度出现第2次明显剧烈的增幅,CO产生率也发生相类似的规律,即该温度段为干裂温度。在整个煤体自燃升温过程中CO变化规律,可良好地表征出煤自燃反应进行的程度。因此,可以把CO气体作为金凤矿煤早期自然发火的预报指标。2工作面上隅角煤自燃早期预报指标2.1工作面煤自燃参数观测在马家滩矿区金凤矿011805工作面正常开采条件下,对其现场条件以及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参数统计见表2。表2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的参数参数参数值工作面长度/m289配风量/(m3·min-1)807开采厚度/m3.85工作面面积/m21112.65平均推进速度/(m·d-1)5.4回采率/%90
预测值为73×10-6。当上隅角CO浓度值达到315×10-6时,表征采空区遗煤开始氧化自燃且温度达到临界温度,即出现高温区域。此时应立即采取防灭火措施,如措施不及时煤氧复合会自动加速上隅角CO浓度值很快达到1313×10-6,且温度将达到干裂温度。通过对不同温度阶段CO浓度的计算,可对马家滩矿区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煤自燃程度进行定性的分析。3现场应用上述金凤矿011805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预测指标进行了现场应用。对011805工作面上隅角进行日常人工取气色谱分析得出CO浓度变化规律具体统计(图2)。图2011805工作面日常上隅角CO浓度与时间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在日常正常回采期间,金凤矿011805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保持在10×10-6左右,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当工作面临时停采与停采回收时,由于采取了合理的防灭火措施,上隅角CO浓度最高未超过40×10-6,低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当地质构造和机械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工作面推进减缓时,上隅角CO浓度出现快速增加,最高达到84×10-6,超于常温状态模型预测值73×10-6,此时采用采空区注浆、注氮并加快工作面推进度等方法,上隅角CO浓度逐渐趋于正常。因此,通过现场实测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变化规律与数学计算模型预测指标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安全指标的煤自然预报技术可反应采空区煤自燃程度,并能够科学地指导金凤矿011805工作面相应的日常防灭火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煤自然发火的概率,保障正常生产。4结论1)在自然发火模拟实验中,CO气体浓度在整个自燃过程中都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于55~60℃和90~100℃时CO气体浓度与CO产生率出现明显增加。因此,可以把CO气体作为煤早期煤自燃指标气体。2)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晋明月;董超;孙浩博;;煤自燃影响因素权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煤矿安全;2012年12期
2 张立红;;井下遗煤自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J];山西煤炭;2012年12期
3 谭波;胡瑞丽;高鹏;李凯;;煤自燃灾害气体指标的阶段特征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4 贾淑洁;;煤自燃的原因及倾向性预测[J];科技传播;2013年10期
5 高晓群;;烟煤自燃的分析与预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12期
6 郭兴明,徐精彩,惠世恩;煤自燃过程中极限参数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7 徐精彩,王华;煤自燃极限参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J];煤炭学报;2002年04期
8 文虎,许满贵,李莉,代爱萍;煤自燃的热量积聚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余明高,贾海林,潘荣锟;乌达矿区煤自燃预测标志气体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刘爱华;蔡康旭;;青山矿煤自燃预报标志气体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伟;;防治煤自燃新技术一高倍阻化泡沫[A];2007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2 丰丙章;;煤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研究[A];2004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肖e
本文编号:258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