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巷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模型构建及辨识体系研究
【图文】:
图 2-4 煤体突出危险性与瓦斯压力及煤体强度之间的关系[90]re 2-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burst risk and gas pressure, coal s吸能力斯的解吸能力实质上决定了煤体在地应力下发生初始破生失稳形成层裂煤体。由于突出过程一般仅数秒,瓦斯初的发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构造煤的瓦斯吸附总量远远大煤相比,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速度更大,可达数倍于非构同时解吸速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但在极限粒径以上的吸速度影响较小[49]。研究也表明前 60s 瓦斯解吸速率规律。煤体解吸能力越大,裂纹中积聚的瓦斯压力越大,式于裂纹的扩展及进一步撕裂煤体,使层裂煤体发生失稳般仅持续数十秒,且突出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为瓦斯能煤及构造变形煤的最初十几秒瓦斯解吸规律及瓦斯能量结果表明在瓦斯解吸过程中,构造煤的瓦斯压力降低速率瓦斯解吸速率比非构造煤大,在最初的几秒两种煤样中绝
图 2-10 应力监测面和监测线Figure 2-10 The surface and line monitoring stress拟过程中,模型试件#1、#2 以步进 0.1MPa 加载围压,每次果,以抗压强度是抗拉强度的 10 倍时的模拟结果为例进行分析过自制的真三轴应力加载装置实施了砂岩在三向不等应力模式果表明随着最小主应力的减小,砂岩会从产生压应变逐渐变为应力大小越接近最大主应力,砂岩发生拉应变的量越大。在井的工作面,会发现工作面前方产生了平行于工作面的横向张裂,在给煤岩柱施加围压时,煤岩柱内部所承受的应力应该是平选取代表性的 3 组围压模拟后的应力分布结果,分析试件内部的变化规律,如图 2-11 所示。从图 2-11 可以看出,在围压加现的应力类型为拉应力,随着围压的增大,两种煤岩柱的轴向围压达到 2.7MPa 时,在煤岩柱的中部位置轴向拉应力峰值达强度,1.17MPa;围压达到 1.9MPa 时,在煤岩柱的中部位置到#2 岩柱的抗拉强度,0.457MPa。模拟得到的抗拉强度比表抗拉强度略小 3.8%。当围压值已使煤岩柱受的拉应力达到抗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7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杰;杨硕;;松软煤层螺旋钻杆钻进中的吸钻卡钻力学机理[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05期
2 王刚;武猛猛;程卫民;陈金华;杜文州;;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条件及突出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15年10期
3 聂百胜;柳先锋;郭建华;朱飞飞;;水分对煤体瓦斯解吸扩散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4 张淑同;戴林超;王波;曹偈;;模拟煤与瓦斯突出的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6期
5 王汉鹏;张庆贺;袁亮;薛俊华;李清川;周伟;李建明;张冰;;含瓦斯煤相似材料研制及其突出试验应用[J];岩土力学;2015年06期
6 徐乐华;蒋承林;;煤样粒径对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5年04期
7 王刚;武猛猛;王海洋;黄启铭;钟阳;;基于能量平衡模型的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8 吴爱军;蒋承林;王法凯;;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层裂煤体的结构演化及破坏规律[J];中国矿业;2014年09期
9 王志军;宋文婷;马小童;傅邦郡;;温度对煤体瓦斯吸附特性影响实验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韦纯福;李化敏;袁瑞甫;;含水率对煤与瓦斯突出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世祥;石门揭煤防突效果快速检验的原理及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罗甲渊;煤与瓦斯突出的能量源及能量耗散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张淑同;煤与瓦斯突出模拟的材料及系统相似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4 徐乐华;钻孔初始瓦斯流量法预测石门揭煤突出危险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吴爱军;松软煤层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的连续流量法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俊;预测煤巷突出危险性的连续流量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王汉斌;煤与瓦斯突出的分形预测理论及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权;煤与瓦斯突出孔洞形成机理及突出能量源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李海港;煤与瓦斯突出后瓦斯动态涌出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温志辉;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6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9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