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林煤矿综采工作面粉尘分布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9:32
【摘要】: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完善,煤矿尘害问题日趋突出。特别是陕北一些地质条件好、煤层赋存稳定,水、火、瓦斯等危害性比较小的煤矿,粉尘是其最大危害。本文根据红柳林煤矿实际,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现场实验,开展了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煤水含量的增加可以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量,并将煤体中的主要细粉尘粘结成较大的粉尘颗粒。煤层注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注水压力下,注水压力越大,润湿半径越大。然而,当注水压力高于8MPa时,润湿半径的增加不再明显。受注水压力的影响减弱。煤层注水应用表明,煤层平均含水量增加31.4%,呼吸性粉尘平均含量降低45.4%,总粉尘浓度降低48.2%,煤层注水和粉尘预防措施是有效的。通过对红柳林煤矿综采工作面粉尘的测定,得出主要粉尘来源是采煤机切割产生粉尘、移动支架产生粉尘、落煤产生粉尘、落煤及运输扬尘。25208综采工作面煤机采用喷雾措施后,降尘率约为65.4%。通过对红柳林煤矿工作面风流粉尘浓度分布情况的分析,得出通风带走的粉尘量大于扩散补给的粉尘量,粉尘浓度降低,风流驱散降低粉尘浓度作用显著。确定工作面的最佳通风除尘风速为1.3~1.5m/s。通过“源头治理、过程控制”的综合防尘策略,实现了矿井综合一体化防尘,降低了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矿井粉尘超标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粉尘危害。
【图文】:
3 煤层注水防尘技术研究 实验结果与分析定的干燥煤样和 2%-8%含水率的煤样颗粒煤堆积角如图 3.1 所示,从图干燥煤样和含水率 2%煤样堆积体面光滑、堆积体的坡面较平坦,锥体的没有颗粒体集聚;当煤样的含水率为 5%-8%时,锥体的倾斜角度明显增大显,在堆积体的表面上,分散有小颗粒与水分集聚的颗粒团。(a)干燥煤样 (b)2%含水率煤样
(a)15%含水率煤样 (b)20%含水率煤样 (c)30%含水率煤样图 3.2 15%-30%含水率颗粒煤堆积角可以看出,,在测定中高含水量煤颗粒的堆积角实验中,随着煤颗粒含水量的增加,堆积体开始从标准圆锥体转变为非标准,并且煤颗粒与水的集聚的颗粒团逐渐增大,倾斜角度变小。对不同含水率煤样堆积体的四个锥面的堆积角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表 3.1 所示。表 3.1 不同含水率的煤样颗粒堆积角含水率(%)(a)坡面的堆积角(°)(b)坡面的堆积角(°)(c)坡面的堆积角(°)(d)坡面的堆积角(°)均值(°)0 32 31 31 32 31.52 34 34 36 35 34.758 38 39 38 38 38.2515 42 41 40 42 41.2520 48 47 48 46 47.2530 33 30 32 34 32.25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714.4
本文编号:2629634
【图文】:
3 煤层注水防尘技术研究 实验结果与分析定的干燥煤样和 2%-8%含水率的煤样颗粒煤堆积角如图 3.1 所示,从图干燥煤样和含水率 2%煤样堆积体面光滑、堆积体的坡面较平坦,锥体的没有颗粒体集聚;当煤样的含水率为 5%-8%时,锥体的倾斜角度明显增大显,在堆积体的表面上,分散有小颗粒与水分集聚的颗粒团。(a)干燥煤样 (b)2%含水率煤样
(a)15%含水率煤样 (b)20%含水率煤样 (c)30%含水率煤样图 3.2 15%-30%含水率颗粒煤堆积角可以看出,,在测定中高含水量煤颗粒的堆积角实验中,随着煤颗粒含水量的增加,堆积体开始从标准圆锥体转变为非标准,并且煤颗粒与水的集聚的颗粒团逐渐增大,倾斜角度变小。对不同含水率煤样堆积体的四个锥面的堆积角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表 3.1 所示。表 3.1 不同含水率的煤样颗粒堆积角含水率(%)(a)坡面的堆积角(°)(b)坡面的堆积角(°)(c)坡面的堆积角(°)(d)坡面的堆积角(°)均值(°)0 32 31 31 32 31.52 34 34 36 35 34.758 38 39 38 38 38.2515 42 41 40 42 41.2520 48 47 48 46 47.2530 33 30 32 34 32.25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7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均;刘涛;徐明;张赛;;综采工作面立体式高压喷雾降尘技术应用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6期
2 张健;郭胜均;刘涛;黄金星;;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研究及应用[J];煤矿机械;2015年11期
3 刘涛;张健;郭胜均;;粉尘浓度在线监测及降尘装置研制[J];煤矿机械;2015年10期
4 万纯新;聂文;周刚;于岩斌;文金浩;;煤层注水带压封孔技术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1期
5 姚海飞;邓志刚;李继良;谢华东;吴建宾;付伟;吴海军;;抽出式通风风流运动及粉尘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开采;2014年05期
6 骆大勇;;煤层注水压力对注水效果的影响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5期
7 李雨成;李智;高伦;;基于风流及粉尘分布规律的机掘工作面风筒布置[J];煤炭学报;2014年S1期
8 徐轶;徐青;;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渗流有限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2期
9 陈大川;刘涛;周军;胡雷;;粉尘超限高压喷雾降尘技术在杉木树矿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4年03期
10 秦跃平;姜振军;张苗苗;刘彦青;;综掘面粉尘运移规律模拟及实测对比[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志生;煤层注水渗流特性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9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2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