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深易自燃煤层综采工作面低氧防治技术
【图文】:
覆为12煤采空区,层间距30~62m,平均47m,12煤采空区面积已达1200万m2,22煤采空区面积已达740万m2,回采期间12煤、22煤地面均出现裂缝,最宽处达1.3m。工作面绝对CH4涌出量为4.42m3/min,相对CH4涌出量为0.09m3/t,绝对CO2涌出量为7.92m3/min,,相对CO2涌出量为0.16m3/t,属瓦斯矿井,煤尘爆炸指数为37%,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Ⅰ级容易自燃,发火期1个月。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共布置156台7m液压支架,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通风方式为“U”型,如图1所示。图122306工作面U型负压通风示意Fig.1SketchofUtypeofnegativepressureventilationofNo.22306workingface2低氧现象及原因分析2.1低氧现象在22306工作面回采期间,出现了低氧现象,根据低氧范围可将低氧表现形式分为3种:1)回风隅角处低氧。回风隅角处O2低的表现形式类似于回风隅角处CH4浓度异常,工作面其他部分均正常,只有回风隅角处O2低,但与CH4浓度异常的差异在于CH4异常只是局部空间异常,常表现为回风隅角顶板处浓度较高、中下部浓度正常,而低氧的表现常为从顶板到底板O2浓度均较低。仅在回风隅角处发生低氧现象时,22306工作面回风隅角处O2体积分数在3%~16%,通常低于12%,回风巷内低氧范围通常从回风隅角处起向前方回风巷5~6m范围内,宽度为安全出口的宽度,通常为0.6~1.0m。2)机尾处低氧。由于22306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机尾布置在回风巷内,回风隅角处低氧范围进一步扩大的条件下,导致机尾处也处于低氧区域。低氧范围通常为回风隅角处向机头侧延伸4~8m,宽度为支架尾梁与掩护梁铰接处向回风巷方向延伸2~4m,回风隅角及其前方的低氧规律符合上述回风隅88
说,指22306运输巷、22307回风巷进风,22306回风巷回风,具体内容为:均压风机布置在22307主回撤通道,进风路线为三盘区辅运大巷—22307回风巷—22307辅回撤通道—回撤通道间1联络巷—22307主回撤通道—均压风机,风流通过风机增加压力后流经22307回风巷、22306运输巷,一部分风流去三盘区尾巷,通过其内的均压风门调节风量,一部分风流去22306综采工作面,通过22305运输巷的均压风门调节22306综采工作面的风量,如图2所示。2)22306工作面“Y”型均压通风技术。概括来说,指22306运输巷、22307回风巷、22306回风巷进图222306工作面U型均压通风示意Fig.2SketchofUtypepressureventilationofNo.22306workingface风,三盘区尾巷回风,具体内容为:布置2套均压风机,一套布置在22306主回撤通道,通风路线为三盘区辅运大巷—22306回风巷—22306辅回撤通道—回撤通道间1联络巷—22306主回撤通道—均压风机—22306回风巷—22306综采工作面—22307回风巷—三盘区尾巷;一套布置在22307主回撤通道,给22306运输巷和22307回风巷供风,2套风机通过调整叶片角度提供不同的风量,通过三盘区尾巷的均压风门控制总回风量,如图3所示。图322306工作面Y型均压通风示意Fig.3SketchofYtypepressureventilationofNo.22306workingface3.6其他技术为了有效治理低氧,采取了监测监控、风机抽排、大气压监测机制和人员管控等技术[14]。监测监控技术指对工作面易低氧的区域设置了O2探头和防爆摄像头,通过数据传输在地面终端显示,设置专人进行24h监护,监护低氧区域O2情况和人员出入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风机抽排技术指对低氧区域设置抽排系统,及时抽出有害气体,减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张志锋;韩庚辰;王燕;王立军;贺欣;;长江口外低氧区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变化机制初步探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2 任凯;;悄然兴起的低氧健身潮[J];医学美学美容;1999年08期
3 张小平;;一种新型的健美运动:低氧健身[J];医学美学美容;1998年09期
4 于力;;消灭粮仓害虫新法[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3年03期
5 周锋;黄大吉;倪晓波;宣基亮;张经;竺可欣;;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J];生态学报;2010年17期
6 杨频,郭春丽,赵广华,阎军;实体瘤中的低氧区与低氧选择性药物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年06期
7 汪洋洋;蒋绍坚;艾元方;王涛;;熔铅炉低氧弥散燃烧节能减排效果[J];有色金属工程;2012年03期
8 刘志国;徐韧;刘材材;秦玉涛;蔡們;;长江口外低氧区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5期
9 吴天一;青藏高原人体低氧适应问题[J];青海环境;1996年01期
10 李效军;综合治理高氮低氧 防止窒息事故[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子敏;范明;;低氧损伤与离子通道[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2 李海生;陈金武;朱玲玲;赵彤;赵惠卿;马兰;丁爱石;范明;;不同程度持续低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何云凌;吴丽颖;赵彤;黄欣;张宽;王飞;朱玲玲;范明;;不同氧浓度对细胞存活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4 慰晓娜;何金彩;;低氧联合高脂饮食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佟长青;赵娟;李海英;薄海;;低氧及跑台运动训练对大鼠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A];2008年神经内分泌暨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郝珂;陈学群;杜继曾;;低氧抑制大鼠胰岛素分泌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生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黄丽英;陈福刁;;低氧运动干预对大鼠心肌细胞自噬作用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甘祝军;朱玲玲;范明;;低氧对小鼠脑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慰晓娜;何金彩;;低氧联合高糖饮食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若华;曲璐;高亮;周维;;钱塘江河口低氧现象及形成机理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周仲全;窒息的海洋[N];辽宁日报;2008年
2 ;低氧健身好处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雪飞;间歇性低氧对学习记忆有利[N];健康报;2004年
4 李庆;健身新概念:低氧运动[N];工人日报;2000年
5 记者 马芳;地下鼠低氧生存源自基因突变[N];南方日报;2014年
6 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教授 胡扬;低氧运动也很棒[N];健康报;2010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叶依;睡几天“低氧屋”也能减肥?[N];健康时报;2008年
8 记者 严存义 周丹波;高原低氧关注健康[N];甘肃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生;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黄群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3 张家兴;模拟高原间歇性低氧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孙希武;不同程度减压低氧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5 郑澜;低氧运动促进肌组织血管生成的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04年
6 何艳;淋巴细胞膜K(v)通道在低氧免疫及适应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7 马慧娟;活性氧在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适应性心脏保护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戴涛;低氧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08年
9 余斌;低氧及运动对骨骼肌中低氧诱导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刘园园;高原健康理论框架下的渐进型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晓毅;甘肃鼢鼠骨骼肌低氧适应特征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钊;高原低氧低温复合作用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防治作用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3年
3 刘山;恶性肿瘤高—低氧放疗的Ⅰ期临床观察[D];青岛大学;2007年
4 邹志兵;低氧运动对大鼠心肌组织低氧诱导因子和血管新生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崔芳;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对麻醉大鼠肾神经放电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6 郭海涛;血管钠肽对低氧促心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7 林松;低氧拮抗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8 高璐;间歇性低氧对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9 张蕾;缺氧对二价金属转运体(DMT1)表达的影响[D];南通大学;2006年
10 高媛;甘肃鼢鼠β珠蛋白基因测序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9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4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