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不同加热条件下硝酸铵的热危险性及氧化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14 05:50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反应性化学物质,硝酸铵是引起化工园区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危险源之一,有必要全面了解其热危险性。目前已有的硝酸铵热危险性研究大多从微量量热实验的角度开展。然而,真实火灾场景的加热方式有所不同。以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背景,硝酸铵的热分解是由于外界火灾产生的热辐射引起的。目前,尚未针对热辐射条件下硝酸铵的热危险性的研究。此外,氧化铜最近被加入硝酸铵中提高其晶形的稳定性,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氧化铜的加入很可能会显著降低硝酸铵的热危险性。目前,针对二者混合之后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研究均较少。根据此背景,本文分别针对纯硝酸铵、氧化铜和硝酸铵的混合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讨论硝酸铵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热危险性及加入氧化铜对其热危险性的影响。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实验研究分别从微量量热实验和热辐射实验两个角度入手,分别讨论了氧化铜质量分数、粒径、气体氛围等对其热危险性的影响。基于微量量热实验的热危险性研究主要通过同步热分析技术手段了解其热分解过程中的热失重和热释放行为,求解基本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并与C80微量量热实验仪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在同步热分析这种开放的加热条件下硝酸铵的热分解呈现吸热效应,而在C80这一封闭体系中则呈现放热效应。该相反的硝酸铵分解热效应与其硝酸铵热分解机理中的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有关。此外,在同步热分析实验条件下无法有效判断氧化铜粒径和气体氛围的影响,C80实验技术手段更适合研究该混合体系的热效应。热辐射实验主要研究了样品在不同辐射热流下的质量损失和温度分布规律,并讨论了热分解的阶段性。研究表明在热辐射条件下,纯硝酸铵的质量损失速率呈现缓慢增加、稳定、快速增加和降低四个阶段,而氧化铜的加入会促进前两个阶段的合并和各阶段所需时间的降低。借助逸出气体分析等实验手段,分析表明氧化铜对硝酸铵的热分解催化作用包括熔融状态下结合形成溶液和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氧化铜吸附氨分子两种途径促进热分解主要反应的化学平衡右移,从而加速硝酸铵的热分解。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经典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了纯硝酸铵、硝酸铵和氧化铜混合体系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了不同模型的适用性。计算表明无模式动力学模型是否考虑反应速率会对其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一系列热安全参数分别对纯硝酸铵和添加氧化铜的硝酸铵进行了热危险性表征,并借助不同的热自燃模型研究了其临界热失控条件,预测了较大质量条件下样品的热危险性,并找到了能够区分纯硝酸铵、硝酸铵和氧化铜混合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热危险性的热风险指数模型。此外,本文借助凝聚相热分解气化模型工具和简化后的两步热分解反应路径建立了硝酸铵的热分解模型。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通过对微量量热实验的反算分析验证了热分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通过对热辐射实验的反算分析验证了影响热分解质量损失和温度分布的其他热物性参数。该模型实现了纯硝酸铵在微量量热实验和热辐射实验下热分解行为的关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维度掌握硝酸铵的热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各种基本参数能够为控制硝酸铵的火灾爆炸事故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文中建立的模型和方法也可以为研究其他反应性化学物质的热危险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文】:

示意图,实物,热焓,转变温度


丝的电流的变化。因此,实验过程中记录的信号实质上是电热丝补偿的样品与参逡逑比物之间功率差随温度/时间的变化。相应的实物图和内部组件分解示意图分别逡逑如图2.邋1邋(a)和(b)所示。逡逑17逡逑

示意图,产生原理,热流,内部结构


(a)逦(b)逡逑图2.1耐驰STAZ邋(NETZSCH449邋F3)同步热分析的(a)实物图;(b)内部示意图逡逑该仪器可同时测量样品热效应(热焓、转变温度)与质量的变化。它具有高逡逑性能传感器,采用顶部装样的测试方法,综合了高性能热流型DSC与高灵敏级逡逑天平共同的优点,可以提供准确的称重和测量。通过真空系统和流量控制系统,逡逑可以任意选择测试过程中的气体氛围,如空气、氮气、氩气、混合气体等,,实现逡逑惰性、氧化、还原、静态、动态等气氛工况的测量。测试工况通过界面编辑实现。逡逑耐驰STA具体的技术参数如下。温度范围为室温到1650邋°C;升降温速率可逡逑以从0.001邋K7min到50邋K/min不等;天平的最大称重量为35000邋mg;称重解逡逑析度为0.邋1邋Kg;邋DSC的热量解析度小于1邋^W;温度状况可以动态升温、降温逡逑和恒温。STA可测定和研宄各种样品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的相变温度、相变热、比逡逑热、纯度、重量变化、机械性能等,还可以通过结合其他化学研宄工具对样品分逡逑解出的气体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STA支持多种材质的坩锅,如白金、铝、氧化逡逑铝、石英等。本研宄中均采用氧化铝坩锅。逡逑在开展实验时,样品的质量通常为几毫克到十几毫克。由于仪器热惰性的影逡逑响,样品的升温速率一般不超过30邋K/min。在本文中,对同一系列的样品控制逡逑样品质量的差异在1邋mg之内。升温速率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86.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葵;王帅;侯小芳;;设计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实验探究——以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探究教学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年06期

2 刘晓愚;丁伟;宗华;;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17年06期

3 戚万友;;白磷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巧妙设计[J];化学教育;2016年21期

4 薛克艳;;一种利用酸性蚀刻废液制备活性氧化铜粉的方法[J];广东化工;2015年03期

5 赵东洋;;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2017年05期

6 苏江红;;提高木炭还原氧化铜成功率的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年22期

7 符飞燕;王龙彪;周仲承;杨盟辉;;活性氧化铜粉的工艺条件研究[J];印制电路信息;2012年05期

8 符飞燕;王克军;黄革;周仲承;高四;刘荣胜;;电镀级活性氧化铜粉的制备[J];电镀与涂饰;2012年09期

9 韩立敏;;氧化铜粉末超导的用途[J];无机盐工业;1992年04期

10 吴淑芬;;磷酸——氧化铜无机胶结剂中特制氧化铜粉的制作新工艺[J];新技术新工艺;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冬梅;;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赵喜华;许民;;纳米氧化铜粉体制备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超临界水热合成制备纳米铜及氧化铜粉体[N];陕西科技报;2019年

2 黄朝辉 王占杰;让党性在实践中锤炼[N];金昌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琦;不同加热条件下硝酸铵的热危险性及氧化铜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震;氧化铜/碳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方刚;生产活性氧化铜粉的工艺研究及工业设计[D];兰州大学;2015年

3 宋振伟;不同形貌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吕娟;纳米氧化铜直接沉淀法制备工艺及表面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刘菲菲;真空条件下含氢混合气氧化脱氢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2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62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