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不同粒径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6:31
【摘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采掘深度进一步延伸,地应力和瓦斯压力会持续增大,因此突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程度也日趋严重。瓦斯突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现象,煤中瓦斯的吸附、解吸、渗流和扩散等机理的研究尚未明确,突出机理仍处于假说阶段,因此,需要确定一个更实用、更合理的预测指标。大量井下实际情况和实验室对瓦斯突出的模拟实验证明,煤中瓦斯发生突出前会有温度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吸附理论、表面化学理论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对气体吸附-解吸物理过程及其温度变化与能量转化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完善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集并制备了柱状、2~4目、4~8目、8~16目、16~30目、30~60目六种粒径的贫煤样品,在实验室现有的吸附解吸实验装置基础上进行设计加工,增设了保温装置和测温装置。为排除气体压缩和膨胀作用对实验过程中煤体温度的影响,利用花岗岩样对实验罐进行了标定,并给出了标定的公式和拟合函数。选用了导热性系数很低的气凝胶毡作为保温材料,并对其保温性能进行了测试,满足实验要求。可以较准确测量气体吸附/解吸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2)研究了不同压力和粒径条件下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煤体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煤中二氧化碳吸附解吸过程中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注气过程温度升高,排气过程温度降低,说明吸附为放热过程,解吸为吸热过程。2)相同注气压力条件下,煤样粒径越小,达到吸附平衡时,气体的吸附量越多,温度变化最大值越大;同一粒径煤样,注气压力越大,达到吸附平衡时,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量越多,温度升高幅度越大,变化速率也越大。3)在同一平衡压力条件下,煤样粒径越小,温度变化最大值越大;同一粒径煤样,吸附平衡压力越大,温度降低幅度越大,变化速率也越大。4)解吸过程中温度变化量随着煤体内部气体的压力和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从这个规律来看,煤体温度的变化值可以用来表征煤中气体的赋存量以及预测瓦斯突出。(3)利用气体吸附模型理论分析了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并结合热力学公式、表面化学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分析了煤中气体吸附解吸过程引起的能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BET模型更适合描述煤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从而得出煤吸附二氧化碳气体时会发生多分子层的吸附。2)总体上,煤样的粒径越小、平衡压力越大,煤体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表面自由能和热量变化值越大;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大,各粒径煤样表面自由能降低值的增加速率逐渐变慢,说明煤表面存在非均匀的吸附势场。3)通过对比柱状和粒状煤样在吸附解吸过程中热量数据的差异,得出:吸附过程中,降低的表面自由能转化为吸附热和变形能,吸附热和变形能共同导致煤体温度增加;解吸过程中气体的解吸作用和煤体的收缩变形共同导致煤体温度降低。(4)利用量子化学软件构建了煤表面CO_2和CH_4分子的吸附模型,并计算了吸附能。结果显示:1)CO_2与煤分子的稳定吸附构型为:CO_2分子以碳原子的投影与煤分子的中心碳原子重合、且CO_2分子结构的投影与煤结构中的一个C-C键重合。2)CH_4与煤分子间稳定的吸附构型为:CH_4分子C-H键的投影与煤分子的C-C键重合、且CH_4分子以正三角锥的形式吸附在煤分子表面。3)CO_2和CH_4分子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势阱值分别为-10.739 kJ/mol和-4.350 kJ/mol,均为物理吸附。CO_2分子的吸附构型更加稳定,证明在相同吸附条件下,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性能优于CH_4。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7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林;陈家坊;;土壤中磷的解吸[J];土壤学进展;1988年06期

2 刘纪坤;王翠霞;;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场测量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3 刘纪坤;王翠霞;;含瓦斯煤解吸过程煤体温度场变化红外测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9期

4 高锡珍,靳宏志;水洗在活性氧化铝氟解吸过程中的作用[J];湿法冶金;2000年04期

5 赵田欣;徐博;张文杰;马尔妮;;木材解吸过程中含水率及温度变化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年06期

6 文友先,张家年,张声华,刘俭英;谷物吸附与解吸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年09期

7 曹晓强;张浩;黄学敏;;载甲苯活性炭微波解吸过程人工神经网络模拟[J];环境科技;2013年01期

8 卢宁川;郁建桥;杨芳;;皂角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过程及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9 牛国庆,颜爱华,刘明举;瓦斯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温度变化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闵彬彬;朱宗强;朱义年;陈海儿;刘阳;李艳红;;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表面的磷动态解吸过程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正;刘恒;;尿素生产碳铵液解吸过程优化及计算机控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2 梁重山;党志;刘丛强;黄伟林;;有机质对菲的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晓军;李培军;;土壤各组分在污染土壤老化残留PAHs解吸过程中的作用[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王亚龙;张利兴;王旭辉;张昌云;陈莉云;;国际监测系统中大气氙取样器的设计方法探讨[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金伟;张莹;周超;牟颖;;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丽民;苏现波;;平顶山矿区首山一井田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的组分分馏[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涛;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过程温度变化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刘纪坤;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过程热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陈义林;基于精细解吸过程的无烟煤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詹天翼;水分吸着·解吸过程木材黏弹性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涛;不同粒径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马雨联;CO_2中空纤维膜解吸过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亢淑梅;超声作用下柠檬酸盐溶液中二氧化硫的解吸[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克亮;微波解吸柠檬酸盐溶液中二氧化硫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孟令嫒;聚胺溶液处理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恒;低温位驱动的固—气热化学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变压解吸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鹏刚;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夏勇锋;湘江(衡阳段)底泥吸附和解吸氨氮的特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9 程浩;无机离子对HPP-SO_2吸收体系的影响与分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竞超;CO_2膜吸收—膜解吸耦合操作过程的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4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64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9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