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无烟煤矿区突出区域预测指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9:35
【摘要】:贵州省煤矿区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灾害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为全局把控瓦斯事故的共性、清晰认识贵州省瓦斯防治的特性,本文探究了煤矿事故特征和规律,统计分析了贵州省386对矿井、761组煤层的地质资料、瓦斯基础参数和煤体物理特性值。基于瓦斯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了贵州省煤层分布特征和瓦斯赋存规律,指出贵州省瓦斯赋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沉积环境、向斜构造和变质程度,并绘制出瓦斯压力、含量等值线图。对煤层、瓦斯各特征指标进行数理分析,结合瓦斯赋存规律和突出特征,说明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瓦斯放散初速度、坚固性系数、埋深作为预测指标敏感性较强。通过对煤体工业参数的分析,得出ab值、水分、挥发分对不同变质程度煤体表征较为明显。最终实现对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优化改进。说明在进行区域预测或工作面消突验证时,应综合考察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和煤层坚固性系数等指标,结合埋深与瓦斯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瓦斯含量作为主要指标进行预测。计算得出烟煤产区0.74MPa瓦斯压力对应12.39m~3/t的瓦斯含量,无烟煤产区0.74MPa瓦斯压力对应11.23m~3/t的瓦斯含量。为确保安全生产,建议延用8m~3/t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通过该研究,有助于提升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推动“安全、精准、高效”的开展瓦斯防治工作。
【图文】:
煤炭开采已逐步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能背景下,贵州省在今后煤炭生产技术研究及市场应用的主战要的角色。省位于扬子陆块,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燕山以及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显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条件复杂、原始地应力高,以致煤层赋存以近距离薄煤层群化大、煤质松软、构造煤发育,煤层透气性差且瓦斯压力、含量高(最高达 39.89m3/t),,居全国首位。贵州省突出及总数的 68.07%,占全国高突矿井总数的 39.33%,主要分布在和织纳、黔北矿区。以来,贵州省煤炭开采以中小型矿井为主[1],受地质和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频发。统计 2001~2015 年贵州省及死亡人数如图 2-1 所示。
图 1-2 2004~2015 年贵州省百万吨死亡率统计图ig. 1-2. A million ton mortality statistics map in Guizhou during 2001~20 1-1、图 1-2 可知,贵州省煤矿事故在整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控亡人数都有显著下降,但相较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面,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相较于往年态势有所好转,但仍远高平,最高为 3.55 倍。统计显示,2014 年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93%,瓦斯事故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方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突出数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2015 年的 3 起瓦斯事故均为煤与瓦1-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712
本文编号:2676494
【图文】:
煤炭开采已逐步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能背景下,贵州省在今后煤炭生产技术研究及市场应用的主战要的角色。省位于扬子陆块,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燕山以及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显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条件复杂、原始地应力高,以致煤层赋存以近距离薄煤层群化大、煤质松软、构造煤发育,煤层透气性差且瓦斯压力、含量高(最高达 39.89m3/t),,居全国首位。贵州省突出及总数的 68.07%,占全国高突矿井总数的 39.33%,主要分布在和织纳、黔北矿区。以来,贵州省煤炭开采以中小型矿井为主[1],受地质和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频发。统计 2001~2015 年贵州省及死亡人数如图 2-1 所示。
图 1-2 2004~2015 年贵州省百万吨死亡率统计图ig. 1-2. A million ton mortality statistics map in Guizhou during 2001~20 1-1、图 1-2 可知,贵州省煤矿事故在整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控亡人数都有显著下降,但相较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面,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相较于往年态势有所好转,但仍远高平,最高为 3.55 倍。统计显示,2014 年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93%,瓦斯事故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方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突出数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2015 年的 3 起瓦斯事故均为煤与瓦1-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军;;平庆煤矿区域预测瓦斯含量临界值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4期
2 陈立伟;杨天鸿;杨宏民;张书金;;软、硬煤残余瓦斯含量差异性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7期
3 张鹏翔;兰玉海;田奎国;;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逐步回归分析[J];矿冶;2015年02期
4 任浩洋;王兆丰;;测定瓦斯含量取样方式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煤矿安全;2015年04期
5 孔彪;王恩元;李忠辉;刘杰;欧建春;钮月;邱黎明;;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压力变化规律实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5年02期
6 王刚;武猛猛;王海洋;黄启铭;钟阳;;基于能量平衡模型的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7 牟全斌;;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11期
8 刘勇;李春香;;2010~2013年贵州煤矿事故统计及煤与瓦斯防突对策[J];煤炭技术;2014年09期
9 贾天让;王蔚;闫江伟;唐春安;;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与分带划分[J];地学前缘;2014年06期
10 龚珑;陈学习;齐黎明;;区域突出预测对煤层瓦斯含量与压力敏感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2676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7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