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鹤岗地区矿山地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6:39
【摘要】:本文以鹤岗地区的矿山动力灾害的成因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煤岩震动与覆岩运动、采动及构造应力场等之间的关系,揭示鹤岗矿区及矿井具体工作面内天然地震和强矿震及瓦斯溢出的诱发机理及活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矿区及矿井具体工作面冲击矿震等动力灾害的危险性预警准则及技术。鹤岗煤矿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史,开采深度近千米,属高瓦斯、强矿震频发的矿山。鹤岗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其应力场的受大背景的板块构造运动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矿山开采等局部应力应变的影响,该区域存在中强地震的孕育背景。在鹤岗地区已经建立的矿震监测台网也开始发挥效能,近年鹤岗矿山开采业投入了高精度的微震监测系统和高采样的瓦斯检测系统,结合以上观测事实,对鹤岗矿山地震产生机理的研究,找出其与相关构造区天然地震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矿震与矿井的瓦斯溢出等方面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贝叶斯定律,在观测实例中找出其内在关联。在近场及相互关联构造区域内的天然地震对矿震有显著的诱发或者触发作用,在天然地震后的一周尺度内,矿震活动频次及震级都会有明显的增高趋势。这表明天然地震加剧了矿区的应力积累,在采空区及应力临界区域会有明显的释放。在矿震发生之后,局部矿井内瓦斯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先低后高特征,但距离较远的矿井,即使发生震级较大的矿震,也未必会伴随瓦斯溢出,这需要进一步做区域网格化研究。研究表明,以大尺度的矿山地震监测台网,结合高精度的微震监测数据为依据,在影响场发生地震后对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预警是可行的。建立完整的矿井动力灾害的矿(微)震监测、预警系统,以便为鹤岗矿区制定防御、减轻和控制冲击矿震等动力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图文】:

地质灾害,矿震


图 1.1 煤矿环境地质灾害分类(据尹国勋,2000,已修改)根据图 1.1 的技术思路分析矿震的灾害,在一定构造环境下,由于应力集中引起岩石破裂和应变能释放都是矿区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工程诱发动力地质灾害,是人为的外动力与自然力复合类的动力地质灾害,是世界范围内煤田矿井中最严重动力地质灾害。矿震发生时,就像在岩体内部装有大量炸药一样,煤和岩石突然被抛出(杨继国,2013)。造成井下巷道或采煤作业面被瞬间摧毁,同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形成混合着大量煤尘的空气波,其猛烈程度是现有的人工支护难以抵挡的。强烈的矿震还会使地面建筑物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矿震震级己超过里氏 5 级。矿震的震动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十几秒。由于震源较浅,矿震的烈度和破坏力远远高于同等级别的天然地震。在瓦斯煤层,往往还伴有大量瓦斯涌出,造成矿井矿难(张天雷,2012)。自 1738 年英国的南斯塔福煤田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例矿震以来,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采矿国家都有矿震及瓦斯突出的发生。我国 1933 年抚顺的胜利煤矿发

预测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网站


图 2.1 中国大陆一级块体的划分(据中国地震预测研究所网站)根据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稳定性及地壳运动特征差异,东北地区又划分为 3个二级地块,包括中蒙地块、中朝地块和燕山地块(图 2.1)。中蒙地块和中朝地块以依舒断裂为界,中蒙地块和燕山地块以开原-赤峰断裂为界。东北地区地处欧亚板块的东缘,紧邻太平洋板块。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控制,,本地区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区域内发育有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裂,自西向东依次为嫩江断裂、依兰—依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图 2.2)。其中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是欧亚板块东部巨型构造带郯庐大断裂北沿两个分支,地震活动性较强(常金龙等,2014)。此外,东北地区相对活跃的断8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326;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Serdar Kuyuk;Richard M.Allen;Holly Brown;Margaret Hellweg;Ivan Henson;Douglas Neuhauser;张永刚;郝永梅;杜微;;基于网络的加利福尼亚地震预警算法设计:ElarmS-2[J];世界地震译丛;2015年04期

2 常金龙;孙建中;赵谊;于露;;基于GNSS和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M_W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4年Z3期

3 余中元;韦庆海;王丽梅;马艳丽;张立忱;欧阳兆国;;拟建哈—佳铁路工程地震安评抗断参数研究——以依兰-伊通断裂为例[J];震灾防御技术;2014年01期

4 杨继国;;浅谈冲击矿压预防与防治[J];民营科技;2013年03期

5 杜东见;马献超;徐学锋;;采掘影响下断层活化产生矿震的力源分析及微震监测[J];中州煤炭;2012年07期

6 巩思园;窦林名;马小平;牟宗龙;陆菜平;;提高煤矿微震定位精度的台网优化布置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7 闵伟;焦德成;周本刚;盛俭;陈涛;;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J];地震地质;2011年01期

8 张天雷;杨文东;张永刚;;应用震源机制方法研究鹤岗煤田开采区的构造应力环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9 夏永学;潘俊锋;王元杰;张寅;;基于高精度微震监测的煤岩破裂与应力分布特征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2期

10 罗康成;;地应力场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J];煤炭工程;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世愚;和雪松;蒋秀琴;潘科;张少泉;;矿震与瓦斯的相关性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中的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世愚;和雪松;张少泉;;瓦斯溢出与矿震相关的若干证据及其对地震成因的启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月征;开采动力灾害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协同机制与响应特征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周能;基于微震信息的深埋隧洞岩爆孕育成因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徐文全;采动空间围岩应力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刘建坡;深井矿山地压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巩思园;矿震震动波波速层析成像原理及其预测煤矿冲击危险应用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曹安业;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动效应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石长岩;红透山铜矿深部开采岩爆倾向性及监测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李永靖;矿震对建筑结构疲劳累积损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宋维源;阜新矿区冲击地压及其注水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佟玉霞;地震台阵的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硕;砚北矿特厚煤层冲击矿压规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陈资南;冬瓜山铜矿微震监测系统扩展与矿震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张君;冬瓜山铜矿围岩破坏震源机制与微震活动响应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李俊哲;煤与瓦斯突出和天然地震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于丽艳;木城涧煤矿矿震监测震源定位与震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6 胡静云;特大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1年

7 蒋娇莲;矿山地震活动及其混沌时间序列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8 王勇;基于FLAC的冲击地压数值模拟及其危险性预测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海亮;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袁志刚;俯伪斜上保护层开采的保护范围划定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87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87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