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模型

发布时间:2020-06-16 14:49
【摘要】:为了有效预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与控制底板突水灾害,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模型。选取采深、煤层倾角、采厚、工作面斜长、断层情况作为底板破坏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各因素权重。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与工作面现场数据,确定预测底板破坏深度的GM(0,N)模型参数。通过预测工程实例,分析了该模型预测底板破坏深度的可行性与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GM(0,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相比经验公式降低了28.83%,在满足其适用条件时其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4.14%。该模型相比传统经验公式更接近工程实际,在其适用条件下可为现场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莲莲;张正培;陈琛;;煤层底板导水破坏深度的灰色BP神经网络预算模型[J];露天采矿技术;2011年02期

2 高延法;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统计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8年01期

3 于小鸽;韩进;施龙青;魏久传;朱鲁;李术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J];煤炭学报;2009年06期

4 许延春;杨扬;;大埋深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统计公式及适用性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5 施龙青;徐东晶;邱梅;景行;孙红华;;采场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的改进[J];煤炭学报;2013年S2期

6 邓聚龙;灰色系统综述[J];世界科学;198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仲夏;秦西云;;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烟草内在质量评价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洪勋;唐远驹;;毕节烟叶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3 邓穗生;;灰色关联度对腰果新品种的综合评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王超,刘宏宇,马云波,高山;红丁水萝卜不同品种的性状灰色多维综合评估[J];北方园艺;1999年06期

5 刘光立;陈其兵;曹洋;潘远智;江明艳;;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天彭牡丹品种综合评价[J];北方园艺;2010年14期

6 丁银高;肖美香;;基于灰系统模型的烟台市服务业发展预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韩生,刘光清;灰色模型的优化方法及其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8 胡凯军;赵桂琴;刘永刚;孙仁国;满元荣;;不同种衣剂对燕麦苗期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年04期

9 孙威江;;茶园土壤微量元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茶叶;1991年01期

10 谭志祥,邓喀中,白振明,王宗盛,孙新民;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实测研究[J];测绘通报;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大森;何晓明;赫新洲;彭庆务;;冬瓜产量相关性状的灰关联综合评估研究[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彭远丽;;浅谈煤矿项目环评中的移民搬迁安置问题[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3 李洋;李文平;刘登宪;;潘谢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采厚关系回归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麻凤海;张荣亮;杨帆;肖波;;不同倾角煤层开采时引起地表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5 景继东;韩进;李述才;贾承建;张士同;;煤矿巷道工程穿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超前探测技术[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同彬;施龙青;韩进;魏久传;朱鲁;李述才;;导水断裂带高度理论计算[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殷锦屏;;村庄下开采时建筑物的保护措施和维修技术探讨[A];2007短壁机械化开采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韩银锋;吴立新;翟树纯;;村庄保护煤柱自动圈定与可视化系统[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玉庆;刘明河;董加江;;断层带上村庄保护煤柱留设与开采影响[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玉庆;刘明河;谭洪山;;梁宝寺煤矿厚冲积层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分析[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于树;基于FMAGDM理论的复杂设备故障诊断不确定推理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贺琳;基于数据挖掘的道路运行安全风险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谭志祥;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5 陈吉虎;欧洲银叶椴和栓皮槭苗期抗旱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徐洪伟;发根农杆菌诱导玉米毛状根再生植株及抗旱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兴江;地下采矿与地质环境互馈机理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翟成;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伊茂森;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10 胡戈;综放开采断层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郑会;我国各地区大学科技园区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于美玲;20个红花品种的耐盐生理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长松;龙旗公司供应商评价选择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崔胜;显德汪矿9~#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胡慧明;房柱法地压处理及人工矿柱结构参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新峰;基于概率统计的层状岩体裂隙特征分析及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许继影;袁店煤矿101、102采区10煤层开采底板灰岩水防治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维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胡凯军;抗红叶病燕麦种质评价与筛选[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海宝;杨为民;吴文金;徐辉;;煤层底板突水的断裂力学模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张延新,蔡美峰,王克忠;三维初始地应力场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李方全,刘光勋;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J];地震学报;1986年02期

4 崔效锋,谢富仁;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5期

5 朱焕春,陶振宇;不同岩石中地应力分布[J];地震学报;1994年01期

6 高召宁;孟祥瑞;;采动条件下煤层底板变形破坏特征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7 李宏武;;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应变法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8 徐瑞朋;姜振泉;段宏飞;张蕊;;承压水上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及实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3期

9 王亚妮;高功强;蔡明科;;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宝鸡市区地下水位动态预报[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王希良,彭苏萍,郑世书;深部煤层开采高承压水突水预报及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满潮;;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健;;综采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文泉;矿井(底板)突水灾害的动态机理及综合判测和预报软件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杨永杰;煤岩强度、变形及微震特征的基础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4 江涛;基于细观力学的脆性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景锋;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卜万奎;采场底板断层活化及突水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黄炳香;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李利平;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陈红江;裂隙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黄存捍;采动断层突水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宁;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发育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程滨;初始地应力场拟合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彩,张义顺,王洪志;松软底板条件下柱鞋的设计[J];煤矿设计;1992年10期

2 王希良,梁建民,王进学;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测试研究[J];煤;2000年03期

3 李宏武;;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应变法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4 李慎举;王新;;辛置煤矿10409工作面底板破坏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单智勇;苏勇松;;膏体充填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王海平;崔芳鹏;仝亚男;崔芳静;;水力测试法在煤层底板破坏探测试验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2年06期

7 刘宗才;;用钻孔声波法观测采后底板破坏深度[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刘宗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综合测试方法[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9 付国彬,洪允和;缓倾斜工作面的底板破坏区[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2年01期

10 冯启言,陈启辉;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动态模拟[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玉海;;底板破坏深度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永杰;李增力;;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3 李晓斌;何有巨;;复杂区深部A组煤底板岩溶及其防治[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王健;;综采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关英斌;李海梅;杨彦利;;承压水上近距煤层开采的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6 张文泉;李加祥;温兴林;;回采参数与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关系的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7 许延春;姚依林;陈胜然;柳昭星;;深部承压水上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理论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8 翟晓荣;吴基文;;煤层底板注浆前后采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作宇;;顶底板岩体移动的理论与实践[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孟祥瑞;徐铖辉;高召宁;王向前;;采场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机理[A];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综采技术发展成果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付宝杰;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综合分区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德金;高承压含水层上煤层开采底板断裂活化致灾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梁盛开;黔北矿区承压水分布特征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陈新明;大埋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胜;显德汪矿9~#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冲;邯邢地区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李锋;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4 吴涛;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5 杨彦利;陶二煤矿2~#煤层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6 彭永贵;承压水体上厚煤层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7 安康;陈四楼煤矿底板破坏及突水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武龙飞;朱村矿承压水上膏体充填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苏明金;A组煤层底板破坏规律及灰岩含水层疏放性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郑新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底板破坏特征及影响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6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716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