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余吾煤业采空区高抽巷及埋管抽采下瓦斯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7:11
   余吾煤业矿井为高瓦斯矿井,其主采3#煤层具有低透气、难抽放等特点,同时综采放顶采煤方式的推广应用使得工作面采高大、采空区遗煤多,从而出现了瓦斯涌出量大、浓度高等威胁煤矿生产安全的情况,其中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尤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N1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采空区的形成过程,包括其空间特征、采场“三带”和“三区”的划分依据及裂隙发育分布规律。根据3#煤层实际地质情况建立煤岩层3D几何模型,利用FLAC3D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岩层的变形及塑性破坏情况进行模拟,揭示了采动覆岩应力场、裂隙场的分布演化机理。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阐述了采空区瓦斯赋存涌出运移规律,对工作面和采空区涌出量、瓦斯源项、多孔介质粘性系数等参数进行计算。基于理论分析和工作面实际工况,建立CFD采空区三维模型,利用FLUENT模拟了“U”型通风方式下未抽采时的采空区流场及瓦斯浓度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了工作面漏风对于采空区瓦斯的影响以及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说明对采空区瓦斯进行抽采必不可少。利用FLUENT研究了高抽巷抽采和预埋立管抽采对采空区流场及瓦斯浓度的影响规律,分别模拟了高抽巷在不同垂距和平距下以及预埋立管在不同埋管间距下的抽采情况,分析高抽巷和埋管的空间位置对抽采效果的影响,从中总结规律并提出最合适的抽采布置参数,即针对余吾煤业N1101工作面,高抽巷距顶板垂直距离30m~40m时和距回风巷平距10m~20m时抽采效果为最佳,埋管的最佳间距为20m。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抽采方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工程验证,为余吾煤业采空区瓦斯抽采系统的优化提供借鉴。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712.6
【部分图文】:

原煤产量,走势图


1.1 概述(Introduction)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下,我国煤炭资源与其他一次能源相比,已探明的储量占到了能源总量的 85%[1-4]。2018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正式发布的,由自然资源部编制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2018》显示,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 16666.73 亿吨,仍有较高的增长趋势[5]。这都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国家出台了一些煤矿去产能的政策,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需的先头兵[6-7]。表 1-1 主要矿产资源查明储量Table 1-1 Identified reserves of major mineral resources序号 矿产 单位 2016 年 2017 年 增减变化,%1 煤炭 亿吨 15980.01 16666.73 4.32 石油 亿吨 35.01 35.42 1.2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54365.46 55220.96 1.64 煤层气 亿立方米 3344.04 3025.36 -9.55 页岩气 亿立方米 1224.13 1982.88 62.0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到的采空区瓦斯涌出量、煤岩体碎胀系数、孔隙率、渗透率等相关参数FLUENT 分别对采空区未抽采和有高抽巷抽采情况下瓦斯的浓度和流场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高抽巷位于不同高度和平距时的抽采效果从抽巷最优的空间布置位置。针对上隅角瓦斯仍时有超限的情况,进一步区预埋立管抽采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埋管抽采及埋管间距不同对采空区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埋管间距。最后通过实测瓦斯浓度、抽采流量不同的抽采方式和模拟结果的优效性进行检验。.2 技术路线本文根据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采空区的空间特征及其赋存瓦斯涌律,以此为基础将采空区视为多孔介质,分析计算相关参数并利用 FLU采空区未抽采、高抽巷抽采及埋管抽采作用下瓦斯的分布情况,分析工、不同抽采方式及抽采口空间位置对采空区瓦斯浓度及流场的影响规律出最佳抽采方案实现采空区高效抽采,最后进行了现场实测验证抽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采空区,裂隙带


裂隙带本煤层采空区自然堆积区 图 2-1 采空区Figure 2-1 Sketch of spa2.2.4 裂隙发育及分布特点裂隙带由上覆岩层受采动影响发生机理的不同以及大量数值模拟和相似模向破断裂隙两种,前者主要引起原始吸为释放出来的瓦斯提供上浮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江波;;阳煤五矿走向高抽巷布置位置的合理确定[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7年01期

2 赵靖源;;长距离“后高抽巷”钻机法施工应用与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17年03期

3 杨开哨;宋家勇;;工作面过高抽巷低位段瓦斯治理技术[J];中州煤炭;2014年11期

4 李喟喟;;走向高抽巷在综采面的应用[J];山西煤炭;2011年06期

5 郑艳飞;杨胜强;张园园;管力鹏;;倾斜高抽巷瓦斯抽采在阳泉五矿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0年01期

6 李青柏;;高抽巷的联合设计及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7 王光泉;刘伟东;余国锋;;综放开采高抽巷布置合理位置分析[J];煤炭技术;2007年10期

8 梁铜柱,张会生;倾斜高抽巷抽放上邻近层瓦斯的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1期

9 徐永佳;;高瓦斯矿井高抽巷合理布置及终巷位置确定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年11期

10 靳晓华;王娟;华明国;;综放工作面高抽巷抽采瓦斯布置层位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辉;陈长华;;高瓦斯矿井中低位高抽巷抽采合理位置的研究[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2 邓福保;黄文忠;周海军;胡菊印;张志强;刘东兴;;建新矿1010高抽巷抽放瓦斯实践[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3 郭有慧;屈庆栋;;后伪高抽巷治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初采瓦斯[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4 游浩;赵长春;;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不稳定涌出治理技术[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5 秦峰;;高抽巷瓦斯治理技术研究[A];西南五省市、区(重庆片区)煤炭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6 贾天让;薛明理;史小卫;;煤层顶板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应用[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怀新;;煤层顶板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三软”不稳定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应用[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万火金;;采用高抽巷解决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9 刘东兴;胡菊印;陆天丰;;由高冒长孔瓦斯抽放试验探索高抽巷的布置[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10 马立军;李小明;;阳泉矿区高瓦斯治理措施探讨[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开云;攻克国内第一口地面瓦斯高抽巷钻孔[N];中煤地质报;2007年

2 周辉 记者 王大伟;双河矿积极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N];鸡西日报;2008年

3 梁永成 本报记者 王大伟;平岗倾力打造国家示范矿[N];鸡西日报;2011年

4 张富江 张乃祥;创新才能创效[N];中国煤炭报;2000年

5 梁永成 本报记者 王大伟;“伏虎”要诀[N];鸡西日报;2010年

6 杨金宝 梁炜;阳煤新景矿“六字要诀”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振宇;深部煤矿高抽巷顶管施工力学行为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郝世俊;煤矿井下大直径定向钻孔的成孔工艺及瓦斯抽采效果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3 孔胜利;采动煤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瓦斯流动特征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信亚男;高抽巷抽采条件下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耦合灾害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李绪明;余吾煤业采空区高抽巷及埋管抽采下瓦斯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3 周一力;“Y+高抽巷”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与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及其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4 卜诚亚;东庞煤矿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危险区域现场观测及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5 武帅;潞安一缘煤业工作面“偏W+高抽巷”联合布置系统下采空区瓦斯与火共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6 左小康;防控李村煤矿130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高抽巷布置方式优选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7 杨盼;单一厚煤层高瓦斯综放面上隅角瓦斯积聚与超限治理技术优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8 张跟柱;常村矿高抽巷合理层位布置及钻孔抽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9 郭晓明;下沟煤矿高抽巷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年

10 李桓宇;余吾煤业S1206工作面从“双U”到“U+高抽巷”布置的探索[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9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29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