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庆河煤矿综放面采空区自燃预测与防治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752.2
【部分图文】:
浓度分布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对比研究了注氮前后采空区内风流流场和气体场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注氮参数下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及采空区三带范围的变定了最佳的注氮参数。(4)根据红庆河煤矿 102 工作面的煤样特性及数值模拟的结果,建立煤自燃早期系统,针对该工作面的情况,设计了注氮防灭火具体措施。.3.2 技术路线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采空区煤自燃特出煤自燃指标气体,根据采空区束管监测的氧浓度分布结果,结合煤自燃极限参数分出煤自燃三带。利用 FLUENT 软件模拟采空区流场和气体浓度场,与现场实测的度结果相验证,同时模拟在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流场和气体浓度场,对比分析了注氮空区流场和氧浓度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模拟不同的注氮位置下和注氮量下采空区氧的变化,得出最佳的注氮参数。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预防煤自燃的日常防灭施,建立采空区煤自燃预报系统,选用相应的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措施,保障回采过安全生产。
图 2.1 程序升温实验装置件红庆河煤样通过S~式碎煤机破碎,然后经过人工筛选出煤样粒径9~3mm,3~5mm,5~7mm,7~10mm,以及在各种粒径中分别取煤样,各称重 1000g。的不同粒径的煤样及混样称重 1kg 后装入程序升温箱内的钢管,进行程序升温实验。通入气体流量为 120 ml/min,升温速率为 0变量为煤体粒径和孔隙率,7-8 号煤样的变量为氧浓度,氧浓度分21%,具体实验条件见表 2.1 所示。表 2.1 程序升温实验条件平均粒径/mm试管煤高煤重/kg煤体积/cm3密度/g·cm-3空隙率/%氧浓度/%0.47 14.90 1 1294.50 0.85 0.43 21 1.90 15.80 1 1236.50 0.83 0.45 21 4.10 16.30 1 1248.60 0.78 0.45 21
实验分别测定了在红庆河煤样在不同粒径和不同氧浓度条件下各煤样缓慢升温过程中生成的气体量,包括 CO、CO2、CH4、C2H4、C2H6等。CO 浓度的变化曲线不同煤样氧化升温过程 C2H4气体生成规律如图 2.2~2.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敬鱼;牛会永;邓军;邓湘陵;乔晨露;;矿井火灾原因综合分析及防治技术[J];矿业工程研究;2015年03期
2 金永飞;郭军;文虎;刘文永;王凯;马晓峰;;煤自燃高温贫氧氧化燃烧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5年03期
3 宋泽阳;朱红青;徐纪元;秦晓峰;张振;;地下煤火高温阶段贫氧不完全燃烧耗氧速率的计算[J];煤炭学报;2014年12期
4 邓军;马蓉;王秋红;李海涛;韩颂;;变氧浓度条件下煤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J];煤炭技术;2014年11期
5 高科;刘剑;刘玉姣;;急倾斜综放面采空区注氮方案研究及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6 张旭立;张晓东;葛雪磊;;一种新型的火灾防治策略在采空区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4年10期
7 王德明;辛海会;戚绪尧;窦国兰;仲晓星;;煤自燃中的各种基元反应及相互关系: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8 朱红青;王海燕;宋泽阳;和超楠;;煤绝热氧化动力学特征参数与变质程度的关系[J];煤炭学报;2014年03期
9 马小平;胡延军;缪燕子;;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4年04期
10 张树川;;煤样粒径对煤低温氧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苗苗;侏罗纪煤低温氧化自燃特性及其指标气体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2 沈一丁;防治煤自燃高效泡沫灭火剂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3 任卓晨;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燃爆耦合灾害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4 赵亚明;U型通风工作面全断面帷幕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
5 张颐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郭雯;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史磊;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8 何公民;近距离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危险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0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3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