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4M理论的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12:17

  本文关键词:基于4M理论的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煤矿生产企业近年来的运行生产状况整体上较为稳定,但各类煤矿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而各类安全事故对煤矿生产企业员工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时刻威胁着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也使得对煤矿的本质安全进行研究成为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而对煤矿本质安全领域开展系统地、准确地、合理地评价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建设的重要基石。提高煤炭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是预防事故发生,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举措。本课题对煤矿企业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引用了安全评价方面的相关理论、事故致因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基础阐述和进一步详细分析,研究出本质安全型煤矿人-机-环-管系统的主要特点,从而提出了从四个方面构建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煤矿井下人员的安全,,煤矿机械和设备的安全,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煤矿安全管理。煤矿是一个多灾害的、空间复杂的生产系统,其中顶板灾害、瓦斯灾害、煤尘灾害、水灾和火灾是煤矿灾害的主要形式,这些事故的机理是不同的,但引发事故的因素却是相互关联存在的,各种灾害会在不确定的时刻突然发生。 运用层次矩阵模型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矿山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逻辑推导出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贴近实际。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矿山本质安全化建设,使人员没有失误,设备没有故障,环境没有风险,管理没有疏忽,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 基于此,对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分析,使评价指标安全性分析及其层次结构模型在安全评价信息系统中得以实现,对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消除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最终实现煤矿的本质安全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质安全型煤矿 人机环管 指标体系 模糊评价 信息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13-15
  • 2 煤矿安全综合评价理论15-21
  • 2.1 安全评价理论15-16
  • 2.1.1 安全评价的原则15
  • 2.1.2 安全评价的内容15-16
  • 2.1.3 安全评价的程序16
  • 2.2 事故致因论16-19
  • 2.2.1 轨迹交叉论17-18
  • 2.2.2 能量转移论18
  • 2.2.3 人因事故模型18-19
  • 2.3 矿井灾害概述19-20
  • 2.3.1 矿井顶板灾害19
  • 2.3.2 矿井瓦斯灾害19
  • 2.3.3 矿井水灾19-20
  • 2.3.4 矿井火灾20
  • 2.3.5 矿井矿尘灾害20
  • 2.4 本章总结20-21
  • 3 煤矿4M人-机-环-管本质安全指标体系21-33
  • 3.1 人员的本质安全化分析21-24
  • 3.1.1 煤矿员工的行为模式21-23
  • 3.1.2 煤矿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23-24
  • 3.1.3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析24
  • 3.2 机电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分析24-27
  • 3.2.1 机电设备的可靠度25
  • 3.2.2 机电设备的故障25-27
  • 3.2.3 改善机电设备本质安全程度的措施27
  • 3.3 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分析27-31
  • 3.3.1 井下的环境特征27-28
  • 3.3.2 井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28-29
  • 3.3.3 改善井下环境状况措施29-31
  • 3.4 管理的本质安全化分析31-32
  • 3.4.1 本质安全管理概述31
  • 3.4.2 本质安全化管理分析31-32
  • 3.5 本章总结32-33
  • 4 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系统33-42
  • 4.1 赵固一矿概述33-35
  • 4.1.1 赵固一矿概况33
  • 4.1.2 赵固一矿地质概况33-35
  • 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5-41
  • 4.2.1 模糊评价数学模型指标体系权重35-39
  • 4.2.2 模糊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39-41
  • 4.3 本章总结41-42
  • 5 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42-64
  • 5.1 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2-46
  • 5.1.1 第一层次指标权重建立42-43
  • 5.1.2 第二层次指标权重建立43-46
  • 5.2 综合模糊评价的应用46-55
  • 5.2.1 第一层指标权重计算46-48
  • 5.2.2 第二层次指标权重计算48-49
  • 5.2.3 单因素隶属度确定49-52
  • 5.2.4 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52-55
  • 5.3 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55-63
  • 5.3.1 系统逻辑结构55
  • 5.3.2 系统功能结构55-57
  • 5.3.3 系统数据流程图57-60
  • 5.3.4 系统界面设计60-63
  • 5.4 本章总结63-64
  • 6.结论64-66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在学研究成果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双忠,陈宝智,刘艳军;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人因组织行为安全控制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田水承;徐磊;陈婷;;基于Reason模型的煤矿事故致因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3期

3 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05期

4 佟春生;;用加权平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防尘;1989年02期

5 左治兴;朱必勇;易斌;杨茂松;;煤矿灾害及安全管理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8期

6 王朝飞;蔡立勇;夏妮;鲁杰;;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煤矿安全事故[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6期

7 常万众;苗磊刚;;煤矿事故致因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8 李士锦;本质安全——煤矿企业的必然选择[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3期

9 王建政;;构建本质安全化煤矿刍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罗春红;谢贤平;;事故致因理论的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洪杰;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高晓旭;基于4M理论的煤矿本质安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4M理论的赵固一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4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