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粉化煤体瓦斯快速扩散动力学机制及对突出煤岩的输运作用

发布时间:2020-10-31 14:31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逐步加深,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加大。国内外大量突出事故案例表明,突出一般发生在煤质松软破碎的构造带,且事故现场也会出现粉煤分选的现象。这种高度破碎的煤体其自身孔隙结构遭到破坏,使得瓦斯在煤粒中扩散运移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促使了极速解吸瓦斯流的大量形成。本文运用分子扩散动力学、分形几何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地球化学、吸附动力学等理论,采用极限近似法、变量替换法、分离变量法等数学处理方法,构建了能反映破碎过程孔隙损伤的菲克扩散模型,揭示了粒径减小对解吸速度提升的内在作用机制,明确了粉煤极速解吸瓦斯在突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存在必要性,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煤中工业组分和孔隙结构特征的改变,是瓦斯扩散速度改变的重要内在因素。在煤体破碎过程中,完整煤粒会先分裂成多个小粒径的新生煤粒,此时的粒径大于基质的尺度大小,基质体未被破坏,扩散速度未有变化;之后单个煤粒继续破碎成为具有单个基质大小的煤粒,此时的煤粒基质体刚好未被破坏,是瓦斯扩散速度开始增长的起点;然后继续破碎,煤粒基质被破坏,瓦斯解吸速度极速增长。在实验破碎过程中,煤的变质程度并不会发生变化,且孔隙尺度越大孔隙受到的损伤也就越大。2)煤的孔隙裂隙双重孔隙特性决定了瓦斯流动在这两种系统中的流动行为存在差异。孔隙裂隙孔径分界直径大小约在10~100 nm数量级,且随着粒径减小,该分界直径有减小的可能性。当孔隙流质量大于裂隙流质量,瓦斯流形成“节流”流动;当孔隙流质量小于裂隙流质量时,瓦斯流形成“欠压”流动。两种流动形式转换的临界点与孔隙裂隙系统表观渗透率的大小、瓦斯流的流动方向、压力梯度等因素有关。3)煤粒的吸附/解吸特性对破碎损伤的响应规律不同。对于吸附特性,不同粒径煤样的吸附常数a值和b值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对应曲线呈波动状。而对于解吸特性,解吸速度与粒径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分区特征:在极限粒径以下,煤样解吸速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加大,且呈比例关系;而在极限粒径以上,煤粒的解吸速度基本一致。实验煤样的极限粒径均在0.5~1 mm左右,且随压力变化不大。4)获得了菲克扩散系数随时间衰减的变化规律。总结了获取时变菲克扩散系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变量替换思想,基于双渗模型得出的求导法;另一种是利用极限近似思想,采用平均菲克扩散系数和瞬时菲克扩散系数等效化的近似推算法。菲克扩散系数表观值的衰减规律与自扩散系数的衰减规律相似,均是经历了极速衰减阶段,后逐渐趋于某一恒定的表观扩散值。破碎损伤过程增加了表观扩散系数的初始值和极限值,使衰减曲线整体上移,同时使两者的差距逐渐拉大,使曲线的衰减特征越来越明显。5)构建了引入煤体孔隙结构参数的菲克扩散模型。基于实验获得的菲克表观扩散系数随时间的衰减规律,结合自扩散系数衰减模型,并利用两者的相似性,构建了菲克扩散系数时变数学模型,该衰减模型含有孔径、孔长及孔形等几何参数特征,能够反映孔隙几何结构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将定菲克扩散系数模型扩展为时因非定常菲克扩散系数模型,得出了更具普遍适用性的,引入时变扩散系数的新解析解;将菲克扩散系数时变数学模型带入新模型的解析解中,最终获得了引入孔隙结构参数的单孔优化模型;新模型对解吸曲线的拟合度最高可达0.9944,明显高于原单孔模型,并能精确反应煤粒孔隙几何结构特征对解吸曲线的影响。6)粉煤极速解吸瓦斯产生的膨胀能是输运突出煤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在突出发展过程中,本源游离瓦斯不足以提供输运煤体的能量,而高速解吸的瓦斯流是突出得以发展的必要补充。基于气固两相流水平管道输运理论,类比栓流向堵塞流转换的临界流速,获得了大尺度条件下煤体输运终止时刻的临界瓦斯流速,为突出过程中有效做功瓦斯含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根据建立的单孔优化模型,确立了短时内单孔优化模型的简化数学式,获得了瓦斯平均解吸速度和粒径的数学关系。结合中梁山突出案例得出,若要完成输运突出煤体效果,部分煤粒需破碎值100μm级甚至更小,该结果也得到了中梁山其他突出事故粒径统计的验证。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D712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粉化程度对煤粒孔隙微观物理形态的影响
    2.1 样品的制取
    2.2 粉化煤体表面孔隙形态的变化特征
    2.3 粉化煤体大中孔分布及其结构形态特征
    2.4 粉化煤体小微孔分布及其结构形态特征
    2.5 粉化过程中煤粒孔隙损伤的基本路径
    2.6 本章小结
3 孔隙裂隙空间尺度特征与瓦斯流动表观特性的内在联系
    3.1 粉煤极速解吸形成机制的解释
    3.2 孔隙裂隙系统的尺度划分
    3.3 解吸双渗控制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实现
    3.4 主控流动形式对解吸曲线形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含孔隙几何特征菲克扩散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1 受限空间中自扩散系数的衰减机制
    4.2 类自扩散系数时变规律的菲克扩散系数时变模型构建
    4.3 基于时变扩散模型的单孔优化模型建立
    4.4 孔隙结构几何参数对菲克扩散系数衰减特性及解吸曲线形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粉化煤体瓦斯快速解吸的宏观特性
    5.1 粉化煤体的基本物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5.2 粉化程度对煤体瓦斯吸附特性的影响
    5.3 粉化程度对煤体瓦斯解吸特性的影响
    5.4 粉煤瓦斯解吸表观菲克扩散系数衰减规律
    5.5 单孔优化模型的拟合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粉化煤体快速解吸瓦斯在突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6.1 突出的基本特征及能量平衡
    6.2 煤体输运终止时刻的临界瓦斯流速构建
    6.3 快速解吸瓦斯的来源
    6.4 中梁山突出实例中输运突出煤粉的临界突出粒径估算
    6.5 解吸瓦斯在突出中的作用
    6.6 突出易发区的预测
    6.7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hugang Wang;Derek Elsworth;Jishan Liu;;Rapid decompression and desorption induced energetic failure in coal[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5年03期

2 韩贝贝;秦勇;张政;汪岗;喻鹏;;基于压汞试验的煤可压缩性研究及压缩量校正[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3期

3 孔胜利;程龙彪;王海锋;周红星;;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临界值的确定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8期

4 李伟;要惠芳;刘鸿福;康志勤;宋晓夏;冯增朝;;基于显微CT的不同煤体结构煤三维孔隙精细表征[J];煤炭学报;2014年06期

5 程远平;刘洪永;赵伟;;我国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现状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6 卢守青;王亮;秦立明;;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吸附能力与吸附热力学特征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7 张文静;琚宜文;卫明明;王国昌;;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15年02期

8 张晓辉;要惠芳;李伟;;韩城矿区构造煤储层物性差异特征[J];煤矿安全;2014年04期

9 刘彦伟;魏建平;何志刚;刘明举;;温度对煤粒瓦斯扩散动态过程的影响规律与机理[J];煤炭学报;2013年S1期

10 陈向军;程远平;王林;;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解吸抑制作用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守青;基于等效基质尺度的煤体力学失稳及渗透性演化机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王飞;煤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及其在瓦斯参数快速测定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姜海纳;突出煤粉孔隙损伤演化机制及其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陈美娟;基于重量法和核磁共振法的聚乙烯中溶解扩散行为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5 邹明俊;三孔两渗煤层气产出建模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安丰华;煤与瓦斯突出失稳蕴育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郭品坤;煤与瓦斯突出层裂发展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陈向军;外加水分对煤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9 丛星亮;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型与管线内压力信号关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彦伟;煤粒瓦斯放散规律、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巧龙;多孔介质中液体受限扩散的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4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64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