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济的增长使得现代国民出行方式发生了变革,航空业的运输人数和运输总量不断发生着变化,现阶段机场即将面临着容量逐渐趋于饱和的状态,增加机场内跑道的数量或建设新的机场可对容量趋于饱和的难题进行缓解。然而这种通过增加机场和跑道数量的方式来增加机场容量受到投资成本及环境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了民航业的发展速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跑道运行方式进行调整以及有效的缩小航路上航空器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当下增加机场安全容量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我国近距平行跑道目前采取的是一条跑道用于起飞,一条跑道用于降落的运行模式,如何缩小该运行模式下两机最小距离是目前国内外航空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可通过对飞机飞行航迹的研究建立飞机运动学模型,并且建立该运行模式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其次,配对进近程序可大幅提高机场运行效率,是目前国内外航空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该运行模式,提出了安全区范围的概念并对安全区前界和后界进行了计算,并建立了两机的最小跟驰距离模型。最后,根据飞机飞行速度误差对两机纵向间隔的影响、导航误差对两机侧向间隔的影响,建立配对进近两机之间安全距离计算模型,并建立了碰撞风险模型,考虑了危险接近与发生碰撞的概率,最后以两机起始间隔和飞机速度的均方差为变量,考虑其变化情况下对碰撞风险的影响。
【关键词】:容量饱和 近距平行跑道 配对进近程序 安全区 碰撞风险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V328;V3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二章 近距平行跑道的影响因素分析15-25
- 2.1 平行跑道的基本概念15
- 2.2.平行跑道的运行模式15-16
- 2.3 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的概念16-18
- 2.4 飞行间隔的定义18-20
- 2.4.1 侧向间隔18-19
- 2.4.2 纵向间隔19
- 2.4.3 垂直间隔19-20
- 2.4.4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的间隔20
- 2.5 间隔标准20-21
- 2.6 影响安全间隔的主要因素21-23
- 2.6.1 尾流效应21-22
- 2.6.2 侧风因素22
- 2.6.3 飞机系统22
- 2.6.4 导航误差和飞行速度误差22-23
- 2.6.5 飞机的初始纵向间距23
- 2.7 安全目标水平23-24
- 2.8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配对进近安全区及最小跟驰距离25-37
- 3.1 配对进近中的工作分配25-26
- 3.2 配对进近程序26-28
- 3.3 配对进近安全区的概念28-32
- 3.3.1 安全区后界的确定28-30
- 3.3.2 安全区前界的确定30-32
- 3.4 前后两机的最小跟驰距离32-36
- 3.4.1 模型建立32-34
- 3.4.2 算例分析34-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模型37-55
- 4.1 碰撞风险的基本思想37
- 4.2 配对进近碰撞风险模型的建立37-40
- 4.2.1 纵向配对进近模型的建立38-39
- 4.2.2 侧向配对进近模型的建立39-40
- 4.3 配对进近碰撞风险模型的建立40-41
- 4.3.1 纵向碰撞风险模型的建立40
- 4.3.2 侧向碰撞风险模型的建立40-41
- 4.4 配对进近碰撞风险模型参数的确定41-43
- 4.4.1 纵向碰撞风险模型参数41-42
- 4.4.2 侧向碰撞风险模型参数42-43
- 4.5 任意时刻配对进近两架飞机的距离43-51
- 4.5.1 配对进近纵向间距43-50
- 4.5.2 配对进近侧向间距50-51
- 4.6.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算例计算51-53
- 4.6.1 以前后两机的起始间隔为变量51-53
- 4.6.2 以飞机速度的均方差为变量53
- 4.7 本章小结53-5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5.1 论文工作总结55-56
- 5.2 研究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作者简介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宇;;二类盲降进近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民用航空;2011年05期
2 卢飞;张兆宁;魏志强;刘碧莲;;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纵向碰撞风险安全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8期
3 张传杰;张野林;贾大壮;;浅谈“一次进近的构想和操作”[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5年01期
4 汤正华;加强进近阶段的驾驶舱资源管理是防止进近失败的有效途径[J];民航飞行与安全;1999年02期
5 兰秀清;进近着陆风险意识检查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曹鹏飞;;飞行进近中错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0期
7 周长春;胡栋栋;;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航空公司飞机进近着陆阶段安全性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07期
8 程勇;;高高度进近和大速度进场的危害[J];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12期
9 李忠和;复飞——进近着陆安全的最好防护[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罗婷婷;孙瑞山;;基于Petri网的进近操作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爽;王小非;;飞机进近排序策略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刘亚涛;董绪荣;胡晓粉;张冲;;海基精密进近着陆算法综述[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5 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葆华 通讯员 阎岳志 刘立新;湖北空管塔台与进近管制室实现“物理分离”[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赵青;石家庄进近管制区开放运行助力河北民航腾飞[N];中国民航报;2011年
3 南航珠海航空有限公司 王斌;提高机组素质 防止进近失误[N];中国民航报;2013年
4 王伟;目视间隔与进近试运行将实施[N];中国民航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刘天成 文辉;为了飞行更安全顺畅[N];中国民航报;2012年
6 记者 李芳芳 通讯员 杨晓天;让飞行员从被动到主动[N];中国民航报;2014年
7 刘昕;从人、机、境的角度解读飞行作风[N];中国民航报;2010年
8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总飞行师/机长 刘清贵;低能见度条件下如何着陆?[N];中国民航报;2011年
9 通讯员 胡伟泉 记者 余文明;空中漏油停车 单发安全落地[N];中国民航报;2009年
10 山东航空公司飞行部安全技术中心 叶晓林;低空大坡度飞行的具体风险管控措施[N];中国民航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面向安全进近的航空自组网合作通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丹;上海虹桥机场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6年
2 牛夏蕾;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3 朱博;近距平行跑道运行碰撞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4 张超;近距平行跑道构型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5 苑克剑;基于融合点的连续下降进近航迹优化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6 杨敏哲;连续下降进近最优航迹与起始点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7 郝帅;基于性能导航飞行程序的连续下降进近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2年
8 马令坤;进近着陆指挥辅助系统——图像处理模块的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汤继强;某机场终端区进近程序优化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范峥;对Ⅰ类精密进近航段最优偏置角算法的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近距平行跑道配对进近碰撞风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