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段塞流的形成与控制
发布时间:2020-12-07 14:06
段塞流是气水两相流中的一种常见流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发现了段塞流的存在。段塞流间歇性强,压力和瞬时气液流量波动剧烈,这会对储层造成严重的速敏伤害,导致中国一部分煤层气井在初期高产之后低产甚至停产,所以对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段塞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段塞流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压裂液表面张力的减小、压裂液粘度的增大、生产压差的减小或煤层气储层渗透率的降低,段塞流的发生概率均减小且剧烈程度减弱。而且通过中国中部某区块两口煤层气井的现场应用验证了随着渗透率越高,段塞流将更加强烈;采用低表面张力的压裂液能有效抑制段塞流的产生和减轻速敏伤害。据此提出了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段塞流的控制方法,即采用三防压裂液进行储层改造,在单相水流阶段最大限度地将压裂液和地层水排出,降低气水两相流阶段的初始含水饱和度;在气水两相流阶段尽量减小压降速率,降低气液流速,遵从连续、缓慢、稳定的原则,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抑制段塞流的形成并降低其剧烈程度。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气液两相管道流流型Fig.1-1Gas-liquidtwo-phasepipelineflowpattern
段塞流实验装置
饱和1.5%KCl时在0.3MPa驱替压力下不同渗透率的气液相流量变化图(a、b、c、d的渗透率分别为41mD、73mD、101mD、145m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层气水平井煤粉产出规律及其防治措施[J]. 许耀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6(01)
[2]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运移规律研究[J]. 刘春花,刘新福,周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5(05)
[3]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防治措施综合分析研究[J]. 姚征,曹代勇,魏迎春,张晓玉,张傲翔,李翔.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8)
[4]煤层气井排采阶段煤粉运移条件研究[J]. 东振,鲍清英,张义. 特种油气藏. 2015(02)
[5]深部构造煤及其扩散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冰,宋志敏,任建刚,刘高峰. 科技通报. 2015(01)
[6]煤层气井煤粉的运移与控制[J]. 陈文文,王生维,秦义,赵文秀,赵俊芳,杨健,李瑞. 煤炭学报. 2014(S2)
[7]基于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的煤层瓦斯含量研究[J]. 岳高伟,刘军,王兆丰.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05)
[8]煤层气压裂返排过程中煤粉产出规律实验研究[J]. 姜伟,管保山,屈世存,刘萍,梁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3)
[9]煤层气水平井煤粉产出及运移特征[J]. 曹立虎,张遂安,张亚丽,秦鹏,韩树,王雪.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3)
[10]考虑表面扩散作用的页岩气瞬态流动模型[J]. 盛茂,李根生,黄中伟,田守嶒. 石油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D]. 宋金星.河南理工大学 2016
[2]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 姚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3]基于“三场”耦合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理论与应用[D]. 张双斌.河南理工大学 2014
[4]水—热耦合作用下煤体瓦斯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 赵东.太原理工大学 2012
[5]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注热增产机理的研究[D]. 杨新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煤层气在双孔介质中解吸及渗流机理研究[D]. 孔庆利.东北石油大学 2012
[2]煤的孔隙特征对煤层气解吸的影响[D]. 杜玉娥.西安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03388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气液两相管道流流型Fig.1-1Gas-liquidtwo-phasepipelineflowpattern
段塞流实验装置
饱和1.5%KCl时在0.3MPa驱替压力下不同渗透率的气液相流量变化图(a、b、c、d的渗透率分别为41mD、73mD、101mD、145m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层气水平井煤粉产出规律及其防治措施[J]. 许耀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6(01)
[2]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运移规律研究[J]. 刘春花,刘新福,周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5(05)
[3]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防治措施综合分析研究[J]. 姚征,曹代勇,魏迎春,张晓玉,张傲翔,李翔. 煤炭科学技术. 2015(08)
[4]煤层气井排采阶段煤粉运移条件研究[J]. 东振,鲍清英,张义. 特种油气藏. 2015(02)
[5]深部构造煤及其扩散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冰,宋志敏,任建刚,刘高峰. 科技通报. 2015(01)
[6]煤层气井煤粉的运移与控制[J]. 陈文文,王生维,秦义,赵文秀,赵俊芳,杨健,李瑞. 煤炭学报. 2014(S2)
[7]基于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的煤层瓦斯含量研究[J]. 岳高伟,刘军,王兆丰.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05)
[8]煤层气压裂返排过程中煤粉产出规律实验研究[J]. 姜伟,管保山,屈世存,刘萍,梁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3)
[9]煤层气水平井煤粉产出及运移特征[J]. 曹立虎,张遂安,张亚丽,秦鹏,韩树,王雪.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4(03)
[10]考虑表面扩散作用的页岩气瞬态流动模型[J]. 盛茂,李根生,黄中伟,田守嶒. 石油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D]. 宋金星.河南理工大学 2016
[2]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 姚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3]基于“三场”耦合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理论与应用[D]. 张双斌.河南理工大学 2014
[4]水—热耦合作用下煤体瓦斯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 赵东.太原理工大学 2012
[5]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注热增产机理的研究[D]. 杨新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煤层气在双孔介质中解吸及渗流机理研究[D]. 孔庆利.东北石油大学 2012
[2]煤的孔隙特征对煤层气解吸的影响[D]. 杜玉娥.西安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03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90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