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端堵水器法在采场覆岩裂隙带发育规律实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25 11:42
煤层的开采会导致上覆岩层原有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进而造成从顶板到地表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因此研究采空区覆岩裂隙分布特征,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李村矿1301首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井下双端堵水器观测方法,分析了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了李村矿3号煤层顶板覆岩采后形成的裂隙带高度范围,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文章来源】:煤. 2020,29(0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现场探测系统
调整注水调压阀,使注水压力达到规定的数值。规定数值为高程静压+0.1 MPa,高程静压为注水操作台与探管所在孔段高度的静水压力,每次注水观测完毕后,即可测得此值。表1 钻孔特征 工作面 测站 孔号 孔径/mm 仰角/(°) 长度/m Ⅰ-1号 100 36 75 1301工作面 Ⅰ Ⅰ-2号 100 45 70 Ⅰ-3号 100 54 65
在开始观测阶段观察到钻孔有出水现象,是因为送水管路连接及钻杆之间连接不够紧密而造成漏水,以此产生误差,经过现场测试,误差值约为(1~1.5)×10-2 L/min。经综合数据分析,认为导水裂隙带内观测钻孔的注水漏失量应大于15×10-2 L/min,若注水漏失量小于8×10-2 L/min基本认为已经处于裂隙带外围位置。以3号钻孔为例进行说明,由图3(b)可知,根据钻孔内由下到上的顺序观测,在钻孔深度0~30 m范围内,钻孔漏水量较小,与开采前钻孔漏水量基本相同,说明工作面开采后该范围内没有出现新的离层或破裂;在钻孔30~51.5 m范围内,钻孔水量较大,在该观测钻孔区域内,渗水量为15×10-2~55×10-2 L/min,整段观测孔的渗透量均大于15×10-2 L/min,由于导水裂隙带渗透率较完整岩体渗透率大,说明此段岩层范围内岩层受采动的影响产生次生裂隙发育,裂隙带发育高度已达到51.5 m。而当钻孔深度大于51.5 m后渗水量已小于8×10-2 L/min,说明在工作面开采后该范围岩层没有出现新的离层或破裂,因此判断出在51.5 m处已经进入了弯曲下沉带,说明导水裂隙带高度最高不会超过51.5 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厚松散层条件下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与机理[J]. 易四海,郑志刚,滕永海. 煤矿开采. 2011(04)
[2]煤矿上行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J]. 张恩强,张建忠,刘金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03)
[3]综放开采村庄房屋破坏规律与保护技术[J]. 郭轲轶,滕永海,彭程芳. 煤炭科学技术. 2010(10)
[4]厚土层浅埋煤层覆岩运动破坏规律研究[J]. 张杰,侯忠杰.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01)
[5]顶板岩层“三带”划分的综合分析法[J]. 梁运培,文光才. 煤炭科学技术. 2000(05)
[6]评价煤层顶板涌(突)水条件的“三图-双预测法”[J]. 武强,黄晓玲,董东林,殷作如,李建民,洪益清,张厚军. 煤炭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2999160
【文章来源】:煤. 2020,29(0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现场探测系统
调整注水调压阀,使注水压力达到规定的数值。规定数值为高程静压+0.1 MPa,高程静压为注水操作台与探管所在孔段高度的静水压力,每次注水观测完毕后,即可测得此值。表1 钻孔特征 工作面 测站 孔号 孔径/mm 仰角/(°) 长度/m Ⅰ-1号 100 36 75 1301工作面 Ⅰ Ⅰ-2号 100 45 70 Ⅰ-3号 100 54 65
在开始观测阶段观察到钻孔有出水现象,是因为送水管路连接及钻杆之间连接不够紧密而造成漏水,以此产生误差,经过现场测试,误差值约为(1~1.5)×10-2 L/min。经综合数据分析,认为导水裂隙带内观测钻孔的注水漏失量应大于15×10-2 L/min,若注水漏失量小于8×10-2 L/min基本认为已经处于裂隙带外围位置。以3号钻孔为例进行说明,由图3(b)可知,根据钻孔内由下到上的顺序观测,在钻孔深度0~30 m范围内,钻孔漏水量较小,与开采前钻孔漏水量基本相同,说明工作面开采后该范围内没有出现新的离层或破裂;在钻孔30~51.5 m范围内,钻孔水量较大,在该观测钻孔区域内,渗水量为15×10-2~55×10-2 L/min,整段观测孔的渗透量均大于15×10-2 L/min,由于导水裂隙带渗透率较完整岩体渗透率大,说明此段岩层范围内岩层受采动的影响产生次生裂隙发育,裂隙带发育高度已达到51.5 m。而当钻孔深度大于51.5 m后渗水量已小于8×10-2 L/min,说明在工作面开采后该范围岩层没有出现新的离层或破裂,因此判断出在51.5 m处已经进入了弯曲下沉带,说明导水裂隙带高度最高不会超过51.5 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厚松散层条件下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与机理[J]. 易四海,郑志刚,滕永海. 煤矿开采. 2011(04)
[2]煤矿上行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J]. 张恩强,张建忠,刘金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03)
[3]综放开采村庄房屋破坏规律与保护技术[J]. 郭轲轶,滕永海,彭程芳. 煤炭科学技术. 2010(10)
[4]厚土层浅埋煤层覆岩运动破坏规律研究[J]. 张杰,侯忠杰.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01)
[5]顶板岩层“三带”划分的综合分析法[J]. 梁运培,文光才. 煤炭科学技术. 2000(05)
[6]评价煤层顶板涌(突)水条件的“三图-双预测法”[J]. 武强,黄晓玲,董东林,殷作如,李建民,洪益清,张厚军. 煤炭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2999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99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