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松散层薄基岩浅埋煤层导水断裂带高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18:26
薄基岩浅埋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断裂带易造成水资源破坏,导水断裂带高度确定是含水层免受破坏的关键。以青龙寺煤矿5-20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理论计算及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分析煤层开采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表明:工作面开采后采空区上方覆岩形成拱形梁结构,拱的边缘位置为拉应力区,该区域纵向切落裂缝为岩层的主要导水通道,导水断裂呈"八字形"分布;5-20101工作面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为52.3~62 m,平均57.2,裂采比为24.2;导水断裂带发育不会与萨拉乌苏组含水层贯通,生产过程中不受含水层倒灌的威胁。
【文章来源】:煤矿安全. 2020,51(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方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逐渐增大。当工作面回采至210 m时,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逐渐压实,纵向切落裂缝和离层裂隙闭合,导水断裂带高度随工作面的推进趋于稳定,其高度在62 m,导水断裂带高度发育动态变化如图3。2.3 上覆岩层位移分析
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方覆岩形成拱形梁结构,拱的边缘位置为覆岩受拉区域,该区域纵向切落裂缝是岩层的主要导水通道。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顶板离层裂隙及纵向切落裂缝自下而上不断发育、发展[9-11]。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如图2。工作面开采至60 m处时,基本顶发生初次垮落,垮落带高度7 m,垮落区域外缘一定范围内覆岩受拉应力作用,纵向切落裂缝逐渐发育,形成拱形导水断裂圈,纵向切落裂缝高度发育至18 m处,如图2(a)。工作面开采至82 m时,基本顶第1次周期来压,垮落带高度10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23 m,如图2(b)。当工作面开采至104 m时,基本顶第2次周期来压,垮落带高度12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32 m,如图2(c)。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覆岩受拉应力的作用,纵向切落裂缝不断发育。当工作面推进至125 m时,垮落带高度17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43 m,如图2(d)。工作面回采至210 m时,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逐渐压实,两边缘上部覆岩纵向切落裂缝明显发育,形成导水断裂带且呈“八字形”分布,并且到达含水层底部约10 m处自动闭,纵向切落裂缝高度在62 m,其高度随工作面的推进趋于稳定,说明已达到充分采动,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纵向切落裂缝(导水断裂带)最大高度变化不大[12]。图2 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神南矿区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 马雄德,王苏健,蒋泽泉,陈通,李文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5)
[2]浅埋薄基岩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3维物理相似模拟研究[J]. 卢邦稳,刘长武,刘德峰,高云瑞,王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S1)
[3]浅埋薄基岩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纵向贯通裂隙“张开—闭合”规律[J]. 贾后省,马念杰,赵希栋. 煤炭学报. 2015(12)
[4]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与开采参数的关系研究[J]. 赵兵朝,刘樟荣,同超,王春龙.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04)
[5]生态脆弱矿区煤层覆岩隔水特征及保水开采实验研究[J]. 高召宁,应治中,李铭.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5(02)
[6]大柳塔煤矿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模拟研究[J]. 师修昌,孟召平,杨圣,张纪星. 金属矿山. 2015(03)
[7]薄基岩厚风积沙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J]. 王连国,王占盛,黄继辉,周冬磊.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2(05)
[8]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J].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 煤炭学报. 2012(05)
[9]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杨泽元,申涛. 煤炭学报. 2010(01)
[10]浅埋煤层采动导水裂隙动态演化规律模拟分析[J]. 范钢伟,张东升,卢鑫,崔廷锋,王晓东. 煤炭科学技术. 2008(05)
本文编号:3065655
【文章来源】:煤矿安全. 2020,51(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上方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逐渐增大。当工作面回采至210 m时,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逐渐压实,纵向切落裂缝和离层裂隙闭合,导水断裂带高度随工作面的推进趋于稳定,其高度在62 m,导水断裂带高度发育动态变化如图3。2.3 上覆岩层位移分析
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方覆岩形成拱形梁结构,拱的边缘位置为覆岩受拉区域,该区域纵向切落裂缝是岩层的主要导水通道。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顶板离层裂隙及纵向切落裂缝自下而上不断发育、发展[9-11]。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如图2。工作面开采至60 m处时,基本顶发生初次垮落,垮落带高度7 m,垮落区域外缘一定范围内覆岩受拉应力作用,纵向切落裂缝逐渐发育,形成拱形导水断裂圈,纵向切落裂缝高度发育至18 m处,如图2(a)。工作面开采至82 m时,基本顶第1次周期来压,垮落带高度10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23 m,如图2(b)。当工作面开采至104 m时,基本顶第2次周期来压,垮落带高度12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32 m,如图2(c)。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覆岩受拉应力的作用,纵向切落裂缝不断发育。当工作面推进至125 m时,垮落带高度17 m,纵向切落裂缝高度43 m,如图2(d)。工作面回采至210 m时,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逐渐压实,两边缘上部覆岩纵向切落裂缝明显发育,形成导水断裂带且呈“八字形”分布,并且到达含水层底部约10 m处自动闭,纵向切落裂缝高度在62 m,其高度随工作面的推进趋于稳定,说明已达到充分采动,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纵向切落裂缝(导水断裂带)最大高度变化不大[12]。图2 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神南矿区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 马雄德,王苏健,蒋泽泉,陈通,李文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5)
[2]浅埋薄基岩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3维物理相似模拟研究[J]. 卢邦稳,刘长武,刘德峰,高云瑞,王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S1)
[3]浅埋薄基岩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纵向贯通裂隙“张开—闭合”规律[J]. 贾后省,马念杰,赵希栋. 煤炭学报. 2015(12)
[4]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与开采参数的关系研究[J]. 赵兵朝,刘樟荣,同超,王春龙.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5(04)
[5]生态脆弱矿区煤层覆岩隔水特征及保水开采实验研究[J]. 高召宁,应治中,李铭.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5(02)
[6]大柳塔煤矿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模拟研究[J]. 师修昌,孟召平,杨圣,张纪星. 金属矿山. 2015(03)
[7]薄基岩厚风积沙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J]. 王连国,王占盛,黄继辉,周冬磊.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2(05)
[8]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J].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 煤炭学报. 2012(05)
[9]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杨泽元,申涛. 煤炭学报. 2010(01)
[10]浅埋煤层采动导水裂隙动态演化规律模拟分析[J]. 范钢伟,张东升,卢鑫,崔廷锋,王晓东. 煤炭科学技术. 2008(05)
本文编号:3065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06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