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煤体自燃温度场演变模拟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09:04
为研究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过程中温度场的演变规律,基于几何相似原则及煤自燃原理,研发了采空区温度场分布规律相似模拟试验装置,将现场采集的大块煤样进行破碎后,选择粒径≤30mm的混煤进行填充,设置热源和测点,模拟采空区煤自燃火源热传递过程,研究松散煤体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热源温度对松散煤体热量传递规律的影响以及Y型通风采空区煤体温度场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无对流条件下,热源向周围煤体的热量传递呈各向同性特征,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加,热源在松散煤体内的热量传递能力以非线性的形式快速增加,增速越来越大;恒温热源周围某测点的温度与恒温热源的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在测点距离或加载时间小于抛物线对称轴数值时,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在测点距离或加载时间大于抛物线对称轴数值时,测点温度基本稳定;煤自燃过程中的高温点会以加速度方式向氧气富集区域迁移,受火风压吸风效果影响,火源上部区域迁移效果更加明显。
【文章来源】: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温度测点及热源布置示意
选取距离底板50 mm水平距离热源200 mm的23、27、29、33号测点,以及位于热源倾角上方距离112 mm的6号和16号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热源同水平距离200 mm的测点温度y随加载时间t的变化函数为y=-0.127 9t2+3.700 6t+11.467 0(t<14.5 h)。图3 XY平面测点16 h温度分布
图2 试验模型形状及热源布置示意与热源呈27℃及153℃倾角的上方,直线距离112 mm的测点温度随加载时间的变化函数为y=-0.126 4t2+4.240 1t+12.573 0(t<16.8 h)。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焰煤低温氧化主要官能团迁移规律研究[J]. 张嬿妮,刘春辉,宋佳佳,王安鹏.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2]高地温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微观结构影响试验研究[J]. 马冬娟,唐一博.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2)
[3]易自燃煤层预测预报气体指标体系研究[J]. 疏义国,赵庆伟,郁亚楠.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4]防治煤自燃的泡沫凝胶防灭火特性研究[J]. 朱树来.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5]基于热棒降温技术的自燃煤堆热迁移行为数值模拟[J]. 程方明,常助川,李贝,邓军,易欣,马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6]古书院矿郭山排矸场火区快速治理技术[J]. 张小翌,王德明,杨雪花,刘蛟龙. 煤矿安全. 2019(07)
[7]风速对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漏风及煤自燃影响研究[J]. 黎经雷,牛会永,鲁义,李石林,赵蕾,聂琦苗.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3)
[8]乌达煤田自燃煤炭损失量的估算方法[J]. 徐友友,郭广礼,李怀展.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1)
[9]重力热管对煤堆内部温度场的影响研究[J]. 陈清华,孙美华,苏国用. 煤矿安全. 2018(11)
[10]采空区煤自燃预测的随机森林方法[J]. 邓军,雷昌奎,曹凯,马砺,王彩萍,翟小伟. 煤炭学报. 2018(10)
本文编号:3074422
【文章来源】: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温度测点及热源布置示意
选取距离底板50 mm水平距离热源200 mm的23、27、29、33号测点,以及位于热源倾角上方距离112 mm的6号和16号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热源同水平距离200 mm的测点温度y随加载时间t的变化函数为y=-0.127 9t2+3.700 6t+11.467 0(t<14.5 h)。图3 XY平面测点16 h温度分布
图2 试验模型形状及热源布置示意与热源呈27℃及153℃倾角的上方,直线距离112 mm的测点温度随加载时间的变化函数为y=-0.126 4t2+4.240 1t+12.573 0(t<16.8 h)。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焰煤低温氧化主要官能团迁移规律研究[J]. 张嬿妮,刘春辉,宋佳佳,王安鹏.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2]高地温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微观结构影响试验研究[J]. 马冬娟,唐一博.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2)
[3]易自燃煤层预测预报气体指标体系研究[J]. 疏义国,赵庆伟,郁亚楠.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4]防治煤自燃的泡沫凝胶防灭火特性研究[J]. 朱树来.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5]基于热棒降温技术的自燃煤堆热迁移行为数值模拟[J]. 程方明,常助川,李贝,邓军,易欣,马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6]古书院矿郭山排矸场火区快速治理技术[J]. 张小翌,王德明,杨雪花,刘蛟龙. 煤矿安全. 2019(07)
[7]风速对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漏风及煤自燃影响研究[J]. 黎经雷,牛会永,鲁义,李石林,赵蕾,聂琦苗.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3)
[8]乌达煤田自燃煤炭损失量的估算方法[J]. 徐友友,郭广礼,李怀展.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1)
[9]重力热管对煤堆内部温度场的影响研究[J]. 陈清华,孙美华,苏国用. 煤矿安全. 2018(11)
[10]采空区煤自燃预测的随机森林方法[J]. 邓军,雷昌奎,曹凯,马砺,王彩萍,翟小伟. 煤炭学报. 2018(10)
本文编号:3074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07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