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涌水对大气降水响应的非线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6:37
矿井涌水量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指标,深部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定量关系一直是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R/S分析法、GM(1,2)模型和现场分析等方法,以平煤七矿为例,研究矿井涌水量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水量序列Hurst指数为0.367 7,该序列具有反持续性,其平均循环周期为5个月;涌水量序列Hurst指数为0.897 3,该序列具有正持续性,其平均循环周期为20个月;降水量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滞后1.5~3个月。以此为基础建立矿井涌水量的GM(1,2)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了94.25%。该模型对同类型矿井涌水量预测具有借鉴价值。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9(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层柱状图
研究区灰岩地下水补给示意图
由图3(a)可以看出:(1)UF和UB两条曲线均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说明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2)在0.05显著性水平下,UF和UB两条曲线相交于2004年4月,说明从2004年4月开始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3)在2003—2014年这12年时间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序列UF值小于0,说明降水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由图3(b)可以看出:(1)UF和UB两条曲线均超过显著性水平0.01临界线,说明矿井涌水量变化趋势显著;(2)在0.01显著性水平下,UF曲线于2007年3月首次超出临界线范围,以此确定2007年3月是矿井涌水量突变开始的年(月)份,从2007年3月开始矿井涌水量开始有明显的减少趋势;(3)在2003—2014年这12年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序列UF值小于0,说明矿井涌水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改进的ARIMA模型在水文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J]. 杜懿,麻荣永. 水力发电. 2018(04)
[2]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大文,徐宗学,李哲,袁星,王磊,缪驰远,田富强,田立德,龙笛,汤秋鸿,刘星才,张学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3]论水文计算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J]. 闫宝伟,潘增,薛野,段美壮. 水利学报. 2017(09)
[4]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朱金峰,刘悦忆,章树安,郑航.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5]“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技术方法与工程应用[J]. 武强,申建军,王洋. 煤炭学报. 2017(01)
[6]黄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特性分析[J]. 张营营,胡亚朋,张范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2)
[7]矿井涌水量灰色GM(1,2)预测模型[J]. 李建林,李志强,郑继东,昝明军,崔延华,刘秀.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8]河流年径流量的GM(1,2)-Markov中长期预测模型[J]. 李建林,李志强,王心义,郑继东,昝明军. 干旱区地理. 2016(02)
[9]宁夏中部干旱带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 李媛,谢应忠,王亚娟. 生态学报. 2016(15)
[10]基于R/S分析的矿井涌水量灰色预测[J]. 李建林,李志强,王心义,郑继东,昝明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5)
本文编号:3122983
【文章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9(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层柱状图
研究区灰岩地下水补给示意图
由图3(a)可以看出:(1)UF和UB两条曲线均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说明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2)在0.05显著性水平下,UF和UB两条曲线相交于2004年4月,说明从2004年4月开始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3)在2003—2014年这12年时间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序列UF值小于0,说明降水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由图3(b)可以看出:(1)UF和UB两条曲线均超过显著性水平0.01临界线,说明矿井涌水量变化趋势显著;(2)在0.01显著性水平下,UF曲线于2007年3月首次超出临界线范围,以此确定2007年3月是矿井涌水量突变开始的年(月)份,从2007年3月开始矿井涌水量开始有明显的减少趋势;(3)在2003—2014年这12年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序列UF值小于0,说明矿井涌水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改进的ARIMA模型在水文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J]. 杜懿,麻荣永. 水力发电. 2018(04)
[2]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大文,徐宗学,李哲,袁星,王磊,缪驰远,田富强,田立德,龙笛,汤秋鸿,刘星才,张学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3]论水文计算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J]. 闫宝伟,潘增,薛野,段美壮. 水利学报. 2017(09)
[4]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朱金峰,刘悦忆,章树安,郑航.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5]“煤-水”双资源型矿井开采技术方法与工程应用[J]. 武强,申建军,王洋. 煤炭学报. 2017(01)
[6]黄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特性分析[J]. 张营营,胡亚朋,张范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2)
[7]矿井涌水量灰色GM(1,2)预测模型[J]. 李建林,李志强,郑继东,昝明军,崔延华,刘秀.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8]河流年径流量的GM(1,2)-Markov中长期预测模型[J]. 李建林,李志强,王心义,郑继东,昝明军. 干旱区地理. 2016(02)
[9]宁夏中部干旱带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 李媛,谢应忠,王亚娟. 生态学报. 2016(15)
[10]基于R/S分析的矿井涌水量灰色预测[J]. 李建林,李志强,王心义,郑继东,昝明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5)
本文编号:312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12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