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防护装置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7:35
由于市场爆炸防护产品隔爆阀良莠不齐,对相关产品进行规范的性能检测是保证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典型爆炸防护产品隔爆阀的防护性能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相关标准中要求的检测方法和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搭建隔爆阀检测平台对检测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认为在火焰传播测试中,通过远程控制超高帧率的摄像机检测火花是否从隔爆阀溢出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了爆炸防护产品隔爆阀防护性能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置信度。
【文章来源】:机电工程技术. 2020,49(10)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爆炸触发及传播装置
图1 爆炸触发及传播装置对于耐爆炸性测试,需要检测的参数是产生爆炸性环境的1 m3罐内压力以及即将到达隔爆阀的压力是否满足隔爆阀的测试需求,因此主要使用的检测装置是压力传感器,使用前要对压力传感器进行校准。试验时,隔爆阀的阀门应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保证试验时产生的爆炸压力不低于试验阀门的耐爆性。试验结束后,通过观察阀门在其承受的爆炸压力下是否发生变形且成功阻止爆炸传播,若阀门发生了永久变形,其功能未失效且没有加剧对周围环境危险影响的情况下,所测隔爆阀是允许的。
本节通过一个爆炸性测试和火焰传播测试的案例对被动隔爆阀的检测技术进行论证说明。检测产品为广东某防护用品公司针对St2粉尘生产的被动隔爆阀。本测试中采用常规的玉米淀粉,耐爆炸性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到达隔爆阀处最大压力为0.265 MPa,爆炸指数为24.6 MPa·m/s,符合St2粉尘爆炸指数的取值范围。当爆炸发生后,隔爆阀阀瓣由开启到关闭,实验后检查发现阀瓣未发生明显变形,且未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图4所示为火焰传播测试过程中超高速摄像机拍到的火焰传播过程,采用的粉尘浓度与耐爆炸性测试中的粉尘浓度相同。为了能更直观地证明火焰传播至隔爆阀处,此次检测采用第一种方法。可以看出,5 m长的管道下游是可以观察到剧烈燃烧的火焰,其传播距离管道出口5 m左右。当在管道一侧连接隔爆阀后进行重复试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隔爆阀虽然完成了由开启至关闭的动作,但是整个过程中依然有部分火焰从阀瓣的间隙中逃逸,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管道内布满了粉尘的情况下是十分危险的,溢出的火焰会成为另一侧管道的点燃源,使爆炸朝更危险的态势发展。因此在火焰传播的检测中,关于隔爆阀能不能实现阻火的功能一定要认真测试并确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尘爆炸事故的统计数据分析[J]. 钱松. 电气防爆. 2018(03)
[2]粉尘爆炸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J]. 袁帅,王庆慧,王丹枫,杨凝畅. 爆破器材. 2017(04)
[3]昆山粉尘爆炸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王宝兴,李晨.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01)
硕士论文
[1]粉尘在通风除尘管道内沉积行为的研究[D]. 胡大山.武汉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64341
【文章来源】:机电工程技术. 2020,49(10)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爆炸触发及传播装置
图1 爆炸触发及传播装置对于耐爆炸性测试,需要检测的参数是产生爆炸性环境的1 m3罐内压力以及即将到达隔爆阀的压力是否满足隔爆阀的测试需求,因此主要使用的检测装置是压力传感器,使用前要对压力传感器进行校准。试验时,隔爆阀的阀门应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保证试验时产生的爆炸压力不低于试验阀门的耐爆性。试验结束后,通过观察阀门在其承受的爆炸压力下是否发生变形且成功阻止爆炸传播,若阀门发生了永久变形,其功能未失效且没有加剧对周围环境危险影响的情况下,所测隔爆阀是允许的。
本节通过一个爆炸性测试和火焰传播测试的案例对被动隔爆阀的检测技术进行论证说明。检测产品为广东某防护用品公司针对St2粉尘生产的被动隔爆阀。本测试中采用常规的玉米淀粉,耐爆炸性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到达隔爆阀处最大压力为0.265 MPa,爆炸指数为24.6 MPa·m/s,符合St2粉尘爆炸指数的取值范围。当爆炸发生后,隔爆阀阀瓣由开启到关闭,实验后检查发现阀瓣未发生明显变形,且未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图4所示为火焰传播测试过程中超高速摄像机拍到的火焰传播过程,采用的粉尘浓度与耐爆炸性测试中的粉尘浓度相同。为了能更直观地证明火焰传播至隔爆阀处,此次检测采用第一种方法。可以看出,5 m长的管道下游是可以观察到剧烈燃烧的火焰,其传播距离管道出口5 m左右。当在管道一侧连接隔爆阀后进行重复试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隔爆阀虽然完成了由开启至关闭的动作,但是整个过程中依然有部分火焰从阀瓣的间隙中逃逸,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管道内布满了粉尘的情况下是十分危险的,溢出的火焰会成为另一侧管道的点燃源,使爆炸朝更危险的态势发展。因此在火焰传播的检测中,关于隔爆阀能不能实现阻火的功能一定要认真测试并确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尘爆炸事故的统计数据分析[J]. 钱松. 电气防爆. 2018(03)
[2]粉尘爆炸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J]. 袁帅,王庆慧,王丹枫,杨凝畅. 爆破器材. 2017(04)
[3]昆山粉尘爆炸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王宝兴,李晨.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01)
硕士论文
[1]粉尘在通风除尘管道内沉积行为的研究[D]. 胡大山.武汉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64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26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