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燃煤层静态吸氧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1:48
为了控制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问题,采用ZRJ-1型煤自燃倾向性测定仪,分别就粒度、温度以及孔隙发育3种因素对静态吸氧量影响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静态吸氧量随粒度增大先增加,粒度为35~60目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后减小;随温度升高静态吸氧量先增加后减小,100℃时最大;大孔和中孔是煤孔隙体积主要构成,孔隙比表面积占比约10%,在升温氧化过程中对吸氧量影响较小,而过渡孔和微孔孔隙比表面积占比分别为75%和15%,对吸氧量影响大。
【文章来源】:煤炭工程. 2020,52(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图1 粒度与静态吸氧量的关系
选择7~16目和16~18目两种粒度煤样在不同在温度下的吸氧量,温度分别为常温和100℃、200℃、300℃、350℃,得出两种煤样的静态吸氧量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煤样加热温度的升高,煤样的吸氧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25~100℃,温度升高造成煤样表面微孔增加,煤样表面不平整导致分形维数增加,反应在吸氧量上便是吸氧量的增加。100~350℃,由于煤温升高后煤中的焦质成分渗出使煤的孔隙表面粗糙度降低,煤的分形维数下降,同样吸氧量降低。
2)孔隙体积的分布特征。煤样氧化过程中不同孔径孔隙体积分布(即微孔、过渡孔、中孔、大孔体积占孔隙总体积的百分比)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如图5所示,主要从这2个角度分析孔隙体积的分布特征。由图5可知,不同目数的煤在25~200℃的氧化过程中,大孔及过渡孔占的比例略大,而在200~350℃的氧化过程中,大孔及中孔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占主导地位,过渡孔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不同目数的煤样微孔比例变化不大。图4 氧化过程中孔隙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参数遗煤耗氧速度耦合模型研究[J]. 王月红,关雅洁,张九零,牛宝云. 煤炭工程. 2017(01)
[2]预氧化煤自燃特性试验研究[J]. 张辛亥,李青蔚. 煤炭科学技术. 2014(11)
[3]限定封闭环境煤粒径对煤氧化反应速度的影响[J]. 王涌宇,张玉龙,王俊峰,邬剑明. 煤矿安全. 2014(05)
[4]不同粒径煤样低温氧化过程升温速率规律研究[J]. 王凤双,杨胜强,李珍宝,金双林,孙家伟.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5)
[5]煤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王聪,江成发,储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06)
[6]脱水褐煤复吸特性及孔结构对复吸影响研究[J]. 武建军,李慧蓉,周国莉,商玉坤,蔡志丹,王伟. 煤炭工程. 2012(12)
[7]不同因素对煤吸氧量、热焓影响的试验研究[J]. 朱红青,屈丽娜,沈静,和超楠.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10)
[8]低O2含量条件下煤自燃产物生成规律的实验研究[J]. 周福宝,邵和,李金海,张晞,史波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6)
[9]惰质组与镜质组对煤吸附CO性能的影响[J]. 张九零,郭立稳,周心权,王月红. 煤炭学报. 2007(12)
[10]我国煤矿火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J]. 孙忠强,郭立稳.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矿井火灾预测预警及密闭启封安全性研究[D]. 朱令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2]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D]. 刘仲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3156
【文章来源】:煤炭工程. 2020,52(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图1 粒度与静态吸氧量的关系
选择7~16目和16~18目两种粒度煤样在不同在温度下的吸氧量,温度分别为常温和100℃、200℃、300℃、350℃,得出两种煤样的静态吸氧量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煤样加热温度的升高,煤样的吸氧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25~100℃,温度升高造成煤样表面微孔增加,煤样表面不平整导致分形维数增加,反应在吸氧量上便是吸氧量的增加。100~350℃,由于煤温升高后煤中的焦质成分渗出使煤的孔隙表面粗糙度降低,煤的分形维数下降,同样吸氧量降低。
2)孔隙体积的分布特征。煤样氧化过程中不同孔径孔隙体积分布(即微孔、过渡孔、中孔、大孔体积占孔隙总体积的百分比)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如图5所示,主要从这2个角度分析孔隙体积的分布特征。由图5可知,不同目数的煤在25~200℃的氧化过程中,大孔及过渡孔占的比例略大,而在200~350℃的氧化过程中,大孔及中孔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占主导地位,过渡孔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不同目数的煤样微孔比例变化不大。图4 氧化过程中孔隙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参数遗煤耗氧速度耦合模型研究[J]. 王月红,关雅洁,张九零,牛宝云. 煤炭工程. 2017(01)
[2]预氧化煤自燃特性试验研究[J]. 张辛亥,李青蔚. 煤炭科学技术. 2014(11)
[3]限定封闭环境煤粒径对煤氧化反应速度的影响[J]. 王涌宇,张玉龙,王俊峰,邬剑明. 煤矿安全. 2014(05)
[4]不同粒径煤样低温氧化过程升温速率规律研究[J]. 王凤双,杨胜强,李珍宝,金双林,孙家伟.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5)
[5]煤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王聪,江成发,储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06)
[6]脱水褐煤复吸特性及孔结构对复吸影响研究[J]. 武建军,李慧蓉,周国莉,商玉坤,蔡志丹,王伟. 煤炭工程. 2012(12)
[7]不同因素对煤吸氧量、热焓影响的试验研究[J]. 朱红青,屈丽娜,沈静,和超楠.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10)
[8]低O2含量条件下煤自燃产物生成规律的实验研究[J]. 周福宝,邵和,李金海,张晞,史波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6)
[9]惰质组与镜质组对煤吸附CO性能的影响[J]. 张九零,郭立稳,周心权,王月红. 煤炭学报. 2007(12)
[10]我国煤矿火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J]. 孙忠强,郭立稳.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矿井火灾预测预警及密闭启封安全性研究[D]. 朱令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
[2]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D]. 刘仲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3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28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