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综放工作面硫化氢动态运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19:37
针对目前煤矿综放工作面的硫化氢(H2S)浓度分布规律研究多采用单一手段、难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等问题,以陕西某煤矿工作面为研究背景,运用Fluent软件构建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该工作面H2S浓度分布及动态运移规律;在工作面进行测点布置,采用CD4型气体检测仪对工作面空间内的H2S浓度进行现场测定。数值模拟和现场测定结果均表明:在垂直方向,随着距底板高度增加,H2S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水平方向,随着与工作面煤壁距离增加,H2S浓度逐渐减小;在风流方向,随着与采煤机距离增加,H2S浓度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可为现场H2S运移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工矿自动化. 2020,46(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回风巷各测点H2S浓度分布规律
在采煤过程中,采用CD4型气体检测仪对工作面空间内的H2S浓度进行测定。气体检测仪如图9所示,其基本参数见表1,其中LEL指爆炸下限。测点布置情况如下:
工作面H2S浓度测点布置如图10所示[14]。为了使测点的空间位置更加明确,借助三视图方法对测点布置进行说明,以从支架处观察为主视图,从进风方向观察为左视图,从顶板处观察为俯视图,测点的空间位置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掘工作面硫化氢分布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 贾牛骏,贾宝山,王洪达,王玉娇,汪伟.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2)
[2]矿井火灾孕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郑学召,回硕,文虎,郭军. 煤矿安全. 2017(10)
[3]急倾斜厚煤层采动时硫化氢涌出运移特征研究[J]. 蒋新军. 煤炭科学技术. 2017(S1)
[4]矿井热动力灾害救援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J]. 郭军,岳宁芳,金永飞,赵志峰,郑学召. 煤矿安全. 2017(07)
[5]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主控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J]. 林海飞,张静非,李树刚,张超,杨会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06)
[6]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研究[J]. 邓奇根,刘明举,崔学锋,温洁洁. 地学前缘. 2017(05)
[7]崔庄煤矿硫化氢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 蔡坤,宋远成,张晓贤. 煤矿现代化. 2016(02)
[8]综放工作面硫化氢分布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J]. 刘奎.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6(02)
[9]我国矿井热动力灾害评价研究进展及趋势[J]. 文虎,郭军,金永飞,张泽,王涛,刘文永. 煤矿安全. 2016(03)
[10]煤层注NaHCO3溶液防治H2S方法及效果研究[J]. 孙维吉,袁欣鹏,梁冰,张秀宇,张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01)
本文编号:3438513
【文章来源】:工矿自动化. 2020,46(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回风巷各测点H2S浓度分布规律
在采煤过程中,采用CD4型气体检测仪对工作面空间内的H2S浓度进行测定。气体检测仪如图9所示,其基本参数见表1,其中LEL指爆炸下限。测点布置情况如下:
工作面H2S浓度测点布置如图10所示[14]。为了使测点的空间位置更加明确,借助三视图方法对测点布置进行说明,以从支架处观察为主视图,从进风方向观察为左视图,从顶板处观察为俯视图,测点的空间位置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综掘工作面硫化氢分布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 贾牛骏,贾宝山,王洪达,王玉娇,汪伟.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2)
[2]矿井火灾孕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郑学召,回硕,文虎,郭军. 煤矿安全. 2017(10)
[3]急倾斜厚煤层采动时硫化氢涌出运移特征研究[J]. 蒋新军. 煤炭科学技术. 2017(S1)
[4]矿井热动力灾害救援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J]. 郭军,岳宁芳,金永飞,赵志峰,郑学召. 煤矿安全. 2017(07)
[5]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主控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J]. 林海飞,张静非,李树刚,张超,杨会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06)
[6]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研究[J]. 邓奇根,刘明举,崔学锋,温洁洁. 地学前缘. 2017(05)
[7]崔庄煤矿硫化氢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 蔡坤,宋远成,张晓贤. 煤矿现代化. 2016(02)
[8]综放工作面硫化氢分布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J]. 刘奎.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6(02)
[9]我国矿井热动力灾害评价研究进展及趋势[J]. 文虎,郭军,金永飞,张泽,王涛,刘文永. 煤矿安全. 2016(03)
[10]煤层注NaHCO3溶液防治H2S方法及效果研究[J]. 孙维吉,袁欣鹏,梁冰,张秀宇,张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01)
本文编号:3438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438513.html